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在什么时候崛起?从倔强少年到英明君主
大秦帝国在什么时候崛起?从倔强少年到英明君主嬴渠梁是五百年才出一位的盖世雄主,超强领袖,他的人格魅力与政治手腕,征服了所有人。即便是大才如商鞅者,都说“公如青山,我为松柏”,秦公嬴渠梁如一座巍峨的高山,镇守着秦国,有他在,秦国绝不会乱,他若亡,稍有不慎,秦国顷刻间就会四分五裂。新国人,老世族,军队中,各地实权大臣,朝中重臣,乃至是六国,全因嬴渠梁的薨逝,瞬时间爆发了。从春秋、战国这两段历史来看,一世而雄者不在少数,远说有卧薪尝胆,覆灭吴国的越王勾践,近说有振兴魏国的魏文侯,然而这些雄主薨逝之后,其朝政日衰,光辉难在,究其原因则是这些雄主的光环以及功业太过光芒万丈,他们的人格魅力俘获着国人的心,当他们薨逝之后,所有的国人就会不自觉地将新任国君与他们做对比,这种对比是无声的,但却也最残酷,它可以在无形间消磨新任国君的雄心乃至信心。新任国君会随着这种无形的气氛,将自己与自己的父亲做对比,越是比,越是没自信,越是没自信,则越要去比,陷入一种
纵观《大秦帝国之裂变》以及整套《大秦帝国》,其中一人的经历、做事的手法很值得我们去深挖,去学习借鉴。
这个人就是薨逝后谥号为“秦惠文王”的赢驷。
赢驷,赢氏公族的继承人,国君嬴渠梁的独子,同时也是一个负罪的倔强少年。
要想说清嬴驷这个人,必然要提两个人,一个就是他的父亲,秦孝公嬴渠梁;另一个则是变法强臣商鞅,因为在嬴驷的前半生中,这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极大,甚至说他的前半生几乎是在两人强大光芒的阴影下度过的。
从春秋、战国这两段历史来看,一世而雄者不在少数,远说有卧薪尝胆,覆灭吴国的越王勾践,近说有振兴魏国的魏文侯,然而这些雄主薨逝之后,其朝政日衰,光辉难在,究其原因则是这些雄主的光环以及功业太过光芒万丈,他们的人格魅力俘获着国人的心,当他们薨逝之后,所有的国人就会不自觉地将新任国君与他们做对比,这种对比是无声的,但却也最残酷,它可以在无形间消磨新任国君的雄心乃至信心。
新任国君会随着这种无形的气氛,将自己与自己的父亲做对比,越是比,越是没自信,越是没自信,则越要去比,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久而久之,当即位的冲动与兴奋殆尽之时,他们则会永远地陷入阴霾的泥沼中,彻底沉沦下去,最终弄得国力日衰,民不聊生。
2.秦公薨逝正当他勤学苦读,想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时候,秦公嬴渠梁忽然薨逝,一下子潜在水底的暗流全被激了出来。
新国人,老世族,军队中,各地实权大臣,朝中重臣,乃至是六国,全因嬴渠梁的薨逝,瞬时间爆发了。
嬴渠梁是五百年才出一位的盖世雄主,超强领袖,他的人格魅力与政治手腕,征服了所有人。即便是大才如商鞅者,都说“公如青山,我为松柏”,秦公嬴渠梁如一座巍峨的高山,镇守着秦国,有他在,秦国绝不会乱,他若亡,稍有不慎,秦国顷刻间就会四分五裂。
原本还在懵懂之间的嬴驷,公父的死犹如一道霹雳般,在他头顶响彻。
他清楚认识到,他必须顶住,因为他绝不能让秦国在他手上断送!
