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历史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皇帝是上天派下来治理国家的,德侔天地者,称皇帝。皇帝就是所有人的楷模,不能犯错,也不会犯错。但是如果天下大乱,或者百姓受难,或者出现天灾等情况,那就表示老天对皇帝不满了,皇帝就要下罪己诏或者要让重要的官员比如在东汉著名的背锅的官职就是太尉,将太尉免职。那皇帝与法谁大呢?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法定之后,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古代对法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但实际上大部分时候执行却是《礼记》的一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你们觉得皇帝大,还是法大呢?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最早喊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是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结果太子犯法了,商鞅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法得不到执行,那肯定是从上层不遵守法令,破坏法令开始的。所以商鞅说,我要法办太子。最后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觉得法办太子不合适,因为他是未来的君主,所以找了个替罪羊,把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刑罚。
《准南子.主术训》中记载这么一段话: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法定之后,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
古代对法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但实际上大部分时候执行却是《礼记》的一句话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那皇帝与法谁大呢?
一、皇帝在法外皇帝是上天派下来治理国家的,德侔天地者,称皇帝。皇帝就是所有人的楷模,不能犯错,也不会犯错。但是如果天下大乱,或者百姓受难,或者出现天灾等情况,那就表示老天对皇帝不满了,皇帝就要下罪己诏或者要让重要的官员比如在东汉著名的背锅的官职就是太尉,将太尉免职。
唐太宗刚上位的时候下过罪己诏,明朝的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连续下过六次罪己诏,这么多次堪称罪己诏之最了。
皇帝是不会犯法的,法是需要靠皇帝才能得到有效执行。法不上皇帝,皇帝在法之上,那么谁在皇帝之上,那就是天,只有天才有资格惩罚皇帝。既然皇帝在法之外,当法和皇帝的意志相冲突的时候,是法大,还是皇帝大呢?
《贞观政要》记载这么一件事情。唐朝要进行选拔贤人,很多人的履历是造假的,这件事情被唐太宗知道了。为了防止这件事情再次发生,李世民特意下了一条命令。
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
如果不自首的话,抓住就要判死刑。当然肯定有人会想冒一冒风险的,结果就有这么一个倒霉蛋被抓住了。这个人就交给戴胄审理,戴胄没有给他判死刑。
李世民很生气,君臣展开了很有意思的对话。
李世民说我说了不自首就要死刑,你没有这样做,你让我的威信和颜面放哪里。
结果戴胄说:
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你要杀,我管不了,你要是让我审我就按照法律来。
唐太宗当然很生气了,你照顾了法的面子,那我的面子呢?
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的确这让皇帝很接受,皇帝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现在居然还有一个比皇帝还要大的东西叫法的东西存在。这的确让皇帝很不舒服。
正常情况下,皇帝问出这样一句话,已经是很严重的责问了。
但是戴胄就是死脑子,他继续向皇帝解释法的重要性,然后将皇帝的命令与法进行比较轻重。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你的话只是因为这件事情发怒而决定的,你的信是小信,法的信是大信,你是愿意为你的小信而失去大信吗?
一个皇帝心中有没有百姓,是不是明君,不是看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在自己的面子与法相冲突时的选择。
如果是一个昏君,那么肯定会照顾自己的面子。幸好李世民不是,他说了一句话:
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唐太宗成为明君最重要的原因是将法置于自己之上,而不是之下,法比皇帝大。
这是贞观之治的定海神针。
皇帝比法大这样的例子不是多,简直是数不胜数,而且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认为法比皇帝意志大的都需要付出代价。商鞅为了维护法的尊严,最后新王上任,他受到了车裂,这是维护的代价。戴胄挺好遇到一个守法的皇帝,最后成为宰相,在贞观七年病逝,如果他活到贞观后期,或许没有这么幸运了。
下面再来聊一个明君,文景之治的景帝,文帝和景帝也是汉代少有的明君,当时百姓经过秦乱之后,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之后,天下富足。
当法与他碰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反应却是如下:
窦太后跟他说信应该封王,周亚夫说信没有任何立功,刘邦有规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刘邦斩白马而誓的就是法。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景帝的反应就是默然而止。
再往后,匈奴王徐卢来投降,景帝为了安慰和收拢人心,希望封这五人为侯,结果周亚夫说没有这个规定。
景帝最后受不了,说了一句:一切都由你丞相说了算吗?周亚夫说不是我说了算,我这是按规定来的。
周亚夫执行法比皇帝意志大的代价就是被诬谋反,狱中绝食五日而死,这就是代价。
因为景帝觉得周亚夫没有把他放在眼中,不给自己面子,当然也不会给他儿子面子,所以留下一句名言: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景帝作为皇帝在历史上并非昏君,尚觉得被规矩或法约束的痛苦,希望自己能在法之上。至于那些昏君,庸君就更加不用说了。
结语:在古代,皇帝如果能置于法下,那世道将会大治。如果皇帝置于法之上,那么世道谈不上大乱,但就将天下安危系于一人,当此人清明之时,百姓有福,当此人糊涂之时,将自己的面子看的比天大,那就是百姓之祸,最典型的当属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亲手将大唐带向了繁荣,却亲手毁掉了大唐。还有如项羽说非战之罪,是天要亡我,崇祯皇帝喊出众臣误我的言语,自然非百姓之福。
按这样的思路再去看《长短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那尧干什么呢?什么也不干就可以成圣王了。什么事情都不干你现在觉得还很简单吗?你现在觉得无为是很简单的吗?不是简单,是很艰难,很艰难。
看到这里大家不但对无为有了很深的理解,同样也对《道德经》中的这句话: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什么是无事相信你也有更深的理解了,一些从事管理的朋友是不是更加有所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