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秘人物刘封(读三国志札记之十三)
三国神秘人物刘封(读三国志札记之十三)2、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武陵人,被诸葛亮评价为“楚之良才”,与庞统相提并论,不到三十岁就被刘备任命为长沙太守。可善始并不一定能善终,随着地位的提升,他的心态随之发生变化,不能谦虚谨慎,总觉自己怀才不遇,妄议中央,因而被贬。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抑郁而死。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
文/黄利民
李严、彭羕、廖立、刘琰都曾是西蜀重臣。可后来彭羕、刘琰被杀、李严、廖立被贬抑郁而亡,有人说他们的死都与诸葛亮有关。其实认真研读《三国志》就会发现,他们四人的死,都纯属咎由自取。
1、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虽然刘备器重李严,但李严却明显心术不正。
《三国演义》李严
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
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
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在梓潼,李严一直盼望着诸葛亮会再次起用他。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抑郁而死。
2、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武陵人,被诸葛亮评价为“楚之良才”,与庞统相提并论,不到三十岁就被刘备任命为长沙太守。可善始并不一定能善终,随着地位的提升,他的心态随之发生变化,不能谦虚谨慎,总觉自己怀才不遇,妄议中央,因而被贬。
《三国演义》廖立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暗地袭取荆州南部三郡,廖立脱身逃出,径自逃归刘备身边。刘备一向赏识和礼待他,故没有过于责备,让他做了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为汉中王,征召廖立为侍中。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为帝,廖立被调任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他的才能名气仅次于诸葛亮,但职权却游散在李严等人之下,所以心中常怏怏不乐。自恃奇才,公然批评刘备、关羽、向朗、文恭、郭攸之,还诽谤众臣。《三国志》记载:“丞相掾李邵、蒋琬至,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李邵、蒋琬把这些话全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写了一份奏章弹劾廖立,于是刘禅下诏废廖立为平民,流放汶山郡。他和李严一样都盼着诸葛亮能重新启用他们,后来在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时,廖立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知道自己回不去了,于是郁郁而终。
3、彭羕(184年-220年),字永年,广汉(今四川广汉北)人。
《三国演义》彭羕
彭羕起初在益州任书佐,但后来有人向益州牧刘璋诽谤他,刘璋于是以“髡钳”(剃去头发和胡须,并戴上刑具)处罚他,并且贬奴隶。刘备入蜀,庞统和法正向刘备推荐了彭羕。刘备多次命令彭羕传递军情和指示给诸将,表现都十分满意,日渐被赏识。刘备入主益州,领益州牧后就任命他为治州从事。
彭羕见此,变得嚣张自矜,诸葛亮对他礼待但心中并不喜欢他,多次对刘备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见诸葛亮这样说,决定疏远彭羕,又观察他行事,于是贬他为江阳太守。彭羕见将被派往外地,心感不悦,与马超见面时又曾对他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后大惊,向刘备告发了彭羕,彭羕于是被收监下狱,最后被处死,死时三十七岁。
观彭羕之死,与自身有直接关系。首先是修养不够,得罪小人而被诽谤,受重用后得意忘形,行事散漫,一副小人得志之态,引起他人不满。失意时牢骚满腹,竟然骂刘备是个“老东西”。其次是识人不察,交友不慎,把马超当做知心朋友,吐露心声,说出大逆不道之言,结果被马超告密,招致杀身之祸。
4、刘琰之死最有意思,因为他招惹了后主刘禅。刘琰(?-234年),字威硕,豫州鲁国人,由于刘琰与刘备是同宗同姓,而且为人很有仪表风度,善于交谈议论,因此深得刘备厚待,经常作为宾客的身份跟随着刘备应酬交际。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刘备击败刘璋取得益州,任命刘琰为固陵郡太守。
《三国演义》刘琰
刘禅即位,刘琰受封都乡侯,官位排位仅次于李严,又兼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又由后将军升迁为车骑将军。刘琰虽官居高位,但并不参与蜀汉的国政事务,只是象征性地率领千余士兵,跟随蜀汉丞相诸葛亮提些批评建议而已。即便如此,刘琰的排场也十分高调,他的车马服饰饮食,可以称得上是奢侈豪华,府下侍婢有几十个,都能歌舞奏乐。其实如果他能满足于此的话,他的小日子会过得很不错的,可惜他逐渐不安于现状了,有了一些想法。
公元232年(建兴十年),在汉中,刘琰与魏延不和而争吵,受到诸葛亮的责备,刘琰向诸葛亮写了检讨书,被遣送回成都。虽保持其官位不变,但刘琰感到不得志,因而举止失常、神情恍惚。
《三国志·蜀书十》记载:“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他怀疑漂亮的妻子给他戴了绿帽子,与皇帝刘禅有奸情,于是在大街上殴打羞辱妻子,闹得众人皆知。为挽回脸面,刘禅下令将刘琰在闹市执行死刑。
刘琰招来杀身之祸,说白了也是由于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心态发生变化,导致精神失常,处事不当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