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轰炸机能用多少个炮塔:燃烧的炼狱二战对日战略大轰炸之李梅火攻
二战轰炸机能用多少个炮塔:燃烧的炼狱二战对日战略大轰炸之李梅火攻1948年亲自驾驶C-47运输机参与柏林空运的李梅中将1944年与第8航空队司令杜立特中将合影的李梅少将其实从上面不难看出,李梅的晋升速度是非常快的,特别是1941年-1945年这一阶段。1941年12月美国参战时李梅仅仅是陆军少校,但不到3年时间里就晋升为少将。这种晋升速度当然与李梅的性格和作战战术有很大的关系。在欧洲第8航空队期间,李梅创造过B17 “combat box”编队战术、“直线飞行战术”等有效的空中防御和精度轰炸战术。作为指挥官,李梅亲自参与轰炸,包括施韦因富特、雷根斯堡穿梭轰炸,甚至到后来第8航空队禁止他参与作战。这一系列举动是他在前线士兵中很有感召力。有这么一段对他的评价:他是将作战飞机变成杀人机器的天才。在同伴们闲聊取乐时,他的脑海里却在想着硝烟弥漫的战场,考虑着眼前的危险,分析着行动的步骤,估量着面临的挑战。李梅渴望战死沙场。每次执行轰炸任务时,他都要亲自带队。李梅
1944年10月20日,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爆发,此役几乎摧毁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美国基本上取得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而在取得莱特湾海战的胜利之后,美国开始进一步向日本本土逼近。与对德战争一样,盟军仍然选择了对日本本土进行持续性战略轰炸以消耗日本的持续战争能力,加速对日战争进程。除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之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和一种重要的武器在对日战略轰炸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柯蒂斯·李梅将军和M69型燃烧弹。所以对日持续性的战略轰炸也被称为“李梅火攻”。
柯蒂斯·李梅
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美国空军四星上将,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略轰炸主要领导者。
1941年12月美国加入二战时李梅的军衔为陆军少校,1942年1月受命组建装备B-17“空中堡垒”轰炸机的305轰炸机大队(1942年9月编入美国第8航空队参与对德战略轰炸);1943年9月出任第8航空队第3轰炸航空师首任师长;1944年8月出任第20航空队第XXI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对日轰炸);1945年1月调任第20航空队第XX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对日轰炸);1947年6月出任美国欧洲空军司令部司令;1948年出任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司令;1957年7月出任美国空军副参谋长;1961年出任美国空军参谋长;1965年2月退休。
1943年6月2日 正在向306轰炸机联队飞行员表示祝贺的李梅上校
- 1940年1月26日晋升陆军上尉
- 1941年3月21日晋升陆军少校
- 1942年1月23日晋升陆军中校
- 1942年6月17日晋升陆军上校
- 1943年9月28日晋升陆军准将
- 1944年3月3日晋升陆军少将
- 1948年1月26日晋升空军中将
- 1951年10月29日晋升空军上将
1944年与第8航空队司令杜立特中将合影的李梅少将
其实从上面不难看出,李梅的晋升速度是非常快的,特别是1941年-1945年这一阶段。1941年12月美国参战时李梅仅仅是陆军少校,但不到3年时间里就晋升为少将。这种晋升速度当然与李梅的性格和作战战术有很大的关系。在欧洲第8航空队期间,李梅创造过B17 “combat box”编队战术、“直线飞行战术”等有效的空中防御和精度轰炸战术。作为指挥官,李梅亲自参与轰炸,包括施韦因富特、雷根斯堡穿梭轰炸,甚至到后来第8航空队禁止他参与作战。这一系列举动是他在前线士兵中很有感召力。有这么一段对他的评价:
他是将作战飞机变成杀人机器的天才。在同伴们闲聊取乐时,他的脑海里却在想着硝烟弥漫的战场,考虑着眼前的危险,分析着行动的步骤,估量着面临的挑战。李梅渴望战死沙场。每次执行轰炸任务时,他都要亲自带队。李梅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败。因此,他无情地训练着他的飞行员们,对其飞行要求极为严格。
