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哪一年攻下武昌(太平天国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在辛亥年)
太平天国运动哪一年攻下武昌(太平天国起义和武昌起义都在辛亥年)这一天,洪秀全在广西武宣县东乡正式登基,称天王,定国号为太平天国,册立儿子洪天贵为幼主小天王,改咸丰元年(农历辛亥年)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3月23日,岁在辛亥。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就此点燃:为了严明纪律,增强战斗力,洪秀全将队伍进行了军事化整编: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另外还单独设立了女兵别营。任命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
拜上帝教信徒的大规模集结,终于引起了官府的警惕。
1850年底至1851年初,清军在花洲和金田,先后向洪秀全的队伍发起进攻。
年仅27岁的文盲山民杨秀清,受命指挥起义军作战,两战两捷,大败清军,初次显露了他的过人天赋。
正式与清军开战以后,各地团营队伍迅速向教主所在地金田村汇集,哗啦啦一下子来了数万人。
为了严明纪律,增强战斗力,洪秀全将队伍进行了军事化整编: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另外还单独设立了女兵别营。
任命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
1851年3月23日,岁在辛亥。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就此点燃:
这一天,洪秀全在广西武宣县东乡正式登基,称天王,定国号为太平天国,册立儿子洪天贵为幼主小天王,改咸丰元年(农历辛亥年)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辛亥,这无疑是满清王朝的劫运年份。
六十年后的辛亥革命最终埋葬了这个王朝,而坟墓的挖掘,正是始于前一个辛亥年——1851年。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败亡,但它客观上促成了湘淮势力的崛起,后来淮军集团又演变成北洋集团,再后来,袁世凯成了北洋集团的头领……
另一条轨迹是,洪秀全的反清故事多年以后鼓舞了一名广东少年,他后来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此人就是孙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的两大主角孙中山和袁世凯,竟然与六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着如此密切和奇妙的联系。
看来,两个辛亥年的故事,还真不只是历史的巧合。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辛亥之春,洪秀全用一个非常浅显通俗的国号,来向世人宣誓:
我将带领大家,创建一个公正太平、百姓安乐的人间天国。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美丽新世界啊!
如果仅从国号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宣言来看,洪秀全无疑是中国历史众多农民起义领袖中,最伟大、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一位。
相比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功利口号,洪秀全的宣誓口号,显然要高尚得多。
只不过,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时间才能检验誓言的成色。
多少痴心恋人的山盟海誓,多少领袖政客的庄严宣誓,最后都成了可笑的谎言。回头一看,都是花言巧语。
爱情也好,政治也罢,美好的誓言固然很容易打动人心,但还是孔夫子的那句话说得实在:听其言,观其行。
先不说是誓言还是谎言,洪秀全如此高调地登基建国,等于是向爱新觉罗氏的满清王朝公开叫板:
我要来夺取你的天下了。
想当年朱元璋造反的时候,采取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非常低调,唯恐过早引来元朝官军的关注和重点镇压。
现如今,洪秀全手里刚有点本钱,连一座县城都还没占据,就敢登基建国,虽说气魄非凡,但也确实有点冲动了。
一般来讲,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清廷很快就作出了热情的回应——调兵遣将进行更大规模的镇压。
在清军的围剿下,太平军的局势一度非常严峻:大本营紫荆山丢了,队伍被清军追得四处逃窜,粮食给养非常短缺。
半年后的9月25日,太平军攻占了永安州城,这是起义以来攻占的第一座城市。
好不容易占了座小城池,太平军一边据城坚守,一边休整,一呆就是半年之久。
在永安,天王洪秀全再次做出了大手笔的举动:下诏封王——
封杨秀清为东王,管治东方各国;封萧朝贵为西王,管治西方各国;封冯云山为南王,管治南方各国;封韦昌辉为北王,管治北方各国;封石达开为翼王,羽翼天朝。以上诸王,俱受东王节制。
刚占据一个小小的州城,还被清军四面合围,却依然可以分封诸王,管治四方万国!
洪天王,你这是给弟兄们画饼充饥呢?还是想东南西北凑一桌打麻将?
不带这么玩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论功行赏排座次,这对于激励属下,团结队伍,稳固军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不过,作为大当家的,洪秀全显然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他封给二当家杨秀清的权力有点过头了,内讧的隐患就此埋下。
从此,太平天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奇怪的领导体制,天王越来越少亲自处理军政事务,而是开始纵欲享乐(此时他已拥有36名后妃娘娘)。
东王则成为实际上的太平军统帅,发号施令,实权越来越大。
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权力失衡,向来是大忌。只是目前忙于应付清军,大家暂时还能相安无事。
1852年4月,太平军在杨秀清的组织指挥下,顺利从永安突围,先后两次大败尾追的清军,并攻占全州,准备进军湖南。
然而,太平军很快又遭受了重大损失:
先是南王冯云山中炮负重伤,然后又在蓑衣渡遭遇清军江忠源部的伏击,队伍伤亡不小,冯云山也因伤势恶化而死。
太平军被迫改变进军路线,袭取湖南道州,并在此驻留休整了两月。
此时的太平军,士气低落,士兵们怀念广西故土,受挫之后更是思乡情切,一时间军心动摇。
高层将领对于下一步的行动也是意见不一,不少人主张杀回广西老家,还有人主张进军四川,莫衷一是。
大家争吵不休,杨秀清却一脸严肃,神色凝重。
东王一发话,大家顿时安静下来:
“我们已骑上虎背,岂能再顾恋乡土?杀回广西就是死路一条!如今之策,唯有北上进军湖广,全力招兵买马壮大队伍,然后顺江东下,据金陵为都城,再派遣大将率兵北伐,必能覆灭清廷,夺取天下!”
听了东王一番训示,大家纷纷点头称是,洪秀全也表示赞同。
正是杨秀清的高瞻远瞩,力排众议,让全军上下统一了战略目标,军心也稳定下来。
太平军从此走出了山重水复的困境,迎来了柳暗花明的蓬勃发展时期。
不久后,太平军一举攻占湘南重镇郴州,兵锋直指省城长沙。
连年大灾后的湘南地区,众多的贫苦民众如一堆干柴,呼啦一下子就被起义的太平军点燃,纷纷加入队伍。
说起来,湖南对于太平天国的命运起伏,还真是有意思。
太平军1852年6月刚进入湖南时,顶多剩下万把人的队伍,被清军追得四处流窜,还刚刚打了大败仗;
而到当年底撤离湖南进军武昌时,半年左右的时间,太平军的队伍,已迅猛壮大到十万余人。
另外,太平军还在湖南收获了“特种部队”。
在郴州,数千煤矿工人参加太平军,组建成“土营”部队。
他们特别善于挖地道炸城墙,在以后的攻城战斗中大显神威。
在岳阳,大批船夫渔民携带上万船只加入太平军,组建成水师部队,其水战实力非常强悍。
太平军达到这样的兵力,清廷再想要扑灭,难度就相当大了。
因此,太平天国虽兴起于广西,却壮大于湖南,三湘子弟踊跃参军,功不可没。
然而,湖南很快又成了太平天国的噩梦。
一年多后,湖南人曾国藩组建湘军,从此成为太平军的苦主和劲敌。
湘军士兵基本上都是湖南的贫苦农民组成的,太平军中也有很多是来自湖南的贫民。
都是湖南老乡,都是贫苦大众,双方流血厮杀,成就的却是洪天王的骄奢淫逸,还有曾侯爷的赫赫功勋。
一将功成万骨枯,贫苦百姓们期盼的天国,却从未出现。
可悲,可叹。
备注:本文节选自风华长歌原创的《说晚清 道民国》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