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宝岩寺塔历史:金阁寺因为嫉妒

宝岩寺塔历史:金阁寺因为嫉妒在书中,沟口说:这样的成长环境,常使他感到自卑和自我嫌恶,以至于心灵近乎扭曲。金阁寺(舍利殿)是一座三层的湖畔阁状建筑,据说一楼是延续了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格,二楼是镰仓时期的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的禅宗佛殿建筑风格。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三种不同时期的风格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其美艳简洁得难以复制,连同水中的倒影,常常令人怀想。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就是那个现实中火烧金阁的肇事者。在故事中,他的名字叫沟口。沟口是一个外貌丑陋、说话结巴的男青年。从小,他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打趣,“不被人理解已经成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会产生要让自己被理解的、表现的冲动。我觉得命运没有赋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东西。于是我的孤独愈发膨胀,简直就像一头猪。”

宝岩寺塔历史:金阁寺因为嫉妒(1)

2017年去京都看到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首句是,“自幼年起,家父即告诉过我金阁的种种。”2017年去京都旅行,看到金阁寺,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本书的这一句。

宝岩寺塔历史:金阁寺因为嫉妒(2)

金阁寺本名鹿苑寺,迄今也有600多年了。寺内核心建筑是舍利殿,其外墙全以金箔装饰,金阁寺的名字由此得来。不过在1950年,该建筑被一位21岁的僧徒林养贤烧毁,如今世人看到的是五年后按原貌重建的。当年询问这位僧徒放火的原因,他说:我嫉妒金阁寺的美丽。

宝岩寺塔历史:金阁寺因为嫉妒(3)

根据这一真实的事件,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了小说《金阁寺》。三岛由纪夫有着“日本海明威”的雅称,1970年因政变未遂剖腹自尽,年仅45岁。他的写作曾获得前辈作家川端康成的鼓励和提携,后者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年以后,川端因内疚口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悬念。

宝岩寺塔历史:金阁寺因为嫉妒(4)

金阁寺(舍利殿)是一座三层的湖畔阁状建筑,据说一楼是延续了平安时代的贵族建筑风格,二楼是镰仓时期的武士建筑风格,三楼则为中国唐朝的禅宗佛殿建筑风格。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三种不同时期的风格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其美艳简洁得难以复制,连同水中的倒影,常常令人怀想。

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就是那个现实中火烧金阁的肇事者。在故事中,他的名字叫沟口。沟口是一个外貌丑陋、说话结巴的男青年。从小,他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打趣,

“不被人理解已经成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我也不会产生要让自己被理解的、表现的冲动。我觉得命运没有赋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东西。于是我的孤独愈发膨胀,简直就像一头猪。”

这样的成长环境,常使他感到自卑和自我嫌恶,以至于心灵近乎扭曲。

在书中,沟口说:

“数千万人生活在不惹人注目的角落里,眼下我还是属于这类人。这种人生也罢死也罢,对社会都无关痛痒。”

而他并不甘心做这种人。

沟口的父亲是他家乡寺院的主持,在日本僧人是可以结婚生子的。沟口从小就听父亲说,世间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初中的时候,父亲带他去京都旅行,他终于见到了金阁寺,当时并不觉得震撼。只是后来回到家乡后,金阁寺的美在他的心中渐渐苏醒。后来,父亲去世后,把他托付给金阁寺的主持,成为金阁寺的僧徒后,他得以时常眺望金阁,与其朝夕相处。在他的心目中,人间最美是金阁。不知何时起,他已经把自己对金阁的偏执都归结为自己的丑陋。

沟口一直在善行和恶行之间,在对人生的渴望和绝望之间挣扎。在金阁寺他遇到了两个伙伴:鹤川和柏木。鹤川是一个善良的存在,他家世富足、积极乐观,与人为善,他面对结巴的沟口从不表现出不耐烦,而是有耐心的听他把话说完。所以沟口愿意面对鹤川说出自己内心的幽暗面,说出自己对金阁寺的偏执。

“鹤川的宽容让我发觉,把口吃从我这个存在中减去,我依然可以是我。整个人像是被看穿,我品尝到了彻彻底底的快乐。鹤川那双被长睫毛围住的眼睛把口吃过滤在外,接受了我。”

