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史研究)
五台山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史研究)全国各府设置僧纲司,掌管一府的佛教事务。各州设置僧正司,掌管一州的佛教事务。各县设置僧会司,掌管一县的佛教事务。五台山设置的是僧纲司,权利较大,负责人是都纲,由蒙人担任。清朝佛教管理体制皆改良于明朝。1910年,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在京师设置僧录司,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属礼部管理。下设左右善世(正六品)、左右阐教(从六品)、左右讲经(正八品)、左右觉义(从八品)等。见《明史·职官三》、《明会典·僧录司》。明代僧官选拔的基本准则:一要精通经典,二要戒行端洁。相当于从能力和品行两个方面考察。具体由礼部考选,由吏部任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礼部张榜各寺,诏告天下:凡是轻慢佛教,骂詈僧侣者严加处罚。凡是想要出家为僧者,必须先经过考试佛教经典,合格后才发给度牒 也就是说不允许有随意出家的行为出现。同时规定禁止僧俗混杂一起生活 如有违反者,官府会加以严惩;特别鼓励出
#忻州头条##你认为人生的终级意义是什么#
繁峙五台山圭峰禅寺
一、保护佛教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少失两亲,曾入皇觉寺为僧。所以即位后对僧侣颇加保护,尊祟佛教。当时鉴于元末佛教流弊,太祖以为不严重约束佛子的行为,是不会使佛教兴隆的。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礼部张榜各寺,诏告天下:凡是轻慢佛教,骂詈僧侣者严加处罚。凡是想要出家为僧者,必须先经过考试佛教经典,合格后才发给度牒 也就是说不允许有随意出家的行为出现。同时规定禁止僧俗混杂一起生活 如有违反者,官府会加以严惩;特别鼓励出家僧人能够避俗住山修禅。处于闹市中的僧人,务必要三十人以上 聚成一寺居止修行,不得擅自行动。如果发现僧人有妻室者,准许人们当众捶打侮辱他;还可以向他索取钱钞,如无钞者,打死勿论。(这一条是够狠的!现在也适用)
繁峙十景——圭峰古柏
二、佛教管理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在京师设置僧录司,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属礼部管理。下设左右善世(正六品)、左右阐教(从六品)、左右讲经(正八品)、左右觉义(从八品)等。见《明史·职官三》、《明会典·僧录司》。明代僧官选拔的基本准则:一要精通经典,二要戒行端洁。相当于从能力和品行两个方面考察。具体由礼部考选,由吏部任命。
全国各府设置僧纲司,掌管一府的佛教事务。各州设置僧正司,掌管一州的佛教事务。各县设置僧会司,掌管一县的佛教事务。五台山设置的是僧纲司,权利较大,负责人是都纲,由蒙人担任。清朝佛教管理体制皆改良于明朝。1910年,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
刻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的《重修五台山圭峰寺记》,碑文由“京都僧录左讲经兼前大功德禅寺住持嗣祖沙门觉庵”撰文,觉庵的官职是左讲经正八品,立石的是“钦差提督五台山僧录司右觉义从铃、澄存”,右觉义是从八品。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英宗任命五台山显通寺从铃为僧录司右觉义,领敕提督五台山。说明其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可见其地位之高。此时“番寺”、“汉寺”并立,体现了汉藏并存管理的特征,这种管理经验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
