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哥给你讲历史(人也不狠话也不多)
韩哥给你讲历史(人也不狠话也不多)争当皇帝。以前有人说,有些史料读起来奇怪,只是因为见解不够,因为三皇五帝到如今,史书浩如烟海,所记载的,不过是四个字:元末群雄中,刘福通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如方国珍(船户),陈友谅(渔户),张士诚(贩盐),朱元璋(佃户),明玉珍(流民)等,这些人都是穷苦出身,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苦大仇深,和元王朝有着十分刻骨铭心的仇恨的,所以才会造反起义,而刘福通这种小地主居然会站起来造朝廷的反,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当然了,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刘福通的身上,你比如淮西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郭子兴,也是地主阶级,但造反举事的时候却比谁都积极,实在是怪事一件。
(元末农民起义)
韩林儿的父亲,叫做韩山童,而韩山童的最要好的兄弟,叫做刘福通。
故事,要先从韩刘二人开始说起。
刘福通这个人,是个大户,属于地主阶级,吃得饱,穿得暖,手底下供他役使的下人一大堆,所以尽管遭逢元末乱世,他的小日子过的依然很滋润。
元末群雄中,刘福通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类。
如方国珍(船户),陈友谅(渔户),张士诚(贩盐),朱元璋(佃户),明玉珍(流民)等,这些人都是穷苦出身,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苦大仇深,和元王朝有着十分刻骨铭心的仇恨的,所以才会造反起义,而刘福通这种小地主居然会站起来造朝廷的反,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刘福通的身上,你比如淮西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郭子兴,也是地主阶级,但造反举事的时候却比谁都积极,实在是怪事一件。
以前有人说,有些史料读起来奇怪,只是因为见解不够,因为三皇五帝到如今,史书浩如烟海,所记载的,不过是四个字:
争当皇帝。
(皇权)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太过偏激了。
刘福通也好,郭子兴也罢,他们当年也是拔剑而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以此来反抗元王朝封建统治的豪侠,豪杰,他们也有抱负,他们也有理想,他们想要打破旧的世界,建造新的秩序,他们要救苍生于水火之中,解万民于倒悬之态,他们要让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业,他们要让天下大同,要让四方安泰。
不过很可惜,有理想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实现,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有志青年刘福通在元朝末年变卖家产,招兵买马,拉上了自己的好兄弟韩山童一起,轰轰烈烈地举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大旗。
这支起义军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叫做: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而巧的是,韩山童在起义之前已经给自己买了很多年的热搜,现在坊间风传这位仁兄是宋徽宗赵佶的八世孙,所以韩山童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起义军的代言人和实际领导者。
不过很可惜,起义军前脚起义,仪式还没办完,即遭到了当地官府的残酷镇压。
(韩山童 形象)
重兵搜捕,大家只能暂避风头,刘福通带领一众起义军突出重围,逃之夭夭,倒霉催的韩山童却没能跑出来,当场就领了便当。
韩山童,就这么潦草地死了。
作为最先起来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军首领,韩山童的命运似乎和当年的陈胜吴广别无二致。
起义,被镇压,最后以一种十分悲怆的方式死去。
然而,不管是早死晚死,都改变不了韩山童的历史地位——在元王朝残酷而黑暗的统治下,韩山童和刘福通第一次举起了反抗暴政的大旗,他们的勇敢和无畏,将会永远的镌刻在历史的星空之下,永不磨灭。
韩山童死了,但刘福通活了下来。
夜色茫茫之中,刘福通慌乱逃窜,他第一次意识到,战争不是儿戏,起义不是游戏,一个人的生死,居然就在转瞬刹那之间。
虽然刘福通和韩山童认识的时间不太长,友谊也并不是很坚固,但他宁愿刚才死掉的是自己。
(刘福通 塑像)
因为自己不过是起义军的将领,但韩山童却是起义军的领导人。
起义军所有的活动和目标,都是围着韩山童转的。
舆论工作都做了大半年了,韩山童是宋朝皇室后裔的热搜也买了大半年了,现在韩山童死了,还怎么收拢人心,还怎么号召群众?谁还愿意跟着自己干?
