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次杀胡人:盘点历史上外城被破却最终完成反杀的五大经典案例
历史上有几次杀胡人:盘点历史上外城被破却最终完成反杀的五大经典案例但是,聪明睿智的诸葛恪,反而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张特将印绶抛给吴人,而诸葛恪为表示诚意,不但不取印绶,反而让攻入外城的吴军到城外休息。当天夜里,张特就命令部下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将城墙崩溃的地方补上二重。按照张特的意思就是,你诸葛恪给我们10天时间,凑够免于刑责的100天,等到10天后,我们一定出城投降。如果是老谋深算的将领,自然不会轻信张特的说法。毕竟,兵不厌诈,给了你10天的时间,万一你仍然不投降的话,那么我还要重新组织兵力进行进攻。在古代战争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旦让士兵停止攻城,会导致将士士气瞬间放松甚至低落。诸葛恪当然,不管怎么样,诸葛恪还是成功发动了合肥之战。夏四月,东吴20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曹魏将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三个多月,兵士因疾病及战死者过半,外城也多处崩塌,魏吴双方已经进入巷战,合肥已不可守。在此情况下,为了给后
冷兵器时代,一般外城被破,士气基本下降到底了,反杀的案例实属罕见,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欣赏一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五大经典案例!
一、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公元253年,吴太傅诸葛恪不顾众臣劝阻,于三月亲率二十万人再次出兵北征。然而此次出征却极不得人心,《三国志·吴书七·诸葛恪传》中记载:“(诸葛恪)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始失人心。”
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虽然是名门之后,但诸葛家族并不是东吴本地士族。换而言之,诸葛恪在东吴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因此,诸葛恪希望可以不断建功立业,以此巩固他在东吴的地位。不过,发动20万大军来进攻合肥,确实不是明智之举。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中,东吴的整体实力虽然强于蜀汉,却和曹魏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东吴来说,总的兵力也不过25万人。所以,一下子出动20万大军来进攻合肥,确实是比较冒险的行为。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东吴的士兵来说,很多都是本地士族的部曲,比如周瑜、陆逊所在的家族,就直接拥有一定的兵力。在此基础上,诸葛恪强行让这些将领拿出自己的部曲来进攻合肥,非常容易得罪东吴的士族。
诸葛恪
当然,不管怎么样,诸葛恪还是成功发动了合肥之战。夏四月,东吴20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曹魏将领张特与三千人守新城三个多月,兵士因疾病及战死者过半,外城也多处崩塌,魏吴双方已经进入巷战,合肥已不可守。
在此情况下,为了给后续的援军到来争取时间,张特对吴人说:“现在我已无心再战了。但依魏国法规,被攻超过一百日而援救不来的话,虽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责;自守城以来,已经九十日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多人,战死者已经过半,城池虽陷,如有半数人不想投降,我便与他说话,陈明善恶,你们先拿我的印绶作信物吧。”
按照张特的意思就是,你诸葛恪给我们10天时间,凑够免于刑责的100天,等到10天后,我们一定出城投降。如果是老谋深算的将领,自然不会轻信张特的说法。毕竟,兵不厌诈,给了你10天的时间,万一你仍然不投降的话,那么我还要重新组织兵力进行进攻。在古代战争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旦让士兵停止攻城,会导致将士士气瞬间放松甚至低落。
但是,聪明睿智的诸葛恪,反而中了张特的缓兵之计。张特将印绶抛给吴人,而诸葛恪为表示诚意,不但不取印绶,反而让攻入外城的吴军到城外休息。当天夜里,张特就命令部下拆去屋舍的木材、围栏,将城墙崩溃的地方补上二重。
第三日,当吴军发现异常后,张特又拒不投降了,他对吴人说:“我只有战死而已!”吴军大怒,但是,此时的吴国大军,已经没有一开始攻城时的高昂士气了。
并且,当时天气炎热酷暑,吴兵疲劳,疫病横行,得病的人有大半。诸葛恪攻城不下,又迁怒于各部将,士卒怨声不断。吴国大军的士气,已经来到了最低点。所以,及时撤军是最好的选择了。
不过,对于心高气傲的诸葛恪,肯定咽不下这口气,毕竟刚刚被张特戏耍了一番,所以,依然坚持攻城。与此同时,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师,已经派太尉司马孚率二十万援军赶往新城。司马孚知道吴兵已疲乏,便趁机进兵大败吴军。