该碑原立于繁峙岩头乡圭峰寺正殿前左侧,碑座为一石雕赑屃。不知什么时候在赑屃背上装碑的石缝里长出一株檀树,檀树的根顺着赑屃背部两侧伸入地下,现在檀树的根部围粗已150余厘米,碑石已被檀树挤倒,成为圭峰寺新的神奇景观——龟背檀。
繁峙千年圭峰古刹
三、禅僧参政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惠帝)即位;仅过去了五年,燕王朱棣(即永乐大帝)就发动靖难之役,燕兵攻陷金陵 文帝遂不知所终。帮助太宗朱棣举事的人,就是禅僧道衍。
道衍,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史称“黑衣宰相”。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后因左善世宗泐推荐,随侍燕王朱棣赴北平,住庆寿寺。在建文帝削藩之机,他大胆建议朱棣轻骑挺进,以一燕地之军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道衍还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并负责迁都事宜。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道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
从历史上看,与道衍以禅僧身份参政经历相似的还有前朝元代刘秉忠,也是辅助元世祖忽必列立大功之人。
刘秉忠,礼天宁寺的虚照禅师为师,后因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禅师举荐,伴随世祖三十年。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死后封赵国公,谥文贞。刘秉忠虽位极人臣,坚持斋居蔬食,过着终日淡泊,无异平常人的生活。
圭峰古柏
本朝万历年间禅门临济宗憨山德清大师,也是禅师参政、为国祈储的代表人物。明万历九年(1581),神宗信仰道教,遣内官往武当山祈嗣。慈圣太后信奉佛教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顶住内使二心于皇太后的压力,和妙峰大师共建无遮会九十天为祈储道场回向。
第二年十月果然生下皇太子泰昌(即后来的光宗),为国立本,震惊朝野。憨山大师盛名之下不可久居,遂离开五台山隐居山东崂山,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作为酬谢为他建庵居住,当时山东连年遭灾荒,他将这些钱全数施舍给灾民。有诗赞曰:“一代称尊三佛祖,三朝定嗣一乾坤。网罗国史诠禅史,打叠宗门印佛门” 。
四、曹洞正宗
据刻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修五台山圭峰寺记》碑文记载:
按《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此庵头(即今繁峙岩头乡安头村)千年古寺,前之圭峰,后之云峰, 形如凤瓜,飞腾意贸,仔细端详观真乃七佛祖师出神之处。这里溪水湍流,山泉泻出,九龙朝凤,层峦秀丽,历代碑碣,鉴金震玉,“丹凤飞来形势古,青猿啼断海山秋”。又有穿山洞、白马石、滴水崖、卧虎石、婆婆崖,众多美景不可胜数,是五台山西台一带的名山圣地!
圭峰寺始建于隋朝,碑记中说,元代有照大师聚徒众五十余人, 在这里开荒剪草,创建丛林,梵宇兰堂焕然一新,昼则讲经,夜则禅定,精进修行,乐在其中。自元末兵革乱起,梵宇兰堂,尽皆废毁,到了大明朝,太祖一统天下,四海清宁,起寺度僧、弘扬正法。
明宣德元年(1426年),有极乐师翁无文海印禅师,续佛祖之慧命,传曹洞之正宗,乘时驻锡于圭峰禅寺。见殿堂俱毁,嗟叹不已,遂募缘重修。师不贪小利,专务大事,随方开化,曾先后出任河北真定府龙兴寺,兖州(今山东济宁)大兴国寺两寺主持,弘扬曹洞禅要,发明五位正偏,可以为后毗尼仪轨。
由碑文可知,无文海印禅师于景泰六年(1455年)端坐而逝,世寿六十一。师在不到三十年间,修复殿宇廊房,恢复圭峰千年古刹,法嗣三十余人。还把曹洞宗风扩展到山东衮州、河北正定一带。他的得法门人著名者有直谅禅师。
繁峙清凉山书院春雪
五、直谅承业