1948年亲自驾驶C-47运输机参与柏林空运的李梅中将
当然,虽然李梅在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轰炸中有着极大的贡献,但并没有晋升为空军五星上将。从1951年李梅担任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起,曾经多次提议过李梅关于五星上将的晋级问题,但最终都被否决,至于理由:
在非战争时期任命这一级别的军官,将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降低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如此殊荣的军官的级别。
燃烧弹
比较现代化的燃烧弹使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在日本侵华战争、苏联苏芬战争期间、德国不列颠空战也都广泛使用。下图为苏联RRAB-3型集束式弹药,又被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弹长2.25米,直径0.9米,重量250公斤,可以填装包括燃烧弹、化学弹在内的各种子弹药种类。1939年-1940年对芬兰冬季战争中用于城市轰炸。
RRAB-3型集束式弹药
其实包括美英等国在战争初期对燃烧弹深恶痛绝,因为这种弹药确实足够残忍,对非军事目标造成的破坏从人道上将是无法接受的。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将军曾经有这么一段话:
对军事目标进行高空精确轰炸,而对城市使用燃烧弹完全违反了“国家只能轰炸军事目标”的政策
美英等国一直奉行日间高空精确轰炸理论并严格按照这种思想进行教学。但是,这种高空精确轰炸理论使盟军轰炸机在二战初期遭受巨大的损失,无论是遭受的打击还是轰炸的实际效果都达不到盟军最开始所期望的那样。所以燃烧弹这个被盟军视为“残忍”的武器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被炸掉机翼的B-17战略轰炸机
1940年,美国以英国燃烧弹为蓝本先后开发了100磅的M47型燃烧弹(胶状橡胶混合物、碱水、椰子油、汽油)和4磅的M50型燃烧弹(镁、铝、四氧化三铁),分别用于攻击大型建筑群和轻型建筑群,二者燃烧后的温度都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但是随着太平洋局势的恶化,1941年9月,美国陆军航空队阿诺德将军提到过这么一段话:
远东橡胶的供应在战时也有可能被日本切断,镁在战争中也可能成为短缺性材料
M47型燃烧弹
1941年夏天,美国着手建立科学研究及开发办公室(OSRD),其下设的国家防卫研究委员会(NDRC)专门用于军事方面的科学研究,集合了当时在雷达、战车、化工等领域的尖端人才服务于武器研究。而为了应对资源短缺的问题,新一代可替代性燃烧弹也交由NDRC负责研发,其核心问题就是不需要橡胶的汽油混合物作为填充物、不能使用稀有金属作为燃烧弹外壳。新型燃烧弹由哈佛大学、杜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等大量高校和化学公司参与。
1942年春,这种全新的燃烧弹问世,它的长度为20英寸(510毫米)、直径3英寸(76.2毫米),重量6.2磅,形状为长筒圆柱。内部填充物为napalm(环烷烃和铝盐以及棕榈酸的汽油),此时汽油呈现胶状,因此也被称为“凝固汽油弹”。使用时以集束方式投放,38颗捆绑,空中散开,落地3-5秒后内置的TNT炸药点燃镁颗粒,再将凝固汽油点燃并向外喷射,最远可以喷射30米,燃烧后温度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基本可以点燃周围常见的可燃物。
从1942年4月开始,美国对这种全新的燃烧弹进行测试,使用不同的投放平台和实验场景,包括迫击炮投放、轰炸机空投等等。1943年2月开始,NDRC开始在犹他州建造大型测试平台,主要模拟日本和德国的城市以及工业区结构(包括建筑物结构和内部的家具都进行全模拟),以这种仿真平台进行燃烧弹真实测试。测试时将原有的4磅M50型燃烧弹和2磅M52型燃烧弹作为对比。最终结果证明,M69型燃烧弹是这三种燃烧弹中燃烧效果最好的,不仅对木质结构的日本建筑有极大的效果,对德式建筑也有较好的破坏效果。
凝固汽油弹(非M69)
最终这种新型凝固汽油弹被命名为M69,38颗捆绑后成为E-46型集束炸弹,总重量500磅。
