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那么后来曹操死了,儿子曹丕继位,曹丕根据他Daddy(老爸)的提醒,也放着司马懿,但是呢,离开司马懿他还真的玩不转。眼见西蜀东吴来犯,曹丕是一个都打不过,自己气得是奄奄一息,临死前就不得不封了司马懿彪骑大将军,让他主持军政,辅佐自己的儿子曹睿。但是呢,曹睿小朋友显然也不傻,总是麻烦一来,诶!我就找这司马懿充当敢死队,但只要事情一过去,就跟那些本来就妒忌司马懿的曹氏宗亲们来联手对付他。其实司马懿在魏国国内处境那是相当难熬,就这么着,司马懿在曹操爷孙三代的手里,是几起几落,其实司马懿心里也清楚,自己早就没主子忌惮了,之所以没被杀掉,那原因就是主子们还有一个心腹大患没除,那个最喜欢找麻烦的诸葛亮还没搞定呢。毕竟对付诸葛亮,主子们还得依仗他。可万一哪天诸葛亮没了呢?司马懿知道,自己的命运也就难说了,所以此时此刻,面对空城,司马懿就琢磨了,诸葛亮不能死,这中间的缘由,司马懿明白,小编估计诸葛亮也明白

导语:我们今天来解密古代的黑历史,还原被歪曲掩饰的历史传闻的本来真面目。今天咱们来说说大家都喜欢的三国,《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一个个叫人拍案叫绝的计谋,但是呢一些耳熟能详的计谋故事,比如司马懿弃走空城计,诸葛亮假道出祁山,这个事儿呢,还是原本这个事儿,可是背后用计的真实出发点,就跟我们以往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那么小编今天就要爆料了!空城计,明明就是司马懿故意放走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呢?也不是什么善茬儿,蜀国灭亡的很大原因都在他身上。

真的?要小编说啊,计谋的策划实施已经够复杂了,可人心!其实比计谋本身更复杂!为了说明人心,咱们啊,先举个例子,上个凉菜,开开胃先!那时候就有一个大汉的忠臣,叫王允,总想出掉董卓,可他没兵没权这事儿难办啊!还好,王允家里有个漂亮的义女,正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貂蝉。于是呢王允就制定了计谋,先请吕布吃饭,让貂蝉作陪,那么吕布呢看上了貂蝉,王允呢就假意把貂蝉许配给吕布。然后夜里王允就找貂蝉谈话了,扑通一声就先给跪下了,说“为了出掉董卓奸贼,必先利用吕布,所以我并不打算把你嫁给吕布,而是恰恰要把你献给董卓当小老婆。引起吕布对董卓的嫉恨,当然,只好委屈你的身子了。”这段对话呢,是“新版三国演义”里面加入的,这台词儿是有点儿搞。。但提出的问题很严肃!其实呢历来人们对美人计在道德层面争论就很大。那么王允利用貂蝉杀死董卓,换取天下太平的行为,是不是很禽兽呢?要小编说啊,人们过分的贬低了这一种计谋,认为这是一种诡道,是一种轻俗,是一种不正之术,实际上呢我们把这样一种术去实现一种合理的目标,这样的手段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许手段并不是那么的光彩,但目标合理。为了一个合理的目标,有时候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后来王允成功了,董卓和吕布果然伪貂蝉反目,互相残杀,而王允呢?虽然被指责,甚至曾经被貂蝉骂做禽兽,但后世人都赞他心怀大义是个君子。好了,王允就是这么一个表里不一的假小人,真君子,性格很复杂。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1)

王允

其实呢,三国里一些更加有头有脸的人物,其复杂程度就更高了,接下来我们的故事那就是“大菜”了!简直是麻辣劲爆的吓死人,首先就是空城计背后叫人无法想象的恐怖真相。对于空城计呢,大家太熟悉了,当时司马懿大军进攻,把诸葛亮堵在了一座空城里,外面司马懿15万大军,城里呢,诸葛亮手下不到一千。当时诸葛亮是打也打不过,跑也来不及,那怎么办呢?诶,他就传令,把城门打开,自己呢则带着一张琴到城楼上坐下,慢慢的弹起琴来了。那么司马懿气势汹汹的赶过来,看到这种奇怪的场面,却只见他眉头一皱,微微的思索了一下,竟然下令,说,撤!为什么撤?哪儿来的伏兵?只见司马懿说“城中伏兵是不多,可城中之外的山上呢?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走险,快撤!撤晚了,山中伏兵就杀出来了。撤!快撤!!”司马懿弃走空城,很戏剧的场面啊。那么后来有人做出分析了,说诸葛亮把司马懿的心理把握得很准,故意诱导司马懿犯错,吓走了司马懿15万大军,诸葛亮,神!很伟大!不过呢,赞叹过后,您有没有觉得不对劲呢?您琢磨琢磨,这司马懿的表现。。太反常了吧?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2)