但想法是好的,真正做到却是太难了,加上父亲嬴渠梁在临死之前,曾有意将大位传给商鞅,这又是一道重击。
这道重击让他明白,也让他有些寒心,父亲对他终究是不信任的,不相信他会做一个好君主,不相信他会维护新法、彻底消灭老世族,父亲对他的信任远远不及一个没有血脉关系的权臣知己。
孝公薨逝,举国同悲,原本热情高涨,沉浸在河西收复的胜利与变法成功的喜悦之中的老秦人,心情瞬时跌落到了谷底,原本清晰的路登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新君?那个嬴驷?他真的能像孝公那般推行新法吗?原本欺压在他们头顶上的老世族们会不会卷土重来?他们是否会因此丢了新国人的身份,再次变为低贱的奴隶?这种种的疑问充斥在这些庶民心中。
庶民本就没有太多的智慧,在如此错综的局势面前,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跟随,跟随一个信得过的人可以带他们继续过好日子的人,这个人就是商鞅。
秦国的新法是这个人颁布并实施的,压在他们头顶上的老世族是这个人掀翻的,同样是这个人击败了魏国,收复河西,一雪国耻,无论任何方面,他商鞅都比嬴驷更适合做国君。
在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崇尚的是绝对力量,是真切的利益,对于君权本就淡漠,况且商鞅的身上还有赢氏公族女婿的光环,又有先君的遗命,成为秦国国君并非没有可能。
以往,每一次秦国面临生死的危难时,都是商鞅出面解决的,老秦人相信以商鞅的能力绝对可以终止乱局,可以坚守变法,可以完成先君想做却还未来及做的事情,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碍于森严的秦法,老秦人虽然嘴上没说,但心理与无意间的行动,无异于在说,相较而言,他们更愿意商君成为秦国的君王。
这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对于国家的稳定来说,这是致命的,国无二主,若一个国家有两种声音,则预示着分裂。
嬴驷面对如此巨变,滔滔民意,他开始慌了。即便他再信任商鞅,也绝不可能将一个国家的命运,放在这缥缈的信任之上,春秋百余年的历史经验告诉他,权臣窃国的事情,并非不可能。
他开始盘算自己的兵力、人手,无论朝野,他几乎没有一点力量,没有可用之兵。
然而,从形势与实力来论,举国上下,除阴谋者外,几乎都站在了商鞅那边。
若商鞅谋反,嬴驷绝无胜算。
或许当真是天佑大秦,商鞅没有谋反,而是全力支持嬴驷。
嬴驷在商鞅的强力支持下顺利即位,成为了秦国的新君。
新君即位,人心稍安,但这一切却才刚刚开始,于嬴驷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来到。
他是君主,却也是一个极为孤独乃至孤立的君主。
满朝文武的眼中,皆是商君,若说国策,必称商君之法。
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秦孝公超凡的人格魅力,让原本得到过孝公知遇之恩的大臣们,无不感念,整个秦国弥漫着深切的哀伤情绪,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若是对这种情绪放任不管,恐怕用不了多久,秦国就会战力瘫痪,陷入疲困之境。
至于他嬴驷,将永远龟缩在父亲以及商君两座大山的阴影之下,整个秦国朝堂将再无他立足之地,他则是一个被高高举起却不受重视的傀儡君王。
于他而言,此刻已到了生死边缘,若胜则可冲破阴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国君,若败则可能永陷沉沦,成为一个人人诟病的荒唐昏君。
他知道必须抉择了,是奋力一战,在一线中求生机,还是就这样慢慢游向死亡的沼泽。
他的倔强与顽强,让他选择了奋力一战。
他必须突破眼前的桎梏,才能真正地将自己救赎出来。
先前我们说到他几乎没有根基,没有可用之人,若想救赎自己,拯救国家,则必须有强臣辅佐。商鞅吗?他虽然对商鞅充满敬畏,认他为人生良师,但总有疏离之感,很莫名其妙,但却真实存在。
那么除了商鞅,还有谁呢?既要没有那种疏离,又要推心置腹,更重要的是有平乱才干与经验。
这时,嬴驷想到了一个人,也只有他可以真的帮助到自己,廓清眼前的局面。
这个人就是他的公伯赢虔,身上与他同时流淌着赢氏公族的血,曾为镇国柱石,屡屡平乱,而且在幼年时,嬴驷曾在赢虔府上学习成长,他相信只要他有所求,于公于私,自己的公伯都会帮他的。
但,有一点,需要他真正面对。
赢虔被商鞅刑罚,削去鼻子,蒙受羞辱,完全是因为他少不更事所致。
这是他永远的伤疤,虽然表面看上去已经抚平,只留下斑驳痕迹,但伤疤之下的毒水,却没有彻底洗净。
他要求得赢虔帮忙,就必须直面过往的过错。