繁峙十大名寺,多半已经荒凉,唯独圭峰禅寺历久弥新,这都是因为历代曹洞门人继承祖业、维持保护的功劳。据《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记载:刻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立于圭峰寺西侧谅公墓前《谅公之碑》,高102厘米,宽60厘米,厚约15厘米,正面刻文16行,满行26字,共332字,其中缺41字,楷书。
碑文由代州圆果蜜契洞宗兼讲经沙门真际无方撰文。值得注意的一是碑文作者是代州圆果寺曹洞宗门人,可见此时曹洞宗在代州也有人弘扬。二是碑文作者的职位颇高,讲经沙门当时是正八品。书丹是由钦差僧录司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僧左觉义(从八品)定旺(成化十七年(1481年 从铃徒弟定旺升本司右觉义)和滹源郡傅氏万迈无用、老拙觉性天然拜书。这位自称无用老拙的应是直谅禅师的剃度师父,可见师父对这位爱徒的尊重。也见识到这位师父以法为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喜悦情怀。
真谅禅师,号中和,乃本郡滹源(今繁峙)陈氏之子。童年有奇异的相貌,过人的语言。他的父亲遂送本山万圣圭峰禅寺投礼性公天然为师,剃度出家。及长,于正统初年(1436年)随曹洞祖翁无文印海大禅师到真定、衮州二府大刹主持法席。昼则讲楞严等教,夜则理曹洞之宗,与祖师翁时有机缘相见、切磋琢磨的便利,如是以礼侍奉有十余年。侍而感祖,方传密机,委传心印,栖心安住,参究禅关。
后来五台山僧录司右觉义(从八品)从铃举保直谅禅师为五台清凉山大吉祥显通寺提督兼管番汉统众梵修。后来退隐圭峰寺安禅结制,化缘已尽,端坐而逝,举火将焚,烟内生光,门人立石,葬于圭峰寺前。本寺曹洞宗门徒有六人。
直谅乃繁峙曹洞宗人杰,学贯三教,大愿精勤,承继祖业,说法无倦。引导群机,咸归正道,显扬圣教,克宏伟业。从碑文中考证得知:在他们师徒几代人的影响下,应州(今应县)佛宫寺、代州(今代县)圆果寺、极乐寺、龙门寺、云峰寺、报恩寺、真定府藁城县坚固三圣寺、京都(南京)都有曹洞法脉传承、延绵二百余年,仅五台山大宝寺就有29个僧人名字。由此可知禅宗曹洞一脉在我国北方相传之大概。
繁宇丛峙 华严双塔
六、官商护持
到了清代嘉庆年间,由于佛教式微,圭峰古刹被道士占去,道士以修观为名肆意砍伐珍贵的圭峰古柏,工未半山先秃。嘉庆十八年(1813年)时任县令张立卓逐道士,选僧心诚做主持,修谕绅士,三月集资,九月而成。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亲自撰文书丹立石《重修圭峰寺布施花名碑记》,考证碑记中布施者有文武官员,富商巨贾,很有特色,可谓是政府一号工程。
县太爷带头,文武百官善施:
碑文刻“署知县(正七品官)张力卓捐钱十千文,县学教谕(正八品官)董扬曾捐钱二千文,署县学训导(从八品官)马汝锦捐钱一千文,平刑关巡检(正九品官)杨芸捐钱二千文,典史(未入流)陶仁捐钱二千文,北楼营参将(正三品武官)田中桂捐钱三千文,北楼营千总(正六品武官)覃福捐钱一千文”。
保护古建,同志乐施:
碑文布施者有“原任大兴县知县(正七品官)张粹中捐钱六千文,原任荣河县教谕(正八品官)郭圣艺捐钱二千文,原任河保营千总(正六品)姚秉乾捐钱二千五百文,原任湖北领运千总(正六品官)张凤鸣捐钱五千文, 候选训导(从八品)官玉镜捐钱二十千文,候选布政司经历(侯选从六品)张立(捐钱)五千文, 候选千总(侯选正六品),孟帮屏(捐钱)十千文, 候选州判(候选从七品)王廷槐(捐钱)五千文”。(这些域外大员估计是县太爷的门人好友吧)
为富好义,慷慨解囊:
据统计碑文所列布施商号名称共193个。其中繁峙东西两关所列商号103个。沙河堡所列商号共53个。大营镇商号37个。多则布施三千文,少则二百文。其中布一千文以上的商户几近半数。布施商户近二百个之多,实属罕见。一则说明繁峙清代嘉庆年间风调雨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经营商户众多。二则说明圭峰古寺在乡民心中影响力甚大,县令才能顺天应人、一呼百应。
正是由于这些为尊重历史、保护文物、慈悲喜舍的先辈们,才让乡人们有虔诚瞻礼、祭祀供奉的机会。愿有更多的后人走进圭峰禅寺,安住当下,找到人生的真谛……
明朝谅公之碑
七、禅占首位