司马懿画像

怎么呢?我们来分析,您想想哈,当时退一万步,就算诸葛亮在城内有伏兵 司马懿他也不用这么快就撤吧。他可是带来了15万兵啊!他派五千军进城试探一下,外面还有十四万五千做接应,这行不行呢?这个投机成本一点儿也不高嘛!我们说了,人什么时候最愿意冒投机风险?正是回报巨大的时候!现在就是如此嘛,摆在司马懿面前的回报是“生擒诸葛亮”,这么大的功劳啊!这都不愿意投入五千兵试一试?好,就算司马懿小气,舍不得这五千军,那么,当时诸葛亮就坐在城楼上,派点儿弓箭手把他射下来总可以吧?这下就能够除掉心腹大患了,多好的一个便宜事儿啊!可为什么司马懿偏偏啥也没干,非要扭头就走呢?这一系列的反常举动怎么解释呢?司马懿太笨吗?跟诸葛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吗?其实司马懿呢,他在性格方面极其类似诸葛亮的,而且城府比诸葛亮更深!为什么呢?告诉您吧,据最新的分析总结,司马懿不是没看破空城计,而是怎么地?他竟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是天大的一桩计谋!其实司马懿是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3)

司马懿

故意放走诸葛亮?小编这想法不可理喻?听我解释先,其实这一切都是司马懿权衡利弊的后的结果,您想啊,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司马懿当时不放走诸葛亮,那结果会如何呢?当然是攻破城门拿下诸葛亮,可再之后呢?司马懿回朝复命,被封官加爵?错了,在之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司马懿会死,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候一定有人不明白了,说这司马懿除掉了诸葛亮,除掉了魏国的心腹大患,立了这么大一个功劳,怎么会死呢?告诉您把,恰恰是立了大功,恰恰是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司马懿才该死,才必须死!有一句老话,完全可以解释这种矛盾。这句话呢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鸟都打没了,弓箭就可以收起来了,兔子都打没了,猎狗也就可以吃掉了。那么既然司马懿是唯一可以克制诸葛亮的人,那他就是魏国打猎的弓,追兔子的狗!本来这样的人才那应该好好对待才是啊,但是,为人主者,从古至今,就没有不防备手下的,尤其是那些能力极强,可以危及自己地位的手下。不幸,司马懿是典型。这人啊,思想一直很独立,不甘心一直在别人手下打工,所以呢当初曹操没死的时候,就对司马懿很提防,虽然给司马懿的官职也挺高,可封的都是文官,而司马懿擅长的呢,恰恰是领兵打仗。曹操对他的这种安排,根本就是专业不对口。但是呢,这种安排也正好杜绝了司马懿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反正要用的时候呢,也能再找你,平时嘛,最好晾一边。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4)

那么后来曹操死了,儿子曹丕继位,曹丕根据他Daddy(老爸)的提醒,也放着司马懿,但是呢,离开司马懿他还真的玩不转。眼见西蜀东吴来犯,曹丕是一个都打不过,自己气得是奄奄一息,临死前就不得不封了司马懿彪骑大将军,让他主持军政,辅佐自己的儿子曹睿。但是呢,曹睿小朋友显然也不傻,总是麻烦一来,诶!我就找这司马懿充当敢死队,但只要事情一过去,就跟那些本来就妒忌司马懿的曹氏宗亲们来联手对付他。其实司马懿在魏国国内处境那是相当难熬,就这么着,司马懿在曹操爷孙三代的手里,是几起几落,其实司马懿心里也清楚,自己早就没主子忌惮了,之所以没被杀掉,那原因就是主子们还有一个心腹大患没除,那个最喜欢找麻烦的诸葛亮还没搞定呢。毕竟对付诸葛亮,主子们还得依仗他。可万一哪天诸葛亮没了呢?司马懿知道,自己的命运也就难说了,所以此时此刻,面对空城,司马懿就琢磨了,诸葛亮不能死,这中间的缘由,司马懿明白,小编估计诸葛亮也明白。所以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才这么胸有成竹的坐在城楼上,也不怕人放冷箭。其实两人目光相对的一刹那间,就明白了彼此心意。于是这一对老冤家是非常默契的,诶!我弹琴,你退兵。你放我一条生路,也保全你自己性命,结果呢是皆大欢喜,简直是古今难觅的真正“知音”啊!所以小编说啊,这个空城计啊,算得上是三国计谋里最“狼狈”的,“狼狈为奸”的狼狈。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5)