公元255年八月,诸葛恪无奈引军归还。司马师又命文钦率精锐部队断诸葛恪的后路。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了,东吴不仅没能攻下只有3000人把守的合肥,反而因此损失了至少数万大军。对此,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二十八·毌丘俭传》中记载: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合肥之战后,诸葛恪在东吴的声望也跌入了谷底。在此背景下,孙峻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散布他想造反的谣言。同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最终,孙峻和孙亮成功除掉了诸葛恪。不久之后,诸葛恪被灭三族。
合肥之战,诸葛恪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书生意气,不明白战争的残酷性,被敌军摆了一道,算是死于自己的愚蠢。
二、宋辽幽州之战无论是金匮之盟还是烛光斧影,赵光义总体来说得位不正,所以他心里也憋着一股气,就是要做出更大的成绩超过兄长赵匡胤。所以他继位三年后就急不可待地御驾亲征,北伐辽国,打算一鼓作气收复被契丹霸占四十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一生共进行了两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惨败告终,但第一次北伐的幽州之战却是其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甚至都已经攻进了幽州城的外城。
公元979年赵光义携灭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宋军一路上势如破竹,不仅当地百姓群起声援,连契丹的守将也纷纷乞降,河北易州、涿州等相继光复,30万宋军很快就兵临幽云十六州的最后一道关口——幽州。
当时北宋的军事形势确实一片大好,论天时,宋军节节胜利,士气高昂;论地利,幽州只剩一坐孤城,被优势的宋军重重围困;论人和,当地百姓纷纷响应,真是“簟食壶浆迎王师”,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宋军还有曹彬和潘美这等军事才能卓越的将星,应该说能有的条件全有了,怎么看,宋军的胜利都没跑了。但可惜的是,赵光义放着一大帮名将不用,非要亲自指挥。
此战充分暴露出了赵光义在军事上的幼稚,他也不管什么主攻副攻,围三阙一、围点打援等战略战术,就是30万宋军齐上阵,轮番冲锋,结果就是宋军攻城数日,兵士疲惫,却连一次登上城楼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事情仅到这里,也算不上功亏一篑。老天再一次给了赵光义一个天大的机会:正在攻城战陷入焦灼之时,幽州都指挥使李扎勒灿(契丹人)反水了,他率军突然投降,使幽州的防线出现了短暂的缺口,宋军趁机蜂拥而上,一举攻破外城,突入城内。
就在赵光义还在犹豫是不是要全军压上之际,守城的辽国汉族名臣韩德让竟然亲自整顿兵马浴血奋战,将攻入城中的宋军赶了回去。至此,幽州城最大的危机化解,宋军失去了最好的破城时机,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渐渐离赵光义远去。
后来的事情就很明显了,当救援的契丹骑兵赶来时,双方在高粱河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逃离,30万宋军回到开封的不足半数。
幽州之战可以说是赵光义的过于保守,优柔寡断,最终不但导致功亏一篑,而且还被辽军极限反杀。
三、南北朝时期的寿阳守城战公元503年,北魏宣武帝元恪在南朝齐宗室萧宝夤的请求下,趁着南朝梁武帝萧衍刚刚废帝自立、国内政局不稳的档口,出兵南伐。
元恪任命任城王元澄为主帅,调动冀、定、瀛、相、并、济六州两万人马,加上驻守寿阳的三万士卒为伐梁主力,然后又任命镇南将军元英为都督义阳诸军事,率军两万向南梁义阳方向,发动进攻,拉开了这次南北之战的序幕。
北魏军有备而来,开战之初迅速占据优势,相继攻占关要、颍川、大岘三城,并击溃白塔、牵城、清溪等处的南梁守军。
萧衍见形势危急,也是立刻调兵遣将,支援前线各处被北魏军攻击的城池。不过,在北魏军强大的兵锋面前,南梁的援军也是节节败退,焦城、淮陵相继被攻陷,徐州刺史司马明素被生擒,徐州长史潘伯邻战死疆场。南梁济阴太守王厚强、庐江太守裴邃也相继战败。
就在南梁军各处纷纷失败之时,阜陵守将,太守冯道根却凭借微弱的兵力,守住了阜陵城,并大败北魏军。
受到阜陵城的阻碍,这个方向进攻的北魏大军粮草运输不畅,不得不撤军返回。阜陵城的胜利,让南梁军士气大震。
以防守为主的同时,梁武帝萧衍也在调兵遣将,避实就虚,伺机发动反攻。南梁将军姜庆真就是其中的一路。他趁原来驻守寿阳的三万士卒跟随元澄在外征战的良机,率军直扑寿阳,并一举占据寿阳外城。“二月,戊子,将军姜庆真乘魏任城王澄在外,袭寿阳,据其外郭。”
猝不及防之下,寿阳内城的北魏军将士,一片混乱。
关键时刻,任城王元澄的母亲,孟氏太妃挺身而出,整顿军队,激励文武将士,安抚士卒,并冒着箭雨,亲自登上城楼巡视。在孟太妃的激励与指挥下,寿阳内城中北魏将士士气大震,拼死防守。“任城太妃孟氏勒兵登陴,先守要便,激厉文武,安慰新旧,劝以赏罚,将士咸有奋志。太妃亲巡城守,不避矢石。”
不过,就算寿阳内城的北魏军军心可用,但毕竟人少,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无巧不成书,原来奉命镇守汝阴的萧宝夤刚好被南梁军击败,丢掉了汝阴东城,无处可去的萧宝夤军正在寿阳的栖贤寺暂时栖身。
于是,得到消息的萧宝夤率军杀到,与内城中守军里应外合,大败南梁军,姜庆真率军败逃。“萧宝夤引兵至,与州军合击之,自四鼓战至下晡,庆真败走。”
寿阳之战有运气成分——刚好有友军在附近,但关键的原因还是孟太妃的临危不乱,不避矢石的亲自登城,极大地提振了士气。真是“运气总会眷顾那些努力的人!”
