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北朝是个和平的时期吗(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

南北朝是个和平的时期吗(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公元432年到公元434年,这几年拓跋焘的主要目标锁定在辽东,内政外交的布局也随之展开,对外一方面结好周边国家,尤其是柔然;另一方面不断派兵蚕食北燕的地方,掠夺北燕的资源;同时这几年北魏内部也不太平,拓跋焘还得分出一部分精力放在收拾国内各种造反的杂胡。刘义隆呢?这段时间能拿得出手的业绩,可能就是到彦之北伐了,不过这次北伐的结果却如中国股市,高开低走,最后损兵折将。先说拓跋焘,咱前文说过,这伙计是公元424年继位的,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戴孝出征,击退柔然的进攻;接下来这伙计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动了两次对柔然的反击;这两次反击客观的说,战术意义不大,没占到多少便宜;但是战略意义非常深远,北魏从此从最初的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反攻,而后一直压着柔然打。打柔然的同时,拓跋焘还两次对匈奴夏国动兵,直至公元427年拿下了夏国首都统万城。这几年刘义隆干嘛呢?呵呵,收拾他爹留下的顾命大臣集团;让自己的小日子不

一个时代,Over也就over了吧;反正当事人,不管是拓跋焘还是刘义隆,人这二位没有‘划时代’的历史感;该干嘛,还干嘛。

那这二位爷都在干嘛呢?

简单的说就一个字:忙!

如果复杂的说,就有意思了;咱前面说过,刘义隆和拓跋焘年龄上就差一岁,在这儿不妨做个对比,看看这对儿冤家这些年都干了些啥,各位大胸弟上眼——

南北朝是个和平的时期吗(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1)

先说拓跋焘,咱前文说过,这伙计是公元424年继位的,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戴孝出征,击退柔然的进攻;接下来这伙计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动了两次对柔然的反击;这两次反击客观的说,战术意义不大,没占到多少便宜;但是战略意义非常深远,北魏从此从最初的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反攻,而后一直压着柔然打。打柔然的同时,拓跋焘还两次对匈奴夏国动兵,直至公元427年拿下了夏国首都统万城。

这几年刘义隆干嘛呢?呵呵,收拾他爹留下的顾命大臣集团;让自己的小日子不再过的战战兢兢。

从公元428年开始,拓跋焘渐入状态,工作时间不仅生擒了夏主赫连昌;而且深入漠北,大举征讨柔然,羞死了柔然可汗大檀,暂时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业余时间还打退刘义隆精心策划的到彦之北伐。

刘义隆呢?这段时间能拿得出手的业绩,可能就是到彦之北伐了,不过这次北伐的结果却如中国股市,高开低走,最后损兵折将。

公元432年到公元434年,这几年拓跋焘的主要目标锁定在辽东,内政外交的布局也随之展开,对外一方面结好周边国家,尤其是柔然;另一方面不断派兵蚕食北燕的地方,掠夺北燕的资源;同时这几年北魏内部也不太平,拓跋焘还得分出一部分精力放在收拾国内各种造反的杂胡。

这几年江南的刘义隆业绩不错,平定了国内的几次叛乱;还从仇池氐人手里抢回了被其霸占的汉中。

而到了公元435年至公元439年这几年,拓跋焘跟打了鸡血吃了牛鞭一样,先后灭了北燕和北凉;彻底统一了中国北方。

刘义隆呢?嗨,说来有点儿寒碜,杀檀道济,灭‘二刘传奇’;哦,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这哥们儿顽强的跟病魔作斗争,让医生几次下的病危通知书变成啪啪的打脸。

翻翻史书,看看这二位这些年折腾的事儿;其实不说各位大胸弟应该能感觉的到,那就是拓跋焘这厮的生命力忒特么强了,今天打这个,明天削那个;一刻不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的头狼带着,北魏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再看南方的刘义隆就完犊子了,这哥们儿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收拾自己人上,好不容易想雄起一把,可惜用人不当,又被拓跋焘给干灭火了。

转过年儿,也就是到了公元440年;这一年北魏的年号称为太平真君元年,南边儿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是元嘉十七年。

在这一年,拓跋焘琢磨着如何消化刚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而刘义隆则继续盘算怎么布局‘后刘义康时代’。

一支笔难表两家事,还是接茬儿说说拓跋焘吧;毕竟,在魏宋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来临之前,拓跋焘这边儿的事儿貌似更劲爆。

那从何说起呢?

杀人!

做为管理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的一部分,拓跋焘整治国内的第一手,就是有计划的干掉自己的兄弟们。

酷吧?!

南北朝是个和平的时期吗(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2)

众所周知,拓跋焘的老爹是拓跋嗣;当年拓跋嗣去世的时候,一共给拓跋焘留下6个兄弟,分别是老二拓跋丕,爵封乐平王;老三拓跋弥,爵封安定王,不过这伙计短命,跟他的封号犯冲,真跟吃了安定一样,早早儿的就过去了;老四唤作拓跋范,爵封乐安王;老五名叫拓跋健,位封永昌王;老六拓跋崇,爵封建宁王;老七,也是最小的名叫拓跋俊,位在新兴王。

说起来这哥儿几个,哪个都不白给,在拓跋焘继位后挺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可以说为北魏政权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皇室兄弟阋墙的悲伤;随着帝国外部敌人一个个儿的被清除,拓跋氏的这些王爷们的使用价值一点点儿的消失了。

第一个中枪的是拓跋焘的幼弟拓跋俊,史书记载,拓跋俊年少善骑射,且多才多艺,是个三好学生;不过这伙计长着长着就长歪了,年长后,拓跋俊既好酒也好色,而且还经常犯点儿事儿。太平真君二年,也就是公元441年3月,拓跋焘突然下诏,剥夺了拓跋俊的王爵,将其爵位降为公;接着借口拓跋俊谋反,将其诛杀。

