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2001年 赵妙倩TA说:“我超级感谢这段经历,这就像一个转折点,对我后来的人生规划、职业选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即使不一定成为记者,我觉得这些经历也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孩子可以珍惜这样的机会。”2000年 朱依丹所在单位: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院人物特点:曾是学生记者团1号学生记者证的拥有者,是学生记者团成立仪式上发言的学生记者代表,参与了学生记者团10周年庆祝大会抒发感谢视频录制环节。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2)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3)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4)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5)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6)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7)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8)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9)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0)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1)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2)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3)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4)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5)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6)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7)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8)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19)

温商大会在温州(瓯网二十年历史的见证)(20)

学生记者团的20年,由无数人的故事组合而成。

他们中有曾经校园里青涩的小记者,如今的祖国建设者;他们中有呕心沥血,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向上成长环境的教育人;他们中有搭设各种有益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记者去认识世界的媒体人;他们中有为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开眼界长见识机会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正是他们以及和他们一样的许许多多人,一起用20年的爱心,构成了一幅学生记者团从诞生到成熟的成长画卷。

20年20人,就是以20年为叙述轴线,撷取不同时期照片场景,锁定当年新闻事件中的人物,通过20个人的经历和视角,记录学生记者团20年一点一滴的变化。

20人,虽然无法阅尽20年的历史和百态,但我们力争展现出学生记者团更多精彩。以此来致敬时代,致敬影响力!以此为起点,开启新旅程!□施滢滢

2000年 朱依丹

所在单位: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院

人物特点:曾是学生记者团1号学生记者证的拥有者,是学生记者团成立仪式上发言的学生记者代表,参与了学生记者团10周年庆祝大会抒发感谢视频录制环节。

TA说:“我超级感谢这段经历,这就像一个转折点,对我后来的人生规划、职业选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即使不一定成为记者,我觉得这些经历也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孩子可以珍惜这样的机会。”

2001年 赵妙倩

所在单位:温州市新田园小学

人物特点:曾经的晚报学生记者,长大后成了学生记者站的指导老师,身份上的传承,让她有别样的体会。她曾参与采访鞠萍姐姐和全市学生记者工作会议。

TA说:“成为晚报学生记者的那三年时间,是我人生中一笔很大财富。现在回想,当老师需要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而多次参与学生记者团组织的实践活动,让我在人际交往、写作、组织活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正好锻炼了我这方面的能力。”

2002年 王涵

所在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科学部

人物特点:2002年8月8日至8月29日,跟随温州晚报学生记者采访团前往新西兰,进行为期21天的交流采访活动。学生记者出国采访,当时在全省还是第一次。

TA说:“那段经历对于我而言,是人生第一次新奇的体验。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教育制度,现在都还记得当时活动带给我思想上的冲击。时至今日,我还会跟身边的人提起这段经历,甚至很想回到过去,重新再去体验一遍。”

2003年 马思颖

所在单位: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

人物特点:是2000年到2003年一直跟随学生记者团成长的“老粉”。曾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采访,还曾参加“云贵行”学生记者夏令营。今年,她的孩子出生。

TA说:“我们母子跟学生记者团都很有缘分,我是首批学生记者,庆祝学生记者团20周岁生日。希望10年后,我的儿子也能成为学生记者团的一员,我们一起参加三十周年庆典活动。鞠萍姐姐的合影和登在晚报的文章都一一被我父亲保存在家中,每次搬家都会小心存放好。”

2004年 杜凯

所在单位:上海华宝证券公司

人物特点:2004年7月16日至8月6日,曾随晚报学生记者团到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交流采访活动。住牛津大学城,学纯正英语;游伦敦,看大英博物馆、格林尼治天文台;去巴斯,看古罗马大浴场;走剑桥,领略大学城风光。

TA说:“很感谢学生记者团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度过了学生时期两个很有意思的夏天。对当时的我来说,出国采访是新鲜事物。我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有兴趣就多尝试吧,你可能因为这段经历挖掘出自己的爱好和潜力,找到职业目标,结交一群挚友。”

2005年 梁启栋

所在学校:美国奥罗尔罗伯茨大学

人物特点:2005年7月6日至27日,跟随晚报学生记者团前往澳大利亚开展21天采访交流活动,在墨尔本进行为期两周的英语学习,学会自己乘巴士、转火车、搭电车的上学方式。

TA说:“刚听到晚报在寻找我,我还是比较兴奋的,觉得晚报把以前的学生记者找回来这件事很感人,尤其是隔了15年还能重新联系上我,很不容易。当年,我们采访了两位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温州留学生,跟着他们和当地澳洲人进行英语交流。也是因为那次长达21天的英语交流,回温州后,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

2006年 倪从正

所在单位:华为杭州研究所

人物特点:2006年至2008年均是晚报学生记者,曾多次参与校园新闻的投稿,表现活跃。

TA说:“当时能被选中当学生记者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当时就觉得自己身负社会责任。而且学生记者团组织许多采访社会热点的活动,增强了我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记者,曾一度是我的理想职业。”

2007年 倪瑞章

所在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人物特点:曾参加晚报学生记者团组织的第四届温州晚报读者日活动。

