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青岛各区市历史:青岛历史沿革

青岛各区市历史:青岛历史沿革1142年,宋金协定设置海上贸易唯一的胶西榷场以互市互易,其下设置板桥镇、张仓镇等分榷场。  宋朝时,经济又繁荣起来,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后因宋辽对峙,登州、莱州港封闭,板桥镇成为北方唯一海上对外联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临海军设置于此。板桥镇在对与高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后宋金交恶,板桥镇的贸易受到威胁,经济趋弱。  公元前70年,河南郡以东49郡国发生大地震,死6000余人,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汉行宫、宗庙、港口全部毁坏;自此,琅琊衰败,郡治外迁。  公元623年,胶西县并入高密县,置板桥镇,该镇商船往来频繁,有着与东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广泛贸易,成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对高丽用兵的军需转运站,经济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政权更替频繁,板桥镇及其周边地区趋于萧条。

今青岛市所在地区在旧石器时代为温带森林,有大量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化石出土。在新石器时代,东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从事农耕生产活动,进而发展出狩猎、畜牧及海洋捕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

  夏朝时,此地居民多为莱夷;商朝时,系莱国领地;西周时期,分属莱、夷、莒、介等封国。春秋初期,系介、夷、莱等国属地。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今青岛市多归于齐国。齐国为防备外国侵犯,在其南部边境修筑了千里长城,遗址今日尚存。战国时期,即墨成为齐国五都之一;琅琊是重要海港城邑;前476年,齐吴两国在此海域发生中国史上首次海战。

  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派遣徐福东渡朝鲜、日本。

  曾为胶东王的刘彻在接掌皇帝职务后,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Bùjī,今城阳区),亦先后派人入海求仙。

  公元前70年,河南郡以东49郡国发生大地震,死6000余人,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汉行宫、宗庙、港口全部毁坏;自此,琅琊衰败,郡治外迁。

  公元623年,胶西县并入高密县,置板桥镇,该镇商船往来频繁,有着与东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广泛贸易,成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对高丽用兵的军需转运站,经济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政权更替频繁,板桥镇及其周边地区趋于萧条。

  宋朝时,经济又繁荣起来,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后因宋辽对峙,登州、莱州港封闭,板桥镇成为北方唯一海上对外联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临海军设置于此。板桥镇在对与高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后宋金交恶,板桥镇的贸易受到威胁,经济趋弱。

1142年,宋金协定设置海上贸易唯一的胶西榷场以互市互易,其下设置板桥镇、张仓镇等分榷场。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开凿胶莱运河,历时2年修通了这条世界最早的地峡运河。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置胶州、平度州。

1372年,为防御倭寇,在今灵山湾畔设立灵山卫,辖胶州所、夏河寨所、灵山卫本所;1374年,卫所官兵击退倭寇并追至琉球,有力打击了外来侵扰。

1402年,在今即墨东部沿海设立鳌山卫,辖浮山所、雄崖所。

1537年,朝廷疏浚胶莱运河,并开凿马濠运河,缩短了航程700余里,促进了航运和商贸发展。

1734至1735年,灵山卫和鳌山卫被裁撤,但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为清军驻泊之地。

1859年,青岛口设立厘税局分局。

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岛地区设立9个东海关分关、分卡或代办处,监管进出港船舶和贸易税收等事物,青岛口街市逐步繁荣起来。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愈占胶州湾,清政府急令口岸戒严调兵200人驻防青岛口,事后随即撤走。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修建了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即今日前海栈桥的前身;当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颁发上谕,批准胶州设防,后被确定为青岛城市建置的开始。

1892年,登州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总兵率部参战,胶澳防务停滞。

1895年末,总兵回防胶澳,继续修建防务工程,并修通了至胶州的大路,青岛口发展成为港口重镇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国太平洋舰队借口越冬,驻泊胶州湾,试图建立海军基地,终未果;同年12月,德国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胶州湾被拒。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在青岛湾登陆,并将其占领。

1898年3月6日,中德两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澳及其周边地区99年,建自由港、筑山东铁路,此举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创了先例。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将在租借地内新建的市区设租借地首府,命名为“青岛”;当月,中国划界委员于希杰、彭虞孙与德方勘界委员罗绅达订立潮平合同和边界合同,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正式诞生。政府高价收购并拆除原来的中国村落,斥巨资按照其城市规划新建了一个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当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基调。

  辛亥革命后,前清皇室贵族、旧臣高官迁居青岛,在此策划并实施了癸丑复辟和丁巳复辟,但均遭失败。1914年夏,日英联军对德国宣战,德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于是,联军乘势于11月7日攻占胶州湾租借地,其后日本通过《二十一条》对胶州湾地区(日本称“膠州湾租借地”)进行军事统治,其势力范围承袭原租借条约规定的德租境域。设置了隶属于天皇的守备军司令部。数万日本人移民青岛,并在青岛投资,青岛开始成为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1919年1月,巴黎和会承认日本在胶州湾地区的权益,引发五四运动,学生要求“还我青岛”。

  1922年2月4日的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收回胶澳租借地,设立中央政府直辖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下辖胶澳商埠局),随后颁布《青岛市施行市自治制令》拟成立青岛特别市,使青岛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设市的城市,但由于军阀混战和高层意见不一导致自治令延迟公布。1925年,张宗昌擅自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撤销,将胶澳商埠局改由山东公署管辖。192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青岛接收专员公署接管胶澳商埠;7月2日,青岛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由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辖,成为抗战以前中华民国的五个院辖市之一。1930年,改称青岛市,建制不变。

  1938年1月10日,日本以1937年德县路事件为由第二次侵占青岛市,成立青岛市治安维持会,辖于中华人民临时政府,后于1939年1月设立青岛特别市公署。1939年6月,为实施青岛都市計畫,将即墨县、胶县划归青岛市,称为“大青岛市”,1940年进行统计,青岛市陆域面积达6052.39平方千米。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恢复了之前的境域。1946年,全市划分为台东、台西、市南、市北4个区和四沧、李村、崂东、崂西、夏庄、浮山、阴岛、薛家岛等8个乡区。1947年,随着中华民国海军官校的迁至,青岛成为中华民国海军的重要基地;年末全市陆海面积为1377平方千米。1949年,因山东省省会济南市被解放军占领,山东省政府迁播寄置于青岛市;6月,受国共内战形势影响,国民政府第11绥靖区部队奉命撤离青岛。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为山东省省辖市。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青岛市区,青岛市被降为地级市,归属山东省管辖,境域大幅缩小。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青岛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派出志愿赴朝医疗队、慰问团开赴前线服务,市民集资捐献飞机、大炮,捐献物资款项处于全国前列。195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重建教育体系,期间青岛没有高校新建,而是部分高校撤并或外迁,给青岛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先后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支援边疆,截至1981年,人数达到12万之多,为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12月23日,胶南县、胶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市。1983年8月30日,平度县和莱西县划归青岛市。1984年改革开放伊始,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1990年12月,原市郊6县全部撤县建市(区),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两级市城市群。1992年,市政府决定开发东部,市级行政中心随即东移,东部新城区开始建设。1994年,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12年,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青岛市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市北区人民政府驻敦化路街道延吉路80号。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黄岛区人民政府驻隐珠街道深圳路181号。

青岛各区市历史:青岛历史沿革(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