E-46型集束弹,内含38颗M69凝固汽油弹
就在M69凝固汽油弹测试的同时,美国波音公司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也已经定型,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60吨,装备4台R-3350-23型十八缸带增压气冷星型发动机,最大载弹量达到9吨,最大航程达到9000公里,带弹后作战半径也能达到2500公里以上。巨大的航程和带弹能力为之后从中国和太平洋诸岛空袭日本奠定了基础。
对日战略轰炸
在1944年前,美国唯一对日本本土构成直接攻击的只有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袭。当日,美国16架B-25中型轰炸机冒险从CV-8“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强行起飞,最终飞往中国。这次空袭之后的2年多时间里,美国再也没有直接轰炸过日本本土。
正在“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的B-25轰炸机
新的对日战略轰炸构想“Air Plan for the Defeat of Japan”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重新确立,当时计划以中国为跳板对日本本土进行持续性的战略轰炸。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对日战略轰炸增加了太平洋方向,明确提出必须要在中太平洋获得轰炸的前进基地,即关岛、塞班岛和提尼安岛。新的对日轰炸构想也更名为“Matterhorn”(阿尔卑斯山脉最后一个被征服的山峰,暗指对日轰炸的困难性)。但是在1943年中后期,B-17“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由于性能问题无法胜任对日轰炸,而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进度滞后,技术上并没有有完全成熟,熟练的机组成员数量也不够。所以对日战略轰炸实际到1944年初期才开始筹备。
1944年4月4日,专门为轰炸日本筹建的美国第20航空队成立,司令阿诺德上将兼任,司令部驻印度克勒格布尔。下设的XX轰炸机司令部首任司令为肯尼斯·B·沃尔夫准将,而装备160架B-29轰炸机的58轰炸机联队在3月先期抵达印度(路上损失7架)。为了保证20航空队大机群部署,美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地区兴建恰库利亚、皮亚多巴、杜昆迪和克勒格布尔空军基地,在中国成都附近兴建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四个前进基地。由14航空队运输机队经驼峰航线为20航空队提供后勤保障。其作战模式为:B-29由印度基地先进驻中国前进基地,再由中国飞往目标。
新津机场
1944年6月5日,第20航空队首次执行对日轰炸任务,当日出动98架B-29轰炸机轰炸泰国曼谷。但由于每个机组及整个大编队飞行经验不足,98架中1架起飞后坠毁、16架未抵达目标。而其他机组也因为受训不足,投弹精度极差。返航时,又有4架B-29因故障坠毁。
1944年6月15日,第20航空队对日本八藩钢铁厂实施轰炸,当日起飞92架B-29,但只有79架抵达中国,由中国起飞时只有75架,实际飞抵八藩钢铁厂的B-29只有47架,最终实际命中只有1架。虽然华盛顿方面对此次轰炸行动极为重视,特意派出战地记者随编队行动,但结果很是让人大跌眼镜。
1944年6月 58轰炸机联队编号42-6310的B-29从恰库利亚机场起飞
陆军航空队迫于对日作战的压力极力不断要求XX轰炸机司令部继续保持持续性的轰炸(不局限于日本本土,还包括中国东北以及东南亚日占工业区),但训练、故障、后勤等等问题使XX轰炸机司令部根本无法保持这种轰炸能力。1944年7月4日,XX轰炸机司令部司令肯尼斯·B·沃尔夫准将被解除职务,拉文·桑德斯准将接替职务。1944年7月29日,98架B-29轰炸鞍山昭和钢铁厂;8月10日轰炸长崎和巴邻旁炼油厂;8月20日轰炸八藩钢铁厂。但这一系列轰炸中除对鞍山的轰炸之外其他的效果并不好,特别是8月20日对八藩的轰炸,出动61架损失14架,损失率达到23%。1944年8月29日,柯蒂斯·李梅由欧洲调任XX轰炸机司令部司令,一向铁腕的李梅立刻着手开始增强机队的训练,在印度专门建立航空学校。1944年10月开始,XX轰炸机司令部开始大规模对日轰炸,鞍山、台湾、缅甸、新加坡先后遭到轰炸。1944年12月轰炸中国汉口日军部队。应该说李梅的上任极大提高了XX轰炸机司令部的战略轰炸水平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44年10月18日58轰炸机联队编号42-24494的B-29轰炸福摩萨哈托