TA说:“成为小记者的经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那种自豪不言而喻。我用文字记录下了难忘的经历,最后见诸报纸,成为青春美好的注脚。”

2008年 邵程远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人物特点:曾参加学生记者团开展的“新巴学园”活动。

TA说:“感觉还是挺怀念的,我记得自己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而且现在看那时刊登的文章,虽然内容很质朴、简单,但也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出来了。”

2010年 滕昱彤

毕业学校:浙江工商大学

人物特点:曾参加过“单枪匹马玩转上海世博”活动。

TA说:“我最开始来到意大利馆的绿色通道,工作人员看到我的温州晚报学生记者证,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友好一笑,说了句‘请进’。当时我窃喜,没想到这个学生记者证也管用。后来,我就用这个办法又去了俄罗斯馆、英国馆、希腊馆等多个场馆。有些绿色通道的工作人员还带我去贵宾室体验,有些还安排媒体部人员接待我去参观,这些都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2011年 高小玉

毕业学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物特点:参加了温州市第二届学生记者现场新闻大赛——“六城联创”之“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最后一举拿下中学组的年度冠军。

TA说:“在得知我拿到冠军后,身边的人都对我刮目相看,学校里的大型活动也开始找上我,让我帮忙写稿。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几乎有转折点式的意义,那时候我就想着以后要从事新闻方面的工作,包括我上大学填的第一志愿就是新闻学。”

2012年 潘沐晨

所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人物特点:曾在2012年参加百名学生记者到温州市气象局采访的活动,后在2016年作为中考佼佼者代表,参与了温州晚报主办的“中考佼佼者学习经验分享沙龙”活动。

TA说:“20 年前,温州晚报学生记者团成立,吸引着一批批小记者的加入,如今长大后大家各奔东西,虽然不一定从事记者工作,但我们都落在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2013年 余林然

所在学校: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人物特点:曾作为学生记者代表参加第二届“浙江小记者奖”颁奖活动,获浙江省百佳小记者称号。

TA说:“因为记者职业可以认识各种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人生故事,体验自己不曾体验过的生活,而且能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学生记者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在课堂里跟老师学习到的内容,通过活动让知识‘脚踏实地’。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记者可以加入进来,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2014年 叶雨昕

所在学校:温州中学

人物特点:曾参加“乘船游塘河 小记者参与五水共治”采访活动,并获得温州市第四届学生记者现场新闻大赛总决赛三等奖。还参加过小记者调查、小记者连线大剧院等活动。

TA说:“说起来,晚报学生记者的经历让我有了人生5个第一次——第一次采访别人、第一次被采访、第一次稿件获奖、第一次游塘河和第一次看话剧。于我而言,我是很感谢五水共治那次活动的,不仅仅是为了探究塘河治理,更是和温州本土血脉进行了很深入很亲切的一次对话,是很微妙的人生收获!”

2015年 潘凌岑

所在学校:温州市实验中学

人物特点:曾担任“温州晚报小记者迎新礼”的领誓人,一直积极参加学生记者团组织的活动。

TA说:“我还记得每每参与活动,总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记录,一笔画一笔画地写作,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我第一次独自采访——是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对自身责任的认知。”

2016年 陈思璇

所在学校:浙江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

人物特点:曾参加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采访了在大罗山捡垃圾的外教、获“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的伊凡。

TA说:“如果问,成为小记者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今,我在浙江理工大学就读传播学专业,过去当小记者时积攒下的经验被我很好地应用到现在的课堂上,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平时有采访课的作业,我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采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相反,这是我喜欢去做的事。”

2017年 金欣怡

所在学校:温州市第二中学

人物特点:曾作为学生记者代表,分享当学生记者的经历。

TA说:“学生记者团的活动都十分新颖,有的甚至是平时很难体验到的,而我是多么幸运,竟然体验了这么多次!可以说,参加学生记者活动成了我平时的爱好。回想起来,每次学生记者活动都带给我不少的收获,有些甚至是永恒的。”

2018年 夏亦佐、夏亦佑

所在学校: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

人物特点:双胞胎姐妹一起成为学生记者,多次参观花卉科普基地、图书馆之旅走近雅尼、探寻气象奥秘、小记者学堂等采访活动。

TA说:“人体科学馆、温州市气象局的参观讲解,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浓厚的兴趣;摄影课堂、采访课堂,了解到了许多采访的小技巧;农民丰收节、温州博物馆、制作汉服,探寻历史,感受先辈们的汗水与智慧;在图书馆与作家见面……”

2019年 朱润祺

所在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

人物特点:曾参加过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采访活动,现场用英文采访外国来宾。

TA说:“作为学生记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引以为傲的一次,应该是我作为学生记者参加了2019年第一次在温州举办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那千奇百怪的得奖项目,让我大开眼界。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在会场全英文采访了菠萝科学奖化学奖得主Marcos博士。”

2009年 陈兆宇

所在学校:复旦大学

人物特点:2009年获“温州市首届学生记者现场新闻大赛”小学组一等奖,曾为学生记者团十周年特刊写过一段话。

TA说:“很意外,还是小学生的自己在现场采访了许多领导,敢于向他们提问。在我们人生的一些时刻,要在公众场合亮相、发言时,就需要我们敢于面对,不怯场。”

来源:瓯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