圣贤曾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知错,认错,坦然地面对错误,接受惩罚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看似放下,实则没有,只是一种自欺罢了,每当午夜梦回的时候,时常会被噩梦惊醒。
嬴驷也是如此,他常怀愧疚,其中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赢虔,若要去见他,则无异于拿着刀去剜出自己的旧伤疤,让毒血彻底流出来,这绝对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然而,为了秦国,为了百姓,当然更为了他自己,他必须这么做,才能真的涅槃重生。
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轺车,前往了赢虔府。
他见到赢虔那伟岸的身躯,以及脸前的黑布,他哭了,哭得撕心裂肺,不为原谅,只想将自己的愧疚彻底宣泄出来。
赢虔对这位侄儿,是疼爱的,他恨遍了所有人,却从不曾真正怪过他。
赢虔不但告诉了嬴驷当时的真相,而且还为他一举廓清的局势,并全力支撑他取回至高无上的君权。
赢虔告诉了嬴驷“栋梁拆”的理念,并提出这是解决眼前乱局的唯一办法。
这个理念固然很好,但若想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十分苦难的,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两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并且等待机会,开始实施。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机会会如此之快的出现,商君为了进一步巩固君权,消弭战祸,他还特意取消了孝公给他留下的秘密军队,逼迫这股力量效忠新君。
这原本是忠诚之举,但却被处心积虑的老世族们造谣成为了叛国恶行,开始对商君发难。
嬴驷与赢虔,都知道,这个机会正是他们苦苦等待的机会。
3.各方逼迫赢虔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抓住机会,所以久居深宅的他,出手了。
他迅速接掌了兵权,开始率军捉拿商鞅。
嬴驷则是开始行驶任免之权,对原来的大臣,如咸阳令王轼,开始实行贬黜,逼他去给先君守灵,驱逐出朝堂之外。
他们如此做,其实是在给老世族一个信号,他们要动手了,他们要准备清理商鞅,要准备复辟穆公祖制了。
这其实是他们计划中的一环,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是一种阳谋策略。
他们给出的是信号,但却不是明确的态度,既可以让老世族迅速会意到,又不会令他自己落下复辟的口实。
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是他们精心布下的一个局,而驱使这些老世族入局,甘愿充当棋子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形势。
因为这个机会对老世族而言,只有一次,否则狡猾如狐的甘龙为何会欣然出来,带领老世族对商鞅发难。他若不这么做,老世族将复辟无望,而他甘氏一脉,也从此与秦国朝堂无缘,所以他必须这么做,而且做得还要分外卖力,借此彰显自己的实力,重树自己的威望。
形势的背后是人心,嬴驷第一次去揣摩人心,操控人心。
在赢虔以及老世族的努力下,在商鞅自己的配合下,这场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
商鞅被捕,世族正式于朝堂上,对其发难。
老甘龙为了最终复辟,谋划了两步棋,先杀商鞅,再行复辟。
这步棋,他已谋划地太久了,久到可以将所有的细节都想清,他先不反变法,无形间消弭掉了许多阻力,而后他又以商君之法去杀商鞅,表面看上去,合情合理,任谁都说不出一个不字。
他所罗织的商君罪状,似是而非,若说一点不涉,当真没有,但若说是否确凿无疑,似乎又可商榷,正是在这种可与不可之间,他要将商鞅置于死地,完成他的报复,以及走完第一步棋。
非但如此,六国特使问询赶来,想要借此向秦国施压,杀掉商君。
在六国看来,商君若死,秦国复辟,这个刚崛起的强国,将再次没落下去,将不对他们有任何威胁。
每个人都在精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说着属于自己立场的话,怀着同一份歹毒心思。
为了泄愤,老甘龙竟然提出以车裂大刑,刑杀商君。
这种酷刑,莫说是在秦国的历史中,纵观各国历史,都绝无仅有,因为这项大刑,是针对穷凶恶极的暴徒,且只是传说而已,并没有哪个人亲自见过有人死于此刑之下。
面对各方势力的威逼,嬴驷却格外的冷静,既不同意,也不否定,只是静听,仿佛一个看客。
这个举动,让所有人心生疑虑,开始质疑起来自己的判断,难道自己想错了?国君并不想复辟?