1944年6月,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随即开始在其中的关岛、蒂尼安岛兴建机场,从中太平洋直接轰炸日本成为可能。考虑到20航空队对日本轰炸代价太高,后勤补给困难,而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自马里亚纳群岛基地逐步完善后20航空队XX轰炸机司令部的轰炸频率开始逐步减少,XXI轰炸机司令部于1944年12月4日调入20航空队,驻马里亚纳群岛。1945年1月20日,柯蒂斯·李梅调任20航空队XXI轰炸机司令部司令,接手指挥73、313和314轰炸机联队,4月又将58和315轰炸机联队调入,拉开了美国对日持续性战略轰炸的序幕。
驻北关岛的314轰炸机联队B-29战略轰炸机
起初对XXI轰炸机司令部日本的战略轰炸依旧参照欧洲对德战略轰炸模式,采用轰炸机日间高爆弹高空轰炸模式,包括1944年底轰炸东京名古屋、1945年1月23日轰炸名古屋三菱飞机制造厂、1月27日轰炸东京。虽然李梅也很清楚低空轰炸对精度又极大的提升,但是机组的训练和来自低空的威胁使李梅迟迟下不了决心。1945年2月4日,110架B-29轰炸神户,但最终抵达目标的只有69架。2月10日轰炸东京中岛飞机制造厂,出动的118架B-29中损失和受伤竟多达41架。长时间的这种不理想的轰炸使XXI轰炸司令部官兵们的士气连连降低。
1945年5月29日对横滨实施轰炸
转机出现在1945年2月24日,当日东京气象条件不好,229架B-29已经起飞前往东京,机队共携带454吨M69型燃烧弹。因为无法直接看见目标,所以机队全部采用雷达瞄准投弹。与之前一样,整个编队因为经验问题还是在东京上空分散成了大量小编队甚至单机,这种多个方向多个小编队进入东京轰炸的“失误”阴差阳错的干扰了日本防空部队的判断。所以当日的轰炸实际还是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实际投下的411吨M69型燃烧弹损毁了2.5平方公里范围,27970栋建筑被摧毁,美军损失6架B-29轰炸机。在机队返航的过程中,313轰炸机联队指挥官汤玛斯·鲍尔准将总结了这么几点:
- 既然东京气象条件不好用必须雷达瞄准投弹,那么改在夜间轰炸不是一样吗?反正不依靠目视投弹,夜间轰炸可以有效降低日本防空部队拦截概率
- 既然多路多方向进入轰炸目标可以干扰日本防空部队的判断能力,那么以后的轰炸为什么不能由大编队改为多组小编队?
- 降低轰炸高度以抵消高空投弹时风速带来的影响。
如果说汤玛斯·鲍尔的总结为后来大规模轰炸提供了建议,那么1945年2月13日美英对德累斯顿的轰炸则破除了李梅心中最后一个顾虑。德累斯顿轰炸死亡人数超过3万人,包括大量平民,李梅考虑的是这种完全的无差别轰炸是不是会带来负面影响。既然盟军将任何的交通枢纽、物资生产中心还有任何参与战争行为的平民也定义为军事目标,那么就不存在纯粹的“无辜”。心里松绑后的李梅开始酝酿更大规模的轰炸,将战略轰炸直接贯彻到底,“李梅火攻”正式展开。李梅在仔细分析了日本现存的防空实力后将原有的日间高空高爆弹精确轰炸策略彻底推翻,改为夜间低空燃烧弹面积轰炸,对美国陆航来说这几乎就是颠覆性的轰炸战略。
- 轰炸由白天改为夜间
- 投弹高度由原先的2万英尺下调到5000-8000英尺
- 由大编队同一方向进入改为多个小编队甚至单机独立从不同方向进入
- 在日本防空实力下降到不足以严重威胁轰炸机编队后,拆掉部分自卫武器改为携带炸弹
按照李梅的设想,一周内连续对日本的东京、名古屋、神户等城市连续轰炸,从心理上和物质上给日本以绝对的打击。其中第一目标为东京一处3英里长、4英里宽的区域,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英里8-13万人。其中包含工厂、火车站、仓库以及大量的小作坊。在NDRC中,这种区域被划为一类区,是重点打击对象
1945年3月9日,对日本来说这可能是最黑暗的一天,XXI轰炸机司令部出动331架B-29轰炸机对上述区域实施轰炸。313轰炸机联队指挥官汤玛斯·鲍尔准将作为先导机队携带M47燃烧弹先行在目标区域投出一个X型标记,随后的轰炸机将2000吨M69型燃烧弹按照引导投掷在东京。当晚东京大风,西北风风速超过32公里/小时,大大助长了燃烧弹火势的蔓延,甚至低空轰炸的轰炸机的玻璃都被弥漫的浓烟和大火熏黑,强烈的燃烧气流严重干扰轰炸机的飞行。可以说,当晚的东京亮如白昼,市中心41平方公里范围被焚毁,26.71万栋建筑消失(占整个东京建筑总数的25%),22个工业目标被全部摧毁或严重破坏,东京的消防能力在整个轰炸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根据战后多方面的统计,东京当晚的死亡人数在8.37万-9.7万人之间,受伤人数4.09万人,无家可归100万人。此次轰炸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空袭行动,即便是5个月之后的广岛原子弹造成的当日死亡人数不过7万人,而日本清理大量北烧焦的尸体则花费了25天时间。有下面这么一段话:
