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各个中学的校徽,莆田六中老校友
莆田各个中学的校徽,莆田六中老校友老校门始终是他们记忆深处回眸青葱岁月百年老校门曾经让无数踏入其间的学子励志笃学成长为一代栋梁
涵江发展最新动态,涵江社会最新消息。欢迎关注,掌握涵江权威资讯!
六月初
由莆田六中82届老校友方国盛
捐资重修的老校门和思源墙告竣
百年老校门
曾经让无数踏入其间的学子励志笃学
成长为一代栋梁
回眸青葱岁月
老校门始终是他们记忆深处
最温暖的牵挂
因为
老校门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
群
凤
朝
阳
(此图由莆田六中提供)
莆田六中校园所在的青璜山,历史上原为后度望族方氏聚居地。
方氏后裔族人中,自明中叶后不乏“缀登云路”者,如明天顺六年(1462),方荣中举人,官广东按察司;子方文敏,弘治二年(1489)中举人,官吴江训导;荣从弟方瑛,同榜举人,官国子助教;方圮,弘治五年(1492)中举人,官南康通判。
为感其“父子兄弟叔侄科甲”的显绩,明正德元年 (1506),巡按福建监察御史饶糖、兴化府知府陈效、通判汪朝阳、推官沈钦、莆田县县丞萧铨等,共同为方荣、方文敏父子及从弟方瑛、方圮请表建木坊。
木坊建于青璜山南麓,面向望江苍然石烛桥,枋额由当时进士、四川右布政司、著名书法家周瑛(黄石清江人)所题,题名为“群凤朝阳”四个大字,以彰其青璜风光独领,方氏士子鳌头独占,并落款“周瑛”。该墨宝遒劲有力,落落大方,体现周瑛稳重的从政风格,至今仍成为莆阳书法历史上著名的遗墨。
清光绪三年(1877),后度方氏十五世孙方秉奎组织重修群凤朝阳坊。
1924年涵中创办后,木坊下的一条向上坡的通道即成为学校的主要出入口,该通道亦被称为“凤朝阳”。
涵江区委书记陈万东(左六)带队到莆田六中调研校园建设,并与校领导在老校门前合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校园的扩展,在群凤朝阳原址上建学校门楼,当时就是利用枋额正面“群凤朝阳”四个大字木板的背面,作为门楼的额板,上面书写“涵中中学”四个大字。
1956年转为公办学校后,额板改题“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九个大字至今。其背面的“群凤朝阳”周瑛题词原笔迹仍保存至今,已成为莆田六中镇校之翰宝。
自明中叶“群凤朝阳”立枋至拆毁前的三四百年间,“群凤朝阳”不但激励方家后裔、当地乡民子弟十载寒窗,追求功名励志,而且照耀着青璜学子发奋攻读,追求理想的前程。
(此图由莆田六中提供)
2004年,莆六中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校方特地在青璜松树下立石碑,上摹刻周瑛书写的“群凤朝阳",其墨宝与青松红日相辉映,闪射着校园悠久历史文化的光彩。
有门楼巍然立焉
望江之滨,青璜之麓
望江之滨,青璜之麓,有门楼巍然立焉,乡人谓之曰:“群凤朝阳坊”。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文帝师方公孝孺之后裔,肇创瑶山书院,训蒙导正,方氏后人缀登云路,科甲联芳,主事者为之请表建坊,镌邑人四川右布政使周瑛所题“群凤朝阳”于其上,号曰:“群凤朝阳坊”。甲子(1924)新秋,涵江乡贤藉瑶岛祠为校,兴学堂,名“涵中”,百年学府之风由是而开,斯坊遂为黉宫出入之要道也。
抗战告捷,更其旧制,易筑为门楼,歇山作顶,红砖为墙,额板取旧坊之枋额而成,上书“涵中中学”,而周公翰墨得以存于楼内,仰之弥高,于是犹以“群凤朝阳坊”称之。坊承文脉之渊薮,楼纳紫气之东来,莆仙学子率由此负笈登堂,是坊终成斯校之大门也。丙申岁(1956),庠序易名为“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舒体之书,赫然其上,春秋代序,其间虽有废替而气象不减,岿然屹立至今七十余年矣。戊戌(2018)初夏,适逢盛世,重修斯坊,兹为之记,以彰先贤之懿德笃学而勖后学者也。
以上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林亦霞拍摄
资料文字由莆田六中提供
莆田六中新貌
优美的校园环境
完善的教学设施
(以上图片由莆田六中提供,点击均可查看大图)
-END-
编辑丨方薇
编审丨林亦霞
涵江唯一官方微新闻门户
本公众号图文均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侵权转载
主管:涵江区委宣传部
主办:涵江区委报道组
投稿地址:hjqwbdz@163.com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