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嬴异人如何上位(大秦赋中秦国人心心念念的)
大秦赋中嬴异人如何上位(大秦赋中秦国人心心念念的)一直到秦孝公时期,秦国持续向东扩张,才从魏国手中将这一片领土纳入囊中。潼关到函谷关之间的这一段领土,最开始其实并不属于秦国。图1-1. 潼关两者在同一道长达百里的峡谷两端,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距离上而言,潼关在黄河三岔口处,离西安很近,函谷关则离西安较远。
秦国东出函谷关在最近大热的历史剧《大秦赋》中,秦国人老是将东出挂在嘴边,几乎将之当成了一定要实现的毕生信仰。
这个东出,指的其实就是东出函谷关!
秦国地处陕西,所以陕西自古也称秦地。
而提起秦地关隘,除函谷关外,不得不提潼关。
图1-1. 潼关
两者在同一道长达百里的峡谷两端,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距离上而言,潼关在黄河三岔口处,离西安很近,函谷关则离西安较远。
潼关到函谷关之间的这一段领土,最开始其实并不属于秦国。
一直到秦孝公时期,秦国持续向东扩张,才从魏国手中将这一片领土纳入囊中。
为了稳固地持有这片领土,秦国才建立函谷关,以为固守。
图1-2. 函谷关
为什么秦国人对于这段领土如此看重,一经得手便要修建险隘来驻守呢?
对于函谷关的险要,自古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
这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函谷关那只容一车行驶的门洞。
秦灭后,刘邦进入关中时为躲避这道险隘还是绕路走的。
图1-3. 汉高祖刘邦
也正因此,他的提前入关被项羽认为是耍无赖,这才设下鸿门宴想要置之于死地。
其实,秦国修建函谷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并不全然因为这片领土的重要性。
当然,对于秦国而言,这是它自西向东沿黄河扩张而得的第一份领土,具有里程碑式的含义。
而且,它还这么适于防御作战,是天生的险隘。
图1-4. 黄河
秦国向东,名不正、言不顺虽然在今人看来,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自带有闪闪发光的主角光环。
但是,在秦国未统一六国之前,它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其实是相对较低的。
即使是在秦国实力强大后,也没有多少诸侯国真正将秦国放在眼里。
而这,都是因为秦国没有一个好祖宗!
图2-1. 博物馆的秦始皇和群臣雕塑
秦国的历史,从最先受封秦地时开始,可以追溯到秦非子时期。
秦非子是周王的养马官,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封给了当时的秦地,也就是现今的甘肃天水。
不论在商周时期秦国祖先的历史,由秦地走出去的秦国一脉,在当时人看来就是养马官的后代。
这与家世显赫的诸侯世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图2-2. 关山马——秦非子养马
秦非子后,经过14代的发展,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首次染指崤函之地!
当时的秦国,尚没有颁布吸引大批人才的求贤令,因此只是一个偏安陇西的小国家。
虽然在秦襄公护卫周平王东迁都城后,秦国位列诸侯,但秦国的实力却并未有多大的改变,其国人仍旧只是在西方苦寒之地苟延残喘而已。
图2-3. 洛阳——洛邑古城
正是因为实力上的不足,在秦人想要“闯关东”改变命运时,邻居晋国人不同意了。
当时的晋国君主是晋文公重耳,重耳早年受到迫害,流亡诸侯国之间,是秦穆公收留他,并任其回国即位的。
当然,秦穆公一开始的扶持对象并不是重耳,而是他的弟弟晋惠公。
图2-4. 山东聊城晋文公雕像
但晋惠公回国后背信弃义,一不将割城之事付诸实践,二在秦国灾荒时袖手旁观,加上他在国内大肆罢免官员,将扶持他上位的文臣集团彻底得罪。
这以后,重耳才抓住机会,一举回国夺得帝位。
在秦穆公时的历史背景下,秦与晋是有通好的背景的,而且秦对晋有恩。
但是,春秋战国时的局势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秦晋之好”和“救命之恩”所能囊括的。
图2-5. 山陕会馆——秦晋之好的象征
总之,晋文公在位期间,秦国势力慢慢强大,“闯关东”成了其谋生路的抉择,秦与晋之间也因此渐渐离心离德。
不过,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面前,秦国显然不是对手。
在晋文公新丧,晋襄公初即位的历史背景下,与晋国的崤之战中,秦军被晋文公重耳全歼。
秦国“东出”的计划被迫中止,改而向西死磕少数民族戎狄,而此时是秦国第9代君王时期。
图2-6. 崤函古道
为什么秦国东出会碰到这么大的阻碍?在秦穆公时,是因为直接侵害了晋国的利益。
秦国实力不如人,“东出”自然势必难行。
可是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秦国因为灭西戎十二国,已经跻身了强国之列。
再面对比自己弱小的晋地三国,秦国的“东出”还是遭受了极大的阻力,这又是为什么呢?
