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县太爷是什么级别(古代县太爷到底是几品官)
七品县太爷是什么级别(古代县太爷到底是几品官)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明确规定了县一级行政长官为“令”或“长”,如果是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就称为“县令”,低于一万户则称“县长”。要搞清楚县太爷的级别,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古代的县官到底叫知县还是县令?虽然称谓是一字之差,但却有不少差别。周星驰扮演的九品芝麻官按照历代职官志,一县之长应该是七品。大部分人理解,县太爷以一己之力,掌握着一地的军事、民政、狱讼、治安、财务、贡赋等权力,顶多身边有个师爷。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在县这一级政权,其实有着很细的分工,县太爷也不是只手遮天。知县是个临时工
点击 “蓝字”订阅我们,天下城乡事一本新城乡
全文字数:2210
阅读时间:6分钟
周星驰有部经典电影叫《九品芝麻官》,谢添导演有部电影叫《七品芝麻官》,说的都是古代县一级政权的官员。那么,这芝麻官到底是七品还是九品?
周星驰扮演的九品芝麻官
按照历代职官志,一县之长应该是七品。大部分人理解,县太爷以一己之力,掌握着一地的军事、民政、狱讼、治安、财务、贡赋等权力,顶多身边有个师爷。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在县这一级政权,其实有着很细的分工,县太爷也不是只手遮天。
知县是个临时工
要搞清楚县太爷的级别,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古代的县官到底叫知县还是县令?虽然称谓是一字之差,但却有不少差别。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明确规定了县一级行政长官为“令”或“长”,如果是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就称为“县令”,低于一万户则称“县长”。
虽然是根据户数的“一刀切”,但大家觉得这种规范操作方便,就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为了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便根据不同户数,把所有的县分成了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
孟郊在诗中就讽刺过一位“赤县”主官的官威:“赤令风骨峭,语言清霜寒。不必用雄威,见者毛发攒。”按《新唐书》记载,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赤县的县官具有天生优越感也不足为奇了。
同样在唐朝,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有着暂时代理的意思。宋朝则常不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把过去的太守、县令正式改为了知州、知县。除了元朝把这个职位叫县尹外,明清都一直延用了知县的称呼。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东汉末年当平原县令时,还能率领兵马讨伐黄巾军,但到后世的知县这里,就没有执掌地方军事的权力了。《水浒传》里,地方军事都由兵马都监掌管。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的罪名之一是杀死上司万年县的县尉,很显然,这个县尉不是县里的一把手,但也是个班子成员。那县衙里面究竟有几个官呢?
古代县衙门
除了知县外,二把手叫县丞,相当于常务副职;接下来就是县尉,是县里的三把手,分管治安工作;主簿则是县里的四把手,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还有一个典史,品级不入流,但实权很大,开始为县尉属官,明朝时取代了县尉。在水浒故事里,武松刺配孟州时,县里在公文上画押的就是这四种人:知县李达天、县丞钱成、主簿任廷贵、典史夏恭基。
此外,还有未入流的一些基层站所负责人,如李自成担任过的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正是这些人,一起构成了古代县域治理的基本盘。
县官也有级别区分
但并非所有县官的级别都是一样,比如首都所驻的县,俗称京县,就得高配。
再把目光放到张小敬这里,他入狱前的身份是万年县不良帅,这万年县和长安县就是唐朝的京县,知县都得是五品官。在北宋,开封府尹是二品官,那主政开封、祥符两县的就得是正五品。剩下的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这三个地方的畿县官员也需参照待遇,就是正六品上。
就是在基层,也得分个三六九等出来。北宋前期的上县从六品上,中县正七品上,中下县从七品上,下县从七品下。但户口是不断变化的,于是北宋时期,每三年要根据诸州府见管户口的变化,重新升降县等。
到了明清两朝,朝廷把知县的级别降了一点,京县正六品,其他县正七品,不弄那么多让人头晕的等级,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职官制中规定的很清楚。
此外,山东曲阜县因为是孔圣人的家乡,这里的县官破格提级为六品官,且其知县都由孔子后裔担任。直到清乾隆二十年,曲阜知县才开始由中央任命。而江西浮梁县因为有景德镇瓷器,县官也能享受六品待遇,算是经济特区。
到了清末,很多官员都爱捐一个比实缺高一二级的加衔。如正七品知县就要捐一个正五品同知或正六品通判的衔,如果只捐了从六品州同衔,会被人看低,嫌弃你没钱。类似今天充值可得的红钻绿钻一样,捐个加衔走路都更带风。
任期长点好,还是短点好?
在古代,作为基层政区的主官,无论县令和知县的选拔、任用、考课都十分严格。监司以上大员大多有过担任知县、县令的基层工作经历,而这种工作经历也往往是提拔的先决条件。所以有关系的京官们,挖空心思都要到赤、畿、望、紧这些条件好的地方做知县。
包拯中进士后的第一个官职是“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大理评事是正八品的寄禄官,要高于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令的从八品。
当官是有任期的,以宋代为例,明确县官只任三年,期限任满之后,不得连任,须回京述职,等待新的差遣。但越到后来,这项制度的负面效用越来越明显了。三年对于县官和县民来说,都太短了!
作为地方一把手,必须异地担任,明朝知县的任用基本上是以长江为界,南北互调。知县作为外地来的,需要有个熟悉县情的时间,再开始颁布自己的各种政策,或许刚见点成效,就到了第三年。为了保证第三年能够平稳过渡,不影响接下来的升迁,知县在任期最后一年的执政会比之前两年稳一些,混日子、不作为的比比皆是。
武松当都头时,替阳谷知县去东京蔡太师那里跑官行贿,这个知县已经在阳谷县到任两年半多了,也正是因为三年任期快满了,他才需要派人送钱去东京活动。
放眼明代全国县令来看,举人、贡生出身的占了百分之七十,而进士出身的仅占百分之三十。通常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等,最后才是授知州、知县等官。进士出身的知县升迁快,大多不到三年就能高升;而举贡出身的知县则备受歧视压抑,几乎没有升迁的希望,大都只能老死任上。
一般在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冗官冗员问题严重,越来越多的知县成为朝廷中枢派下来的京官们镀金、混资历的兼职台阶。基层起来的知县又苦又累,升迁机会却远远不如京官。到了北宋中后期以至南宋时,一县主官一年换三四个人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所以,总有人提出知县三年任期太短,但无论谁都没有办法把这个任期延长,因为一旦延长,冗官们的周转时间就要加长,出路问题就解决不了。而且,士大夫们本来就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当基层的知县,如果真的延长,更没人愿意去了。
新城乡2019年8月刊
宜人宜业宜宾
古代宜宾,以水陆码头交通门户繁华昌盛铭刻于历史,却曾在千年时光流转中模糊了过往,只留下偏于一隅的边城身影;而今宜宾,应开放之天时,以门户之地利,聚奋进之人和,以一种“燃”不可挡之势,重回人们视野“中心”。
微信ID:xinchengxiangzz
杂志订阅电话:028-8696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