待到天亮后,幸存者被眼前的一幕彻底惊呆:大部分建筑荡然无存,街道已经无法辨别,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残骸。家附近的房屋都变得根融化的糖块一样,无数烧焦的尸体遍布在河床上。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烧焦的臭味。这一刻,我怀疑我是否还在人间。
3月9月遭到轰炸后的东京
虽然东京损失如此惨烈,但李梅并没有放过东京。4月2日、3日、7日、13日、5月23日、5月24日、7月20日、8月8日和8月10,美国先后对东京地区的民区和军工制造单位实施轰炸。至1945年8月,美军在东京地区投弹超过1万吨,烧毁56.3平方公里,占东京总面积的51%,总死亡人数超过14万人。
战后的日本东京
除了东京之外,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都遭遇了同样的待遇。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城市从3月开始连续遭到美军轰炸:
- 3月11日,名古屋,301架,投弹1700吨
- 3月13日,大阪,301架,投弹1700吨
- 3月16日,神户,330架,投弹2300吨
- 3月18日,名古屋,310架
- 5月14日,名古屋,524架
- 5月17日,名古屋,516架
- 5月23日,东京,558架
- 5月24日,东京,498架
- 5月29日,横滨,510架
- 6月1日,大阪,509架
- 6月5日,神户,530架
- 6月7日,大阪,449架
名古屋
佐世保
大阪
当然,上述提到的这些只是大城市,其实从6月开始,李梅已经把手伸向全部日本的中小型城市。大小67个城市先后遭到不同程度的轰炸,日本对城市人口的疏散严重影响着工业生产。在全部遭到轰炸的城市中,福井城市损毁率96%,几乎被完全摧毁。东京的损毁率为51%、名古屋31.2%、神户56.1%、大阪26.1%、横滨44%、川崎32.7%……
1945年8月6日,美军509轰炸机联队使用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掷在日本广岛,爆炸当量1.5万吨TNT炸药,当日死亡人数约7万人。8月9日,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被投掷在长崎,爆炸当量2万吨TNT炸药,当日死亡人数3-4万人。而原定原子弹袭击目标为广岛、小仓、长崎、新泻,其中第一轰炸目标为广岛,而8月9日当天由于小仓天气原因无法找到投弹点,在盘旋半小时后转飞长崎,这样长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城市。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整个对日本列岛的战略轰炸中,盟军摧毁了大概47万桶的原油、22万吨的粮食、20亿平方码的纺织品。而生产能力,1945年遭受美国轰炸机战略轰炸后,其工厂设施损失如下:83%的炼油、75%的飞机发动机生产、60%飞机机身生产、30%陆军弹药生产、28%海军弹药生产、15%炼钢、10%化学品生产。整个战略轰炸期间日本平民伤亡数量大概80.6万人,其中33万人死亡,47.5万人受伤。
战略轰炸对日本飞机制造业的影响
自1944年6月开始至1945年8月,美军发起的一系列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极大程度了消耗了日本的持续战争能力,促进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也成功避免了盟军直接对日登陆可能造成的巨大伤亡。不管是欧洲对德轰炸还是太平洋对日轰炸,这种持续性的战略轰炸对一定程度上对战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直接促进了美国战后的战略空军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