他把鹤川当作自己唯一的朋友,但后来,随着这个唯一的朋友的突然去世,沟口的人生开始全面幻灭了。

战争期间,沟口一度憧憬空袭将自己和金阁都烧掉。战争结束了,他在工厂听天皇宣读停战诏书的时候,满脑子也是金阁。只是当时可惜没有一个人来金阁寺的。

“内部古老的金箔维持着原貌,夏日阳光化身护漆胡乱涂在外墙保护着金阁,金阁娴静地站着,就像毫无用处的高冷的摆设。这是巨大的空无一物的置物架,被摆放在如火如荼的绿色森林前面。适合这个置物架的东西,只能是巨型香炉,或者巨型虚无。金阁完美地去掉了它们的本质,只留空虚的外形。诡异的是,那天金阁的美,远远超过这么久以来它所展示的所有的美。金阁第一次展示如此结实的美!”

战败给沟口带来了唯一的绝望体验。

宝岩寺塔历史:金阁寺因为嫉妒(5)

金阁寺是京都著名的寺院。有一天大雪放晴,一个醉醺醺的美国大兵带着一个艺妓来参观,沟口因为会英语,成为寺内的陪同导游。美国兵和女人不知为何发生了争执,女人甩手给了伸长脖子骂她的美国兵一巴掌,美国兵追上去把女人推倒在地。起初,沟口是想扶起女人的,但他在美国兵的强迫下,用穿着橡胶长靴的脚去踩一个女人的肚子。对此,他竟然一点儿都没感到惭愧,心中的恶意占了上风。

“只有一点她跟有为子一模一样。那就是对没穿僧衣、只穿着脏工作服和橡胶长靴的我,看都不看一眼。”

后来,那女人来寺院索赔,说自己当时怀有身孕,经沟口那一踩就流产了。如果不给赔偿,她就把鹿苑寺的丑闻宣扬出去。虽然寺院的住持赔了钱,没有追究,但这件事使得沟口阴暗的情感得以壮大。

柏木是沟口上大学时的朋友,他就是鹤川的反面,因为身体的残疾,这是一个极度敏感、自尊心极度强,极度自卑的人。

“我知道他姓柏木。柏木最著名的特点是严重的足内翻。走路僵硬,像是在一片泥泞中挣扎,当一条腿终于从烂泥中拔出来的时候,另一条腿再次深陷烂泥。身体也随双腿抖动,走起路来就像在跳某种很夸张的舞蹈,没有一处正常。”

柏木厌恶永恒的美,喜欢瞬间盛放又瞬间消失的事物,讨厌建筑和文学。即便他来金阁,也仅仅是为了月光照耀下的金阁。“美景即地狱”,在柏木的影响下,沟口心中渐渐萌生了一种与金阁决不相容的东西。

有一天,沟口走在大街上,无意中撞见寺院住持挽着一个艺妓。他无端害怕起来,马上逃离,避免因目光相对从而产生不好的芥蒂。这时,一只黑色狮子狗引起了沟口的极大兴趣,他一路跟着那只狗,无意中撞见住持和艺妓正要上出租车,彻底被住持误解,从而遭到住持的呵斥、放弃。也因为住持的态度,周围人也对他的态度日渐粗暴起来。沟口开始自甘堕落,但又觉得空虚。

他曾经逃离金阁寺,借钱去远行,原本是不打算回来的,但是一路的所见所闻,从农田到大海,沟口面对翻腾的日本海,狂暴冰冷的海风,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必须把金阁烧掉。”

“人们是突然变凶残的,比如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坐在修剪整齐的草地上,无所事事望着透过树叶漏在地上的阳光。杀意往往产生在这样的一瞬间”。

真实事件中的僧徒为何烧毁金阁,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在书中,三岛由纪夫这样描写沟口烧毁金阁寺之前的心理。

“向里向外。逢着便杀。”

……最初的一行是这么说的。这是《临济录·示众》篇很有名的一节。后面的话随之顺畅浮现。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拘于物,洒脱自在。”

金阁被烧毁引起日本乃至世界的震惊和痛心,而三岛由纪夫却对火烧金阁的动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学者都指出,“《金阁寺》的深层结构,与三岛对日本战败的感受密切相关。他面对战败后受屈辱的日本民族时所产生的极大焦虑和失落。”实际上,全篇内容也随着战争的开始或结束而有着主人公情绪上的推进。

在《金阁寺》这部作品中,三岛由纪夫用暴烈的手法,表达对美占有的无力。但他的文字是细腻的,尤其是对人物的内心描写,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复杂的思辨色彩和对人性恶的深刻解剖,已成为文学经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