情况很焦灼,但好在,韩山童还有个叫做韩林儿的儿子。
于是,刘福通重整旗鼓,派人找到了韩林儿,并且在亳州建国“大宋”,顺便拥立韩林儿当了皇帝。
一夜之间当上了皇帝,韩林儿的心情可以说是十分激动,尽管他这个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但金漆雕龙的宝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有点让韩林儿忘乎所以。
再加上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势如破竹,不断地攻城略地,使得韩林儿认为自己的这个皇帝当得真是顺风顺水,距离一统天下也不太遥远了。
然而,月缺则盈,月满则亏,起义军攻城略地,扩张疆土的速度很快,但败退之势来得更快。
你要知道,韩山童是盗贼神棍之流出身,文化水平不怎么样,韩林儿秉承父业,从小到大一直从贼,胸无大志,容易满足,加之凡事都听命于刘福通,所以他这个皇帝当的徒有虚名,说白了就是起义军的吉祥物。
(韩林儿 形象)
挂名的领导韩林儿没有约束力,实际领导者刘福通倒是想要约束部下,但问题是起义军的整体素质不高,每到一处,纵火行凶,烧杀抢掠之事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烹食老弱的情况,起义军人心尽失,很快又接连失地,和两湖地区由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每到一处,秋毫无犯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百姓们的感觉是敏锐的,无论盛世平世乱世,谁对我们好,我们就拥戴谁。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大元朝廷里又涌现出了一位叫做察罕帖木儿的狠人,带领元军反扑,光是这样也就算了,同行之间也不团结,各路起义军内战频繁,诸如江南的张士诚,浙东的方国珍就经常派兵滋扰韩林儿政权,无奈之下,韩林儿只好向外求援。
所谓求援,那就是漫天撒网,谁愿意要我,我就跟谁。
然而,对谁来说,韩林儿都是累赘,所以谁都不愿意接收他。
这一幕,和三国时期汉献帝刘协逃回洛阳请求诸侯收留,但袁绍袁术之流却纷纷观望,倒是有几分相似。
如果说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之流是袁氏之辈,那么我们的朱元璋同志,就是那个时代的曹操。
韩林儿虽然是傀儡皇帝,大宋政权虽然岌岌可危,但他们在广大的起义军队伍中,却占有着独一无二正统性。
(元末群雄)
这也就是说,市面上无论有多少起义军,有多少枭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都是韩林儿的队伍,是韩林儿的臣下,理应受到韩林儿的约束。
因为刘福通和韩山童为天下先,是最先起义的,韩林儿秉承父志,理应为这些后来之辈的领导。
比如朱元璋,他同样接受了韩林儿“江南行省丞相”的敕封,因为只有得到的韩林儿的认可,或者说是认证,朱元璋才算是起义军中的“正规军”。
危急之时,韩林儿当然也向朱元璋寻求过帮助,但朱元璋内部对是否接收韩林儿,却发生了分歧。
比如,浙东文人代表刘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句质疑:
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接收韩林儿是小事一桩,真正的问题在于,接收他之后,你要怎么安排他?
他是皇帝,你把他接过来,你就得听他的,如果你听他的,那么你就失去了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可如果你不听他的,就等于你不承认你和他之间的君臣身份,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把他接过来就没有任何的的意义。
(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而,朱元璋不愧是开局一个碗的狠人,他开创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在把韩林儿接过来之后,好生供养,对其施以富贵荣华,但却派重兵看守,基本上就算是把韩林儿给软禁了。
眼熟么?作者以为,应该是有点眼熟的,因为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太多次了。
曹操挟持汉献帝以令诸侯,朱温挟持唐昭宗以令群雄,既然江山代有人才出,现在也该轮到我朱元璋独领风骚了。
韩林儿自此开始了他的囚徒生涯,当然,他比囚徒要体面得多。
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歌舞升平,那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美极了。
当时,写《三国》的罗贯中同志,正在江南给张士诚打工,所以朱元璋估计很难追更,但他虽然没有看过《三国》,但却把曹操那一套学的很透。
朱元璋是曹操,可韩林儿却不是汉献帝。
我们知道,刘协是东汉的亡国之君,是末代皇帝,但他的谥号,却叫做“献”。
朋友们,这可是个褒谥啊,意思是聪明睿智,有明君风范。
刘协被董卓控制,他韬光养晦的对抗董卓,刘协被李榷郭汜控制,他拼上老命也要逃离,刘协被曹操,曹丕控制,他更是卧薪尝胆,一心想要光复汉室,可以说,虽然这位仁兄从头到尾都是个傀儡皇帝,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刘协,这是一个勇敢的,坚韧的,有尊严的帝王。
(朱元璋 形象)
然而韩林儿就不同了,朱元璋给他建造的行宫富丽堂皇,宫女太监一应俱全,每天锦衣玉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过的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他已经失去了开拓进取,独立思考的能力了。
他就像是一只被豢养在精美的笼子里的金丝鸟,就算你把笼子打开,他也不会飞出去,因为,他怕外面的风风雨雨,会打湿他漂亮的羽毛。
可乱世争霸,不进则退,乐享安逸,不思进取,等待着他的命运,就只有灭亡。
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天下已定,派人把韩林儿从行宫接来南京做皇帝,韩林儿十分开心,认为自己走了横运,真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兴冲冲的坐船去登基,结果坐船走水路到瓜步江时,游船漏水,发生了事故,很快沉没。
唐代诗人骆宾王曾经写过《渡瓜步江》,诗中有云:
月迥寒沙净,风急夜江秋。
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
(江水)
看来,韩林儿也永远无法回到故乡,只能在幽静的风景,风和日丽的天气中,长眠于此,永留异途了。
南京城的皇帝是做不成了,如果湖底有龙宫,韩林儿倒是可以到下面去做个龙王。
对于这次事故,朱元璋大发雷霆,认为是护送韩林儿的士卒不上心,保卫工作干得不积极,还对一干随行人员做了十分严肃的处理。
不过,此时争论有无,讨论到底是谋杀还是意外,已经没有意义了。
韩林儿死了,红巾军的时代也过去了,那个定鼎天下的人,是他朱元璋。
瓜步江水时至今日还在流淌,唯不见当年乱世群雄,只剩下白云悠悠,散了又聚,聚了又散,想来人生离合悲欢,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