图3-1. 湘屿古堡
主要原因是因为秦国饱受鄙视的历史背景。
秦国的祖先秦非子,身份实在拿不上台面。作为养马官的他,只是因为替周天子养马有功,才受封了些西北的贫瘠之地。
可谁想到,在逐渐的发展中,秦国却意外地强大了起来。
甚至,周王室为了躲避戎人的袭扰,在东迁洛阳时还需要寻求秦国的帮助。
图3-2. 戎人礼仪车
也正因为护送周王有功,在秦非子的六世孙秦襄公上,秦国被列为诸侯,秦襄公也成为了首位的秦国国君。
正因此,秦国的出现及强大,都是因为支持周王室一脉而发生的。
在当时的诸侯国眼中,秦国出生卑贱,是靠着拍周王室马屁才混起来的。
所以,秦国不能向东挑起战火。
图3-3. 洛阳周王城广场
作为周天子的附庸,却对名义上臣服于周天子的诸侯国开战,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也没有人会服气!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下,也是不被人所接受的。
秦国若是向西扩张,是平定戎狄,为周天子开疆拓土;秦国若是向东开战,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可以理解为反抗周天子的统治。
图3-4. 兵马俑
而这,都是因为秦国与周王室之间紧密的联系。
正因此,到了28代的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想要东出函谷关,仍旧摆脱不了山东六国联合的结局。
这其中当然有苏秦的合纵连横,可苏秦毕竟只是个说客。没有恰当合适的理由,他怎么能把山东六国说服呢?
图3-5. 苏秦合纵——泗州戏
这又足以证明,当时的中原诸侯,对于秦国东出即代表一统天下的说法是广为接受的。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还有在等级制度已经形成的奴隶制社会,秦国贸然实现“阶级跃迁”触动了所有诸侯利益的原因。
图3-6. 管仲纪念像
怎么听说函谷关有两个?没错,虽然函谷关的历史地位一直很重要,但其实秦、汉时期的函谷关有过一次“迁徙”。
汉武帝时期的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听从杨仆的意见,将函谷关迁徙到新安东界(今河南新安县),同时在原函谷关的位置设置弘农县,治所为弘农郡。
自此以后,函谷关就变了个位置。
图4-1. 河南省新安县境内——黛眉山
值得说明的是,今天崤函之地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仍旧是秦朝的函谷关。
灵宝与新安,两地相隔近百里。
不算特别远,但也不算特别近,这里面就反映出了历史环境对于人文地理的影响。
图4-2. 河南省洛阳——新安县函谷关
总结潼关到函谷关,这一段峡谷长达五十公里。
东头是函谷关,西头就是潼关。
如此重要的军事走廊,思白生也还是最近才知道的。
以往对于军事上所谓纵深的概念,思白生总是了解的不太透彻。可了解到这一事实后,还是觉得真理只会从实际中来。
图5-1. 崤山
正因为存在这种险要之地,才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文化!
在这段长达百里的峡谷中,历史上发生的重要战争多达半百,发生在函谷关的有13次,潼关的则多达45次。
正因为如此重要,这里经常有重兵把守,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
可能也正因此,在当今,我们才能看到这道关隘仍旧在峡谷口矗立吧!
图5-2. 湖北利川——铜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