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第二步: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特别是设问限定词,看清是“原因”还是“结果”,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等等。有时也会出现材料是原因,而选项是结果,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才推导结果的试题。二、解题思路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同学们可以从下面三步下手,

大家好呀,让我来看看是谁没有在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是选择题技巧系列之六,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又是干货满满的一天,撸起袖子加油干!文末有PDF提供哦~

一、题型特点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类型题通常的表现形式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 “由于”、“条件”、“因素”、“根源于”、“得益于“、”根植于“等。

一般在考察时会加入程度性词语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关键因素”等,同学们应注意区分。

有时也会出现材料是原因,而选项是结果,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才推导结果的试题。

二、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同学们可以从下面三步下手,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特别是设问限定词,看清是“原因”还是“结果”,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等等。

第二步: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三步:准确把握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排除,确定答案。

提示:如何确定因果关系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来判断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②要注意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等判定因果。

③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如原因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此外,解题时应注意用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

三、名词解读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原因:

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但是“最主要的原因”等同于“根本原因”。

3.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4.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也就是内因。

5.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也就是外因。

四、例题精讲

例题1.

两岸时期丝织品的价格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如每匹的价格最低为300钱,最高为802钱,但大多数丝织品的价格无论如何波动,都比春秋时期低很多。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

A 商业政策调整

B 民间手工业区主导地位

C 丝织技术的提升

D 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大

因果分析:

本题设问词强调“主要原因”,要寻找引起材料现象的占支配地位或者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不选理由:

商业政策调整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A项;

两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

采用这种现象与海外市场关系不大,排除D项

例题2.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沦丧问题。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衡。这一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 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态势

B 救亡图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

C 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

D 马列主义思想方法广泛传播

因果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考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所给出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可知“一战”结束不久。从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因此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反思,主张中西调和,C项正确。

不选理由:

本题主要是描述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外文明的主张,他们主张中西调和,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态势不是材料所示反思西方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A项错误。

材料中讨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外文明的主张,“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沦丧问题”,而道德沦丧问题和救亡图存无关,排除B项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的传播主要体现在对中国走何种道路的论战,材料显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并未体现出马列主义思想方法的传播。D项错误。

例题3.

民国初期 京剧名家百花齐放 旦角领域甚至逐渐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 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 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等不同表演艺术派别;1921年,天津《大风报》首次将其称为"四大名旦"。京剧艺术的兴盛得益于( )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2)

A 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B 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

C 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D 国民意识的逐渐觉醒

因果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点考查学生对京剧艺术兴盛的原因的解读。

首先要明确的是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到民国时期京剧的热度仍然居高不下可见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所以A选项正确;

不选理由:

材料自始至终只体现了一句报刊的评论,并未表现传媒手段的更新对于京剧的影响,所以B选项错误;

民主共和观念主要是指政治方面,京剧传播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所以C选项错误;

国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革命的推进,而与京剧无关,所以D选项错误。

例题4.

从唐朝到宋朝 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 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经济格局的变化

C 科举制度的改革

D 儒学地位的强化

因果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南方增加的书院比北方增加的书院多,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中心南移,B项正确;

不选理由:

材料强调经济格局变化引起文化重心南移,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A;

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书院发展,但与书院格局变化的关系不大,排除C;

程朱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复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例题5.

英国在14~15世纪曾多次发布限奢法令,规定只有王室成员,高阶神职人员,伯爵骑士,上流社会的女士等才可穿戴毛皮、贵重丝绸衣物,但是收效甚微;很多富裕的中产阶级,甚至平民都违反禁令,穿戴贵重衣物以彰显自身的财富地位。该项出现的根源是( )

A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B 文艺复兴解放思想

C 宗教束缚赋逐渐减轻

D 世俗审美重大变化

因果分析:

本题设问词强调“根源”,即要寻找引起材料现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一般要从生产力,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收效甚微,很多富裕的中产阶级甚至平民的违反禁令,穿戴贵重衣物以彰显自身的财富和地位”,并结合定哥红宝书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随着圈地运动的兴起等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产阶级和平民经济实力提高,奢华之风盛行,使得限奢法令收效甚微,A项正确

不选理由:

文艺复兴、宗教束缚逐渐减轻以及世俗审美发生变化的根源,都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C、D三项

例题6.

西汉以来,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 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的正统地位。这主要反映了( )

A 儒家学者决定法律解释

B 儒家学说影响加深

C 郑玄注经较为透彻系统

D 儒学思想纷乱发展

因果分析:

材料反映了汉朝时期,经学大师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条文,这说明儒家经典影响到了法律的实施与完善,故选B;

不选理由:

学者不能决定法律解释,故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郑玄注经较为透彻系统,故排除C;

“纷乱发展”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D。故选: B。

例题7.