诸葛亮

当然,这是站在魏国的立场上说的,司马懿,魏国大都督,竟然和敌对国蜀国丞相诸葛亮两人联手用计,那真不是盖的!不过话说话来,演技虽好,但难免不被人看破。空城计过后司马懿回到魏国,皇帝曹睿就找他谈话了,说“司马懿啊,哈哈,我最近听到了一点儿关于你的‘八卦’哟。有大臣说,你之所以放走诸葛亮,是为了养寇自重,因为没有诸葛亮为患,你司马懿也就不能被大用了”。听了这番话,司马懿的表现也很好玩儿,很夸张!只见他跪在地上“万万没有此事!万万没有此事啊!”在地上又哭又闹有打滚,爆发力很好。这个司马懿,不愧为表演艺术家。那么司马懿一哭二闹三上吊,那是在要挟,你现在就敢杀了我不成?而曹睿呢,也知道诸葛亮一日没死,司马懿就不能杀,但不杀也得敲打敲打。叫你不敢把这事儿做的太难看。果然,这一番对话下来,各自的目的都达到了,结果是君臣抱头相拥,真情感人。如此虚伪的场面叫人感叹啊,这就是政治!用计用到这个份上,司马懿让人叹为观止!不过即使如此,司马懿也只能算是阴谋诡计的第二名。要论这冠军,那还得是诸葛亮!这话不带褒贬,只是细作分析之后得出的心得。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6)

诸葛亮

接下来我们就来破解诸葛亮流光溢彩的传统形象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真面目。话说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匡扶汉室的遗志,出兵北伐中原,那么首先要做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选定进军的路线,就跟我们现在搞国家建设一样,路线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来看地图,当年诸葛亮从汉中出发,攻打长安,该怎么走呢?诸葛亮是这么说的“传命,分兵两路,一路走斜谷道,佯攻嵋县,一路出祁山,进至陇右,立稳脚跟后再择日进宫长安。”诸葛亮部署的两条路睁不正确咱们先不说,先看旁边的人说了什么。只见旁人说“丞相为何不走第三条路?”说话的这位叫魏延,他提出了建议。“丞相你若给我五千精兵,让我率君穿越秦岭,经子午谷直逼长安!十日之内我便可建功!”解释一下,看地图我们可以发现相比较诸葛亮的线路,岐山,斜谷,都显得更近一些,但是这路有毛病,难度和危险系数都很大。诸葛亮说了“秦岭崎岖难行,一旦被敌军发现,必陷入重围,全军暴尸山谷。”诸葛亮拒绝了,但是魏延不识趣,又说了“不,曹睿万万想不到,我军会穿越秦岭,越是危险之处越是无妨,我只需精兵五千!便可出其不意,直捣长安城下。奇兵之功倍胜于众军!若按丞相所说,出祁山,直逼长安,则非数月不可到达。而且沿途有敌兵布防,需一城一寨的攻打。旷日之久,何时可得中原啊?”诸葛亮说“北伐乃兴旺大业,万万不可险,我大军当循陇右平坦大道,依法进兵,步步为营,如此进军,我纵然不能速胜,也万万不会失败”。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7)

今日之学者看到这一幕,都是止不住的扼腕叹息啊,他们说诸葛亮就此铸成大错,直接导致了北伐失败,更是导致了蜀国的灭亡,那么有人问了,有这么严重吗?诶,确实如此。孙子兵法里有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就是说,打仗以正兵坚持住,正兵就是大部队,正兵合就是大部队吸引敌人,但是你要想致胜,那就得依靠奇兵。在正兵的掩护下,一路隐秘的士兵突然出击,出奇制胜。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兵法,奇正思想。那么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再看诸葛浪和魏延两人的计谋,诸葛亮的策略一味强调征兵对持,可是就这么一僵持,哪怕是有一定优势的僵持,那也没什么用处啊。我们再来看魏延的谋略,一方面丞相可趋大军自斜谷而进,这是正军。而魏延自己呢,领五千精兵,用险出子午谷奇兵,可谓正奇相济,几乎算得上是完美。当然也有人会说,这都是你想的,虽然后来诸葛亮失败了,可你又怎么知道听了魏延的北伐策略就能成功呢?哎,我们用事实说话,诸葛亮坚持保守战略,历时七年未获寸功,病死五丈原。伺候蜀国国事衰微,没能力北伐了,倒是魏国转过来进攻了。魏国将领邓艾,就这么戏剧性的,偏偏就用了和魏延如出一辙的计谋,一方面主力在正面战场跟蜀国的姜维僵持住,另一方面,通过山谷中最崎岖难行的小路,翻山越岭却绝对出其不意的偷袭了蜀国的国都。后主刘婵一点儿防备都没有,蜀国政权宣告灭亡。而深得诸葛亮真传的姜维呢?竟然还带着几十万兵马在大道上死守,无所作为。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8)