翻翻《魏书》,关于拓跋俊的死因,语焉不详。

不过跟拓跋俊的五哥拓跋健相比,拓跋俊好歹死的还有个原因;拓跋健则不然,就在拓跋焘收了拓跋俊之后5个月,这位英勇善战的永昌王‘卒’;《魏书》中既没有说他是被赐死的,还是病死的,或者被‘病死’;反正就这么干净利落的一个‘卒’字掩盖了一切。而且要说明一点的是,人这位王爷可是刚刚打了胜仗,凯旋而归,得胜还朝,一回来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挂了。

连死两位王爷,北魏政局中但凡有点儿脑仁儿的人都开始琢磨拓跋焘想干嘛了;可是没等北魏绝大多数大臣们想明白咋回事儿,拓跋焘又出招儿了,这次被他锁住的人,是之前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旧臣们。

先来看看到公元440年,北魏中央都有哪些人——

太宰杜超、太保卢鲁元、司徒崔浩、司空长孙道生、骠骑大将军拓跋丕、卫大将军拓跋范、辅国大将军拓拔崇、万骑大将军奚斤、征西大将军拓跋素、镇西大将军楼伏连、征北大将军来大千、镇东大将军拓跋浑、拓跋提、尚书令刘洁、尚书右仆射兼中领军屈恒、中书监穆寿、中书令仇洛齐、侍中张黎、李盖、中护军兼秘书监伊馛。

再说说这些人都是什么背景——

杜超,拓跋焘的舅舅。

卢鲁元,拓跋焘当太子时的旧人,在魏夏战争中曾舍命救过拓跋焘,因此深得后者信任。

崔浩不用说了,脑瓜子最好使的重臣。

长孙道生,北魏元老长孙嵩的侄子,红二代。

拓跋丕、拓跋范,拓跋焘的亲弟弟。

拓跋素,远支宗室,他老爸是拓跋遵,拓跋珪的堂哥。

楼伏连,三朝元老,曾跟着拓跋珪打天下。

奚斤,资格比楼伏连还老的重臣;曾统帅魏军对外征战。

来大千,红二代,曾救过拓跋焘的老爹拓跋嗣的命。

拓跋浑、拓跋提,远支宗室,属于拓跋焘的堂兄弟系列。

屈恒,是拓跋珪灭后燕后较早归顺北魏的汉族士大夫屈遵的孙子,三朝元老,现在任太子少傅。

仇洛齐,卢鲁元的舅舅。

张黎,三朝元老,史称“清约公平,甚著声称”,官声很好。

伊馛,新人,武将,在平凉之战前就他跟崔浩意见相同而受到拓跋焘的青睐,战后因公受封为中护军兼秘书监。

如果再把这些人分分类,第一类是宗室和血亲,像拓跋丕、拓跋范和杜超这些人,这些人的特点是根子硬;第二类是老臣,像崔浩、张黎、屈恒、长孙道生、楼伏连这些人;这些人的特点是资格老,而且有的老的吓人,像楼伏连、奚斤这两位,那都是在拓跋珪时代就混出来的主儿。第三类说起来应该算是拓跋焘自己的小弟,像卢鲁元、拓跋浑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拓跋焘当太子的时候就跟着了,一路鞍前马后的伺候,属于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的一群人;最后一类,属于新人,跟前三类都不搭噶,没有山头,没有派系,比如伊馛。

现在拓跋焘要搬倒的,就是前三类人。至于原因,很简单,往难听了说,叫做兔死狗烹;往好听了说,是要给他儿子拓跋晃铺路。

不过这次,拓跋焘的做法难得的温柔,只是在一份诏书中委婉的说了句:“诸位功臣出力时间长了,一律不再担任官职,按原有的爵位退休回家,随时听候我的召唤,到宫中与我欢宴,畅谈治国之道,提出治国良策,不宜再担任繁重的职务;命令另外选拔贤能的人才到朝廷担任百官。”

然后,前三类大臣中的很多人就没然后了。

可能有大胸弟会奇怪,看你前面写的,到这儿‘很多人就没有然后了’;感觉有点儿虎头蛇尾。

确实如此,因为就在拓跋焘准备在国内搞大清洗的时候,这伙计突然变主意了,他要再次出兵修理邻居。

南北朝是个和平的时期吗(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3)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要说清楚这事儿,话还得往前倒回去几句——

公元439年,北凉灭亡;而随着北凉灭亡,有那闹心的人坐不住了。

谁呢?

仇池公杨难当。

在拙文《乱世三百年—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中,仇池氐人做为一个政权曾露过一小脸;中间被灭。

如今的这个仇池国,建于公元385年;这一年,前秦苻坚被后秦姚苌缢死,苻坚的女婿杨定率领氐族旧部迁徙到距离仇池120里的历城,建立了史书上称之为后仇池的政权。

公元394年杨定被西秦所杀,其堂弟杨盛继位;公元425年杨盛去世,儿子杨玄接班。

公元429年,杨玄去世,其子杨保宗继位,但杨保宗继位不久,就被他叔儿杨难当废黜了;随后杨难当自立,到这会儿(公元441年),后仇池国已经存续了56年。在它全盛时期,疆域范围大致包括陕西、甘肃、四川的一部分;地盘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别看它小,生命力却着实顽强,扛过了东晋末年的乱世;但这次杨难当感觉,恐怕扛不过北魏了。

怎么呢?

敢情这位杨难当同学曾经在拓跋焘身后插过刀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