如表为广州汉墓铁器变化情况(据朱世荣《汉武帝时代江南、岭南经济地位的变迁》)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3)

A 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政府加强对江南等地的开发

C 江南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D 江南等地的铁矿资源较缺乏

因果分析:

结合红宝书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早期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北方的铁器传播到江南、岭南地区,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以后,政府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实力的需要,加强对盐、铁等重要资源的管控,导致西汉中期和东汉时期江南地区的铁器特别是铁兵器数量减少,故选A项。

不选理由:

表中铁器减少说明政府对江南等地的战略选择是在经济上削弱它,而不是加强对其开发,故B项错误;

江南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不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江南等地区的铁矿资源并不缺乏,故D项错误。

例题8.

英国学者克拉尔认为:1660-1832年英国社会 君主维持着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贵族确立了社会关系中的文明准则 促进了等级之间的融合而非冲突;国家的统治实现了一种有限度的宽容。这表明他认为英国政治和社会变革( )

A 得益于对传统制度的继承

B 体现君主统而不治的特点

C 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冲突

D 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因果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克拉尔认为英国的君主、贵族以及国家这些传统的因素对于1660年至1 832年的英国社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 其认为英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得益于对传统政治制度的继承,A正确;

不选理由:

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这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协调而非“冲突”排除C;

D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

例题9.

马丁·路德强调当时"若教皇用他的权阻止自由会议的召集 因此妨碍教会的造就 我们就当对他和他的权柄置之不理.....我们要依靠上帝来竭力革除他 尽力约束他"。这一主张( )

A 否定了对基督教的信仰

B 动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 反映了因信称义的主张

D 摆脱了宗教力量的束缚

因果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如果教皇用自己的权威来阻止自由会议的召集,人们就有权力否定教皇的权威,用上帝来革除并约束教皇。由此可知,马丁·路德的这一言论反对教皇的权威,动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故B正确;

不选理由:

马丁路德并未否定基督教的信仰,故A错误;

因信称义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错误;

材料中马丁·路德主张用上帝来约束教皇,说明他并未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错误。

例题10.

17世纪初 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她的这一改革( )

A 适应了新经济发展的形势

B 妨碍了英国走出“滞胀局面”

C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有利于英国社会各阶层团结

因果分析:

结合定哥红宝书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福利国家”的支出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收入,“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明显可以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正确;

不选理由:

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排除A;

结合定哥红宝书和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的做法有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故排除B;

D项"各阶层”说法绝对,排除。

例题11.

南朝时期 江南之为国,盛矣!丹阳、会稽...地广 野丰 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膏腴上地 亩直一金。"江南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有了空前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至苏湖地区

B 北人避乱南迁开发江南

C 南方使用先进的犁耕技术

D 趋利思想带动商业发展

因果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使得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B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至苏湖地区是南宋时期,排除A项;

人口南迁才带去了犁耕技术,排除C项;

江南农业发展并非由商业发展推动,排除D项。

例题12.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大量商品涌入通商口岸;自1846年起英国对华棉布棉纱输出量开始急剧下降,从1855年起英国输入中国的棉布棉纱总值重新上升。重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土布退出沿海城市市场

B 英国大幅度降低纺织品的价格

C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市民对机制产品品质的喜爱

因果分析:

A中“退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855年起英国输入中国的棉布棉纱总值重新上升是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后降低了纺织品的价格,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状况,故B正确;

C项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排除;

英国输入中国纺织品增多主要是价格低,品质再好如果价格高昂,也不会增加,排除D。

例题13

二战后,由于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国际社会开始用"第三世界"来称谓这类国家群体;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这一术语使用频率明显减少 学术界为此引发一场第三世界是否存在的讨论;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基本结束,国际社会以发展中国家的术语代替了第三世界。其原因是( )

A 这一国家群体已经不再存在

B 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首要问题

C 国家间不再有意识形态分歧

D 不同性质国家实现合作共赢

因果分析:

材料“发展中国家”取代了“第三世界”体现了发展的重要性,故B正确;

发展中国家这一群体仍然存在并且占多数 A说法错误,排除;

C、D与材料没有体现,无关选项,排除。

例题14.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 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凡国家大政方针 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 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 )

A 适应洋务运动的政治需要

B 为变革旧制度创造了条件

C 顺应政府鼓励设厂的潮流

D 深入到反封建 思想的层次

因果分析:

结合红宝书和所学内容知识可知,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属于维新思想,属于政治改革思想,所以这股思潮为变革旧制度创造了条件,故选B;

洋务运动不主张进行政治变革,排除A;

这个思潮是为了进行政治变革,而非设立企业,排除C;

这股思潮主要是变革政治制度,没有, 上升到反封建的层次,排除D。

例题15.

如表为1741 ~ 1821年英国人口流动增长幅度变化表。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4)

A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 工业革命的推动

C 社会等级秩序崩溃

D 世界人口大迁移

因果分析:

从1751 ~ 1781年英国流动人口增长一直稳定不变,但从1781 ~ 1821年英国流动人口一直持续稳定增长,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干18世纪60年代,体现了工业革命对英国人口变动的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

A、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781 ~ 1821年,体现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以及人口迁移对人口流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A、C两个选项都有可能从选项B去推导,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革命虽然让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快加深,但是还没有到社会等级崩溃的地步,再难不是还得生存嘛。

例题16.

