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永城古城的历史:豫东明珠永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九大古城前世今生
商丘永城古城的历史:豫东明珠永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九大古城前世今生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出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隋炀帝听从杨素等大臣的建议,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对此,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十二》有如下记载:“永城故城。在县东北三里。隋大业六年置永城县于此,十二年为贼房宪伯所破,因废;后移于马甫城置,即今县。”这里所说的永城故城,原址在今西城区沱河南岸,马岗西边原古城赵庄及张庄寨一带。当时在大运河北岸,地势较高的马岗,是水陆运输的货物集散之地,因而比马甫城繁荣的更早一些,在马甫还是一个驿站的时候,此处已经初具规模,所以,朝廷才钦命在此设置县治。(四)隋唐永城唐代李吉甫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的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其中记述永城时说道:“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于马甫城,属谯州,即今
永城市作为河南省的一颗豫东明珠,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许多永城先民们休养生息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时间无情地淹没其中的绝大部分,而今幸存者及散见于典籍中的已是寥若辰星了。在此仅就查有实据的九大古城的概况与朋友们分享。
一、攸地之永——永城古城
永城古城,坐落于永城市西城区城关镇,是一座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
据《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历史名称录》记载,商代的攸国境内已有鄪邑、爪邑、酇邑、棘邑、犬邑、芒邑、朝郏邑、永邑等八个城邑。其中的永邑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先后以谯邑、马甫城等不同的名字出现,最终以“永城”这珍珠般熠熠生辉的名字,定格在扬帆于历史长河中的睢涣方舟之上。
大运河盛景
唐代李吉甫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的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其中记述永城时说道:“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于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显然,现存永城老城的前身是马甫城。
马甫城的兴起大致始于西汉。明嘉靖《永城县志》记载,古县衙的建筑创建于西汉,该地出土的汉代砖瓦也印证了这一点。
马甫城的繁荣应在隋代开凿大运河之后。大运河的通航,使永城变成了水陆交通枢纽,此时的马甫城不但有陆路驿站,而且还修建了运河码头。沿着运河大堤而建的驿道,西起长安,途经洛阳、开封、商丘、永城、泗州、扬州、杭州,直达福建泉州。被时人称为“汴泗之通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其热闹繁华则不言而喻。这样必然导致人口及其生活设施的迅猛增加,于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就应运而生了。
(四)隋唐永城
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出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隋炀帝听从杨素等大臣的建议,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对此,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十二》有如下记载:“永城故城。在县东北三里。隋大业六年置永城县于此,十二年为贼房宪伯所破,因废;后移于马甫城置,即今县。”这里所说的永城故城,原址在今西城区沱河南岸,马岗西边原古城赵庄及张庄寨一带。当时在大运河北岸,地势较高的马岗,是水陆运输的货物集散之地,因而比马甫城繁荣的更早一些,在马甫还是一个驿站的时候,此处已经初具规模,所以,朝廷才钦命在此设置县治。
二、禹鼎圣地——太丘城
在永城市这方古老而又神圣的热土上的太丘古城,名载经史,源远流长。“太丘”,这个古老而庄严的名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数次成为闪耀着非比寻常的光辉亮点。
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永城志·古迹》记载:“太丘城,在县西北三十里保安乡。西汉置县所筑,晋废。又或谓项羽破之。”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永城县志·古迹》记载:太丘城,在县西北保安乡。《地理志》:敬丘,汉高祖置县,陈寔为长,即此。明帝更名太丘,晋废。
1991年版《永城县志·古遗址》:“太丘城遗址,位于太丘集。春秋有犬丘邑,为宋国神社;西汉为敬丘侯国,东汉明帝更名为太丘县,晋废。”上述记载,清晰地指出了太丘城曾三易其名:犬丘、敬丘、太丘,先后为神社、国都、县治的历史定位。
太丘城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六朝的盛衰演变,峥嵘了约一千多年,它显耀过,一度名垂青史;它伤痛过,因战乱、灾荒数度毁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发现了太丘县古城址,今太丘集西有残存城墙,长20余米,顶宽6米,城墙为夯筑而成。1979年5月公布为永城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人们在深挖坑塘时,发现有水井、屋基、甬道、汉代绳纹筒瓦、板瓦、黑陶片、花纹砖残块等形成的一个碎砖瓦砾层。据文物工作者勘查,证明为汉代古城。古太丘城的规模并不大,现在的太丘老街基本上与古城吻合,应是当年古城湮没后,人们循着古城的大致方位重建为太丘集,并推测古城下依然有更早的城址遗迹。
《史记·孝武本纪》写到:“周德衰,宋太丘社亡,鼎乃沦而不见。”《史记·封禅书》中写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入泗水彭城下。”《史记》中的《六国年表》也有类似记载。可见太丘社在周代非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及深远重大的政治影响,在中原诸多的古城的历史古社中难觅第二个。
三、殷商名邑——酇县城
古酇县,即今永城市西,311国道北侧,距市区35公里的酇城镇,在殷商时已为酇邑。秦设县,隶属泗水郡。西汉沿袭,属沛郡。东汉酇县属豫州沛国。三国魏时,酇县属谯郡。西晋因之。东晋将建平、临睢、太丘三县并入酇县,属豫州谯郡,直到北朝魏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酇县,属谯州。唐代酇县属河南道谯郡。北宋,酇县属淮南东路亳州。金代,酇县属南京路。金朝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升永城县为永州时,仍划酇县属永州。明代时期,酇县并入永城县至今。
《史记地名考》记载:“酇,萧何封沛之虘阝县,故城今河南永城西南,左襄十年会吴于‘柤’”。《说文解字注》曰:“虘阝,今酇县,今三经皆作‘柤’,郦(郦道元)所据作‘虘阝’,皆古字作之证”。
关于古酇县城的历史,中国古文字专家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方国地理》一书中考证,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酇邑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永城境内设芒、酇二县,设县后,建县衙,修围墙。城墙周长3000多米,墙基宽34米,顶部宽10米,高8米。墙内外两侧夯筑,中间填土。在后来发掘中发现,个别地方还夹杂着人骨架及秦砖汉瓦残块。可见当时古酇县城,高墙巍峨,四门雄壮,气势恢宏,奠定了延续千年设县的基础。同时,考古学家曾在城西南角墙下发掘出陶瓷排水管道,这说明当时城市建筑设施达到了顶峰。直到解放后,历经2000多年风雨侵蚀的古城墙、古城门、部分建筑仍保存完好,可谓全国罕见。后来,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意识不强,挖墙取土,建造民房等,目前尚能见到的只有四城角遗址和300多米长的残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