姜伟

我们看看这一成一败的结果,它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是不是?可能您没想到,可事实就是如此。如果诸葛亮能够听取魏延的意见,历史就很有可能是另一番模样了。可是问题也就来了,诸葛亮为什么不听魏延的?熟读兵书的诸葛亮会不知道孙子兵法中最重要的“奇正思想”?魏延都说,给五千精兵就足够了,最坏的结果就是,连魏延带士兵全军覆没,也就损失五千人。投入不大嘛!那诸葛亮为什么就是坚持不同意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诸葛亮什么都明白,只是他根本不愿意北伐成功!比较吓人?难道他是魏国奸细?那倒不是,一切的真相是这样的。诸葛亮当然想北伐成功,太想了!所以他不想让魏延成功!虽然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魏延是蜀国的将军,两人一拨的。但是魏延的成功只代表蜀国的成功,并不代表诸葛亮本人的成功。有点儿绕哈,说明白点儿就是诸葛亮知道魏延的计谋更好,知道这样以来可以大获全胜,但是!他就是看不得魏延成功!了解三国历史的都知道,诸葛亮和魏延历来有矛盾,当时魏延是杀了自己的主公,转投刘备的。诸葛亮当时就说,魏延台布忠义了,连自己主公都杀,不能留,得杀掉。虽然没杀成,但那次以后呢,诸葛亮还是对魏延横挑鼻子竖挑眼。最后在自己死后,还是设计杀了魏延。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9)

魏延

那究竟是诸葛亮看不惯这魏延的为人?所以才不用魏延的计策?仅仅如此?其实没这么简单,当年和魏延一起投降的人,还有一位咱们也熟,后来的蜀国五虎将之一的“黄忠”。那诸葛亮讨厌魏延,为什么不讨厌黄忠呢?再说了,转投刘备的人那多了去了,连赵云都是!也没见诸葛亮对别人这个刻薄啊。所以诸葛亮讨厌魏延,不是因为魏延是投降来的。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策,也不仅仅是因为跟魏延的关系不好,说到底,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谋,甚至想杀他,只是因为魏延这个人啊,太有本事了!以至于诸葛亮他妒忌了,当然小编这么说呢,肯定很多人不同意。说你这个想法太阴暗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怎么这么说呢!没错,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努力这是事实。但他的个性中自私小气不容人,也是事实。关于这一点呢,我们也是有论据的,您看,以前蜀国政权下,猛将如云,关羽张飞赵云等等,可后来呢?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以前得刘备身边除了徐庶,还聚集了庞统诸葛亮也算谋士如云,可后来呢?只剩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一死,连个接班人都找不到,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恰恰是诸葛亮掌握了蜀国的管理权之后不知不觉发生的事情。所以说,诸葛亮能力虽强,可他见不得比自己更强的人,甚至跟自己差不多的都不行。遇到人才就打压,很不幸,魏延是个人才,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所以难免被诸葛亮压制。

三国演义真实内幕(三国演义里面被歪曲的人性人心)(10)

诸葛亮

当然很多不理解的人还会说“诸葛亮这人太让人失望了,你说怎么能这么小气呢?”其实话说话来啊,这也是人之常情,这也是现代人都有的一种“危机感”在作怪,确实,诸葛亮很成功,在蜀国政权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他再成功也是给皇帝打工的。位置虽高,但不一定稳。就比如说,刘备早年有个庞统之后,就带着庞统进西川,诸葛亮曾被晾在一边了,经历过这种事情的诸葛亮那就很警惕了,后来看到可能威胁自己的人,就决心铲除,这种情况要放现在啊,那更是常见了。比如一个大公司里面,一个优秀的高级经理人,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手下的人呢,往往很草包,我们管这种现象啊,就叫“经理人之惑”。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经理人就像诸葛亮,董事长就像皇帝,能力再强的经理人,也只能是给皇帝一样的董事长打工的。做得好,你高薪高位,一旦有比你还强的人出现,那就会被一脚踢开,那么经理人为了不让自己不被董事长踢开,只能是防范于未然,见到人才就打压,这种事儿,古今一理。所以说,诸葛亮魏延的线路之争,实际上是个人发展之争,也堪称是三国计谋当中,最能体现“职场厚黑”的一幕。只是不说您不知道,一说您吓一跳罢了。而世界上有太多的事儿都是如此,完全是“表里不一”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