四、三国时期的陈仓守城战根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8年冬,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不到一年以后,就再次率蜀军出散关,走陈仓道发起第二次北伐。而曹真鉴于蜀军此前出祁山失败,预判蜀军可能会从陈仓进军,特意命魏将郝昭、王生带兵在此驻守。结果蜀军果然从这里进兵,由于魏军早有防备,蜀军未能攻克陈仓,最后粮尽退兵。
而《魏略》中更是说诸葛亮带数万蜀军,先后以云梯、冲车、井阑、地道等方法猛攻只有一千多守军的陈仓。结果昼夜不停,连攻二十几日,最后好不容易攻破外城,结果却发现还有内城。蜀军丧气之下,攻势骤缓,之后魏军援兵又及时赶到,诸葛亮损兵折将之下败走。
郝昭挫败诸葛亮之后,魏明帝曹叡非常高兴,下令嘉奖郝昭,封他为列侯,甚至还亲自慰劳郝昭。然而,没过多久,郝昭就病重去世了。
郝昭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他能让诸葛亮无计可施,可见也是被历史埋没的名将之一。
五、前秦攻襄阳之战公元378年,前秦统一北方后,前秦天王苻坚遣将兵分三路攻打东晋西部要塞襄阳城,以苻丕(苻坚长子)为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尚书慕容暐等将领统兵七万,以荆州刺史杨安为前锋,以征虏将军石越率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以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众五万出南阳;以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众四万出上庸,一共17万兵马会攻襄阳。
四月,前秦军队抵达汉水以北,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以为前秦军没有准备足够船只,不足以大规模渡江,所以没有防备。但是没想到石越率轻骑突袭,朱序大惧,留守襄阳的晋军失了北部的汉水防线,只能退守襄阳中城。
序大惧,固守中城。越攻陷,获船百余艘以济军。丕率诸将进攻中城,遣苟池、石越、毛当以众五万屯于江陵。——《晋书·苻坚载记》
朱序率部退守襄阳中城,外城被石越攻克,并缴获了东晋的船只,前秦军得以快速渡过汉水,同时苻丕派军屯守江陵,阻断东晋驰援襄阳。
面对前秦军围困襄阳,手握7万大军的东晋车骑将军桓冲却畏惧前秦军不敢北上,只能退守上明,所以朱序所部坚守襄阳一年多,并未得到后方主力晋军的支援,只能独自作战。
晋军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后,大军困守孤城,一开始朱序的母亲还发现了城防的漏洞。朱序母亲韩氏发现了襄阳西北角城墙最容易遭前秦军攻击,所以率府中女仆及城中女子百余人于墙内抢修一堵内墙,果然西北角城墙率先告破,前秦军一拥而入。
但是,秦军破西北墙后为此墙所阻,朱序趁机又率军反击,秦军不得已之下只得暂退。当然这并不影响战事大局,朱序才是这场防守战的主心骨。
后来,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朱序在襄阳中城坚守了一年之久,前秦军甚至因为一直无法攻克襄阳,苻坚一度给前线的苻丕下达了最后期限。
来春不捷者,汝可自裁,不足复持面见吾也。——《晋书.苻坚载记》
这是苻坚对苻丕说的话,当时因为前线战事僵持不下,前秦内部弹劾苻丕的人大有人在,说他徒劳无功,应该治罪,苻坚对于自己的儿子自然还是有些袒护的,但也不能完全无视朝中大臣的意见。
所以苻坚只能给苻丕下达死命令,必须在次年,也就是379年的春天必须攻克襄阳。这也造成了苻丕在围城后期加紧了攻城态势。
同时襄阳城内也出现了叛徒,之前朱序就是因为大意,而令石越率领轻骑快速通过了汉水,直抵襄阳城下,令晋军防守混乱,丢失了外城,而这一次,同样是他大意。
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督护李伯护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苻坚。——《晋书.朱序传》
因为近一年的守城战,晋军将士早已疲累,此时前秦军后撤,给了襄阳守军喘息的机会,而且朱序错误判断,前秦可能是就此退军了,眼看着守城战即将结束,他放松了警惕。
殊不知这是一次危机,襄阳城内的李伯护私通敌军,在前秦突然来一次回马枪时,李伯护做内应,襄阳城因此破城,有意思的是,李伯护在城破后,苻坚因其不忠,将其诛杀,反而是城破被俘的朱序得到了重用。
朱序后来也是再度归晋,并在淝水之战中,及时给谢石送去了前秦军虚实的情报,这才让谢石下了主动出击的心思,也就有了后面晋军渡河,前秦军自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