然而,在景监与车英,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时候,嬴驷依然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
老世族们更加慌乱了,他们在猜国君的心思,在试探国君的底线,他们知道无论如何,只要商君死了,那么他们就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实现复辟,所以他们决定给嬴驷再次施加压力。
六国也借此给秦国施加压力。
这是嬴驷想要的,压力越大,刑罚越重,所收到的效果越好。
不过,嬴驷终究是血肉之躯,他的身上有一念之仁,虽然与眼下所谋的大局矛盾,却也是真实的,毕竟商鞅是他的老师,他也始终将商鞅当作自己的老师。
他瞒着所有人,前往大牢,秘密去见商鞅。
一是要了却这份师生情;二是向商鞅问策,顺利布好后面的局。
他见到了商鞅,两人心照不宣,商鞅为立法而死的高尚情怀,深深地触动了他,也坚定了他走完这局棋的心志。
商鞅为他谋划三件大事:
第一,赢虔此人,可身居高位,参与谋划,却不能掌兵,可重用其子女,使其安心为之所用;
第二,举荐两个人,文者樗里疾,武者司马错;
第三,告诉嬴驷要防范义渠兵马。
这三件事,嬴驷记在了心中,也决意去推行后面的事情。
嬴驷告别商鞅之后,终于应他们之请,用车裂极刑,刑罚商鞅。
这个君书下达之后,这些人终于安心了,真正看到了复辟的希望。在他们看来,商君一死,很快就会迎来复辟,他们将再次变为高高在上的贵族,子子孙孙享受殊荣与功勋。
嬴驷知道刑罚商鞅,必然招来朝野沸腾,所以他没有露面,而是让这些老世族们去监刑,让他们去迎接百姓们复仇的怒火与冰冷的目光。
嬴驷知道现在还不是诛杀这些人的时候,还没有杀他们的理由,但给他们一些威吓还是有必要的。
果如他所料,商鞅虽是刑罚之人,却像一位功臣一般,他们本为监刑大臣,却像是犯人一般。
商鞅最终如他们所愿,被五牛分尸而死,他们也在谩骂声中,逐一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商鞅死后,嬴驷继续保持不置可否的态度,淡漠以对,给他们一种复辟这件事在风雨中飘摇的状态。
嬴驷在等待,等待这局棋的峰回路转。
等待终究是难熬的,老世族越发地按奈不住了,他们再次动了……
4.平乱正法老世族的领袖人物,老甘龙派出了他的长子甘成,秘密联络义渠兵马,决意发起兵变,逼迫嬴驷恢复穆公祖制。
这一点商鞅早已料到了,并且告诉了嬴驷,嬴驷等待的也是这个机会。
叛乱意味着会死人,但也意味着建功立业。
平乱之功,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尤其在秦国这个尚武的邦国,若成为平乱的功臣,则会赢得难以言说的威望,这比任何恩惠都来得实际。
嬴驷没有军功,没有参过军,但他若当真可以平乱成功,向臣民昭示他的军事才能,那无疑可以赢得深厚的威望。
然而,对于没有临阵经验的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考验,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赌的是秦国命运,赌的是庶民性命,但这场豪赌,他必须去,必须赢,必须给这盘大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为了打赢这场仗,他积极准备,同时想起了商鞅推荐给他的两个人,一是司马错,一是樗里疾,这二人一文一武,且都有对抗战乱的实际经验,确实是不二人选。
然而,这些终究是过往,是别人所说,嬴驷自不会轻易相信,所以他决定亲自考察其才能,向他们询问平乱之策。
在对答方面,二人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是对他的胃口。
嬴驷是一个沉稳的人,讲求实际,说虽说,但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如何去做,能否做的成?