如图是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5)

A 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B 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掠夺

C 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

D 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因果分析:

依据图示可知,从1850年到1900年,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美国,结合红宝书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成果,推动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图示时间和美国史实不符,排除。

美国不是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故B项错误。

美国不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故D项错误。

例题17.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 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 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因果分析: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是在14-17世纪;

C 在资本主义剥削下普通工人生活困苦;

D 从两位音乐家所处的年代看,贝多芬正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此时的封建势力不断被削弱,民主观念不断增强,贝多芬的交响曲已经有很多的听众,由此可判断出是人们等级观念的改变才会出现能够容纳.上千听众的音乐厅,故D项最切合题意。

例题18.

下列选项能够反映英国人口增减及其原因的是( )

英格兰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6)

A 工业革命推动着英国人口的出生率持续上涨

B 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促进英国人口高出生率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带来英国人口低死亡率

D 英国人口增长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因果分析:

依据图示可知,1790年英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故A持续上涨错误。

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与英国人口出生率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故C项错误。

图表反映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出生率曲折发展,而死亡率尽管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此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革命改善了人民生存条件,故英国人口增长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故D项正确。

例题19.

在中共七大上 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某种程度的发展代替了外国和本国封建的压迫,不但是进步 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该报告内容( )

A 根植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B 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C 指引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D 批评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因果分析:

A.材料是1945年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认识以后形成的结论,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是进步的力量。

B.材料中没有指出民主革命的道路;

C.来到也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的方向;

D.材料中并没有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例题20.

近代以来 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 品流通

B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因果分析: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商品的流通,不会形成,单一的经济区域,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早期欧美列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在殖民地发展特色经济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这就造成了今天亚非拉许多地区出现单一经济,正确;

C.材料,体现不出亚非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排除;

D.三角贸易主要是以黑奴贸易为核心,而材料中涉及到的是特色经济,也没有体现出优势互补的特点,排除。

五、注意事项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因为考查逻辑关系,在高考试题中比较有难度,也是命题者经常考查的题型。我们遇到原因推导型选择题特别要注意二步:一要审清设问,看清问的是原因还是结果;二要把选项和题干相对应,看看能否构成逻辑关系;最后逐项排除即可。

对“根本类”的设问一般从经济(生产力、经济基础)或性质上找,对“主要类”的设问一般从内因上找。

平时练习定哥《小题精炼》习题时就要特别训练这方面,练习时一是找出政策的发出者(行为主体) ;二是哪个选项有利于政策的发出者 哪个选项是正确的。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要马上翻阅定哥红宝书(定哥红宝书是一本融合了历史基础知识、材料答题术语、高考时事热点和对应习题的历史复习资料书,是新老教材,新老高考都非常实用的历史知识复习图书)。

六、实战演练

演练1.

古代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就政治影响力而言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因为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而被推荐来管理公共事务 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属于某个特定阶层 而不是因为他本人的优秀而受到尊敬;没有一个贫穷但能给城市带来优良服务的人会由于身份微贱而被排斥在公共事务之外"。其意在强调当时雅典注重( )

历史选择题难题解题技巧,历史高分解题技巧第6讲因果关系型选择题(7)

A 消除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B 实现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C 彰显个体的政治影响力

D 突出公共利益至高无上的意识

演练2.

220年,魏王曹丕设立中正官取代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 以供吏部选官参考。这一政策意在( )

A 巩固门阀士族势力

B 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

C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D 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演练3.

古希腊法律多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没有留下能直接适用于现代社会操作的法制,但成熟点罗马法以发达的私法体制为主干,以法庭审判和法学家解释为基础,组成了现代人难以更改的民法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罗马法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民主政治体制更为发达

B 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的紧密结合

C 公民能直接行使审判权

D 拥有行使独立司法权的职业法官

演练4.

到1860年 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汲汲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 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这一政策( )

A 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有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D 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

演练5.

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推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 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 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

C 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D 经济危机波及苏联

演练6.

英国财政报报道,20世纪初,英沙在华滞销,日本棉制品也“觉其减少“,印度纱”亦无进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外国棉纱出现滞销现象

C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

D 中国棉纺织业获得发展

演练7.

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了一次起义打入北京皇宫 嘉庆帝事后痛心地说:"当今大弊 在因循怠玩四字 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 悠乎为政 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导致这种政治乱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闭关锁国之下的天朝上国观念

B 理学思想束缚下官员道德素质下降

C 专制集权体制下各种矛盾激化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保守心态

参考答案:1-7BCBBBDC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大家错了几道题呢?有时候错误率高也可能是你的基础不牢固哦,如果感觉在做题时对一些史实想起来有困难,就要注意基础了,要多读课本,或者看看定哥笔记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