我国佛教自宋、元、明以来,禅宗在所占势力,宋初之天台,元之喇嘛,都是不能及的。明朝开始将禅、讲、教三者,相提并论。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礼部榜示亦有:“照得佛寺之设,历代分为三等;曰禅,曰讲 曰教。其禅不立文字,必见性者方是本宗;讲者,务明诸经旨义。教者 演佛利济之法,消一切现造之业,涤死者宿作之愆,以训世人”等语。其法以禅为第一;以华严、天台诸宗为讲,属第二;以仪式作法,专务祈祷礼拜、忏悔灭罪之道者为教;如密教(包括喇嘛教)属第三。此时禅、讲、教,而禅独占佛教首位。(据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自明以后,清代独尊形式之喇嘛教,只有禅净二宗,仍融合在一起,流行于民间。曹洞宗在清初时,有福州鼓山元贤永觉禅师,得寿昌慧经之传;其徒道需为霖禅师继之,宗风颇振;其后亦衰;至此此宗法脉,尚能维持不替者,仅有福州之鼓山寺,汉口之归元寺 焦山之定慧寺三处;其他都名存实亡了。
所应注意者的是明朝是为诸教融合益盛的时代;非仅有儒、释、道之三教融合,或天台与禅,或华严与禅,或念佛与禅,在佛教之内,也有互相融合。
八、曹洞宗风
禅的特色在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曹洞宗也不例外,但由于曹洞宗提倡“君臣五位说”,“回互说”,强调理事圆融,本末会通,行解相应,精耕细作,态度较临济宗为稳健、绵密,古朴。不仅具有哲学的辩证精神,且体现出禅宗对儒道两家思想的融摄。
曹洞教法以“五位君臣”为宗要,以真理立于正位,以事物立为偏位,偏正互相作用。君为正位,所谓“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意思是本来无一物之空界,相当于五位中的“正中来”。臣为偏,所谓“临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意思是万象有形之色界,相当于五位中的“偏中正”。这些只是简单的介绍,若要详细了解其中的内容,可参学洞山良价祖师《宝镜三味歌》,方可受用。
因为有哲学理论为基础,曹洞宗认为通过坐禅的实践得到身心安宁,当下即是佛身。自称其法门不论禅定精进,仅须了达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同时,以坐禅的精神安住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与人安稳而和平地相处,在每天生活中善用其心,在人与人相处中寻找喜悦,这是曹洞宗追求的生活方式。
南宋宝庆三年(1227)日本僧人道元禅师拜别如净禅师回国,开创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总持寺为两大本山,据称现在拥有一千万信徒,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
道元禅师认为,我们获得人身,须知是带着“佛心”来到这个世界的。“佛心”是指,不光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珍惜别人或物件的生命,要能多替他人着想。他的这一思想影响到日本的物哀、幽玄、侘寂美学。
九、禅诗有省
临济三玄四料拣,曹洞五位君臣王子,乃至秘魔叉,禾山鼓,口不胜说,笔不胜数,都是一期方便,接引初机。应病与药,无有实法。所以历代祖师大道只是劝人回头归家稳坐罢了。
往昔大慧杲禅诗云:“惯说五家宗派禅,不将玄妙与人传?晚年一着真奇特,食罢长伸两脚眠”。
了此,当有省!
元代刘秉忠禅诗《客中》:“人间机事细如麻,落魄身心到处家。无帚扫清堂下地,有书遮静眼前花。两杯粉泼猫头笋,一碗酥烹雀舌茶。只此一朝公事毕,焚香高枕卧烟霞”。
知此,悟自心!
惜物便是护心
本文作者:
清凉山人,壬寅年正月十七沐手焚香敬作于清凉山书院“观我堂”
清凉山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山书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前十年,主要是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山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