所以,他对他们委以平乱重任。
从中考察他们,确定他们是否可以堪当大任,是一个用心,更多的是想借此将他们彻底收为己用,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股肱之臣,并以此给二人树立威望,以便后续身领要职。
这种任命十分大胆,因为二人若是不成,那面临的必然是亡国危局,他相信商鞅的眼光,也相信自己的判断,两人皆是大才。
不得不说,商鞅的目光确实独到,二人皆是堪当大任之人。
樗里疾凭借身份的优势,化身商人,侧面展示秦军的威力,给予除义渠之外的其他部族以震慑,进而从内部瓦解支持义渠的那些部落,让义渠孤立无援,减少秦军伤亡。
司马错素来具有统军才能,虽只做一关将领,却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本领,在嬴驷的授意下,他率领秦国新军,一举荡平了义渠叛乱,大振秦军雄风。
秦国军力的飙升,远超义渠兵马,这件事是老世族所没有料想到的,嬴驷动用根本实力,将他们最后的依仗与梦幻,尽数摧毁。
随着义渠首领被斩杀之后,义渠兵马溃败,死伤殆尽,老世族彻底心灰意冷,知道复辟无望。
嬴驷对于他们并没有一念之仁,而是暗中查探他们勾结义渠的证据。
天下间再机密的事情,都怕细查,他们与义渠联络密信很快就被查出,证实了他们谋反之罪。
这盘棋下到这会儿,终于到了要真正收尾的时候了。
嬴驷选择不再沉默,下令捉拿这些老世族们,凡是当时参与刑杀商鞅的老世族,一个都没有放过。
杀死这些老古董,并非是嬴驷的根本目的,而是要借着杀他们,向朝野昭示一条很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他会像他父亲那般,维护新法,新法绝不会变!
因此,他给这些老世族订立的罪状中,其一是谋反,其二就是颠覆新法,意图复辟。
秦君刑杀老世族,举国震惊,无论是何人,只要有条件到现场者,必然要到刑场观刑。
这是彰显君权的时候,也是他收服人心的时候,嬴驷则坐着车,来到了刑场,并下达了君书。
随着一声令下,老世族人头落地。
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位新君的心思,也看清了自己未来的路,秦国不会变,秦法不会变,只要肯努力,就会挣得爵位,光宗耀祖。从这一刻起,在百姓心中,开始认可这位年轻君王了。
一局棋,一场战争,让他从一个毫无根基的太子,变成了一个人人口中称颂的君主。
没有可用之人吗?他一举得到两位人才,皆是定国柱石。
没有军功在身吗?在他的统筹之下,平定了一场叛乱,消灭了虎视眈眈的戎狄。
不具备杀伐决断的本领吗?他一下杀了那么多犯法贵族,这种决断与狠辣,已然超越当时所有的君王。
不具备斡旋邦交的才能吗?他在对六国特使之时,展现出他高超的纵横捭阖的才能。
原本一无所有,现在光芒万丈,在他的一系列动作下,整个朝野从原来的伤感与追忆中彻底挣脱出来,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观刑的六国使者也被其深深的震撼了,而且他在君书的最后提出,要向六国复仇!
六国使者再次感到了恐惧,此时的秦国已不是那个僻处一隅任人欺凌的秦国,秦国若是东出,以其新军之力,必能将他们一一毁灭。
老秦人的血性与复仇火焰瞬间被点燃了,举国求战,这是对他所施展的政治手腕最好的回馈。
在这种复仇情绪的感染之下,没有人会去再想曾经那个犯罪少年,没有人再去质疑他,没有再去拿他和先君、商鞅比较,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跟随眼前的君王嬴驷,复仇六国,横扫天下。
战心统一,国之大幸,在山呼万岁中,嬴驷终于走出了笼罩在头顶上那股巨大的阴霾,去迎接崭新的未来!
这篇文章,基于电视剧、小说所作,小编对嬴驷的看法,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