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历史故事,每晚一个历史常识
最简单历史故事,每晚一个历史常识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上古时期
短序
中国人很喜欢讲历史故事,存在时间越悠久的城市,氛围愈加浓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聊历史就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青口菜”。这里,我并不想谈学习历史有多重要,而仅仅觉得,是该交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历史故事”作业了。我的历史启蒙老师,应该是我父亲,入门功课很简单,就是夏夜星空下的一首历史朝代歌,一字一句,灿若星海,在纷繁的时间长河中,一些特别明亮的星星总会凝聚成具象的星座,指引人去观望。不才德薄能鲜,认为无论不谈史,还没有形成什么有价值的历史观,因此后文仅述历史常识或者叫历史故事,而不敢妄谈“历史”,可能未来“鬓毛衰”之时,恰逢兴致,再另起篇章吧。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上古
第一夜 盘古开天辟地
- 盘古(或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范文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páo hù),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盘」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饶宗颐《盘古图考》指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有学者亦称盘古乃是伏羲的音转。
- 盘古的故事,较早见于三国时候徐整作的《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闢。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佈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髮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
- 从此以后,盘古开天闢地的记载越来越多起来,并发展为他死后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足化为西岳,眼睛化为太阳和月亮,泪水化为江河,呼气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电,夫妻二人化为阴阳。 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条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髮为草木。」《枕中书》中说:「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述异记》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垣三百馀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第二夜 女娲补天造人
- 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裡希(或为凤裡牺),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鍊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 女娲造人,根据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盘古开天闢地,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麽,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麽。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裡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法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 女娲高媒,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媒神。女娲製乐,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的传统乐器。
- 女娲补天,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其他古籍记载有差别。《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 后事,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故西华县又名娲城。另有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著去了天宫,成为天神。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名字为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
第三夜 伏羲创八卦
- 伏羲(读音:fú xī,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 伏羲,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製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籤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製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学者以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
第四夜 燧人氏取火
- 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现者,有一种说法他为三皇之一。《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砖木取火。据说燧人氏是在商丘发明砖木取火,因此商丘被授予「火文化之乡」称号。当地更设有一个佔地4万多平方米的「燧皇陵」陵园。
第五夜 有巢氏
-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尊称“巢皇”,五氏之一,古越族人。是提挺氏之孙、通姓氏之子、燧人氏之父、缁衣氏之夫、伏羲氏、女娲氏祖父。祖籍在今淮河流域。出生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古巢国君主,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居住在今安徽省巢湖一带,后迁徙至今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石楼山一带。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6682——6482年前的仰韶前文化时期,开创了巢居文明。史传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仰韶前文化时期古越族人。
-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 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历史讲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
第六夜 共工怒撞不周山
-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斗争,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以示决心。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第七夜 神农尝百草
-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安徽淮北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 教民耕种、发明耒耜(lěi sì)、发明陶器
第八夜 禅让制
- 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同时传了允执厥中四个字;虞舜传位给大禹,成为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舜相传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第九夜 阪泉之战
- 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发生在华夏集团活动地域的东半部,较靠近东夷集团分布区,保存传说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
- 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莫如勤王”。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后来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了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
第十夜 逐鹿之战
- 涿鹿之战是相传中国远古时代,有熊氏黄帝与神农氏炎帝两族联合,同蚩尤九黎族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 介绍:约四、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族,属东夷集团,他们的势力不断由东方向西发展。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华夏集团)发生了衝突,这两股势力为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带相遇,于涿鹿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展开长期争战。黄帝先把炎帝的部落併吞(一说炎帝部落逃至南方),再把蚩尤擒杀。
- 蚩尤率领所属72氏族(或说81氏族)对抗。由于蚩尤的武器装备较好,所以在战斗之初,黄帝处于守势。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黄帝「使应龙蓄水」,抵挡蚩尤。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天大晦冥」,雷电交作,衝破了应龙的水阵。黄帝在危急关头,又请来女神女魃,使天气放晴。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蚩尤利用浓雾,使黄帝的部队迷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成功衝出浓雾的封锁。经过几个连场战斗,最后黄帝终于在中冀之野(即冀州,今河北省涿州,至今那裡还保存有蚩尤墓遗迹)擒杀了蚩尤,获得全胜,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从此黄帝声名大震,他的势力也日益强大起来,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虽然文中记述的这场战事,有不少神话色彩,但也不难看出,蚩尤及其部族英勇善战,具有很强的实力。黄帝是位有圣德之人,他的聪明才智、德望实力又胜于蚩尤,所以说黄帝当时是众望所归的。
第十一夜 黄帝
-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中国远古神话人物,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徵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爲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或甚至于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汉人(有时还是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然而炎帝及蚩尤的神话起源不仅止于汉族,如苗族和朝鲜族。从人类学的社会演进观点的推测,神话中的炎帝及黄帝可能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根据《山海经》,炎帝在坂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 黄帝、炎帝和蚩尤:关于黄帝、炎帝和蚩尤关係的学术讨论上,目前结论是中国远古文化并非来自单一来源,而黄帝、炎帝和蚩尤比较可能代表三种不同地区的远古文化,和考古学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统相符,如辽河文明(红山文化)与黄河文明(仰韶文化)、长江文明(良渚文化)。
- 《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路史》记载黄帝姓公孙,《国语》则记载黄帝依姬水而成长,因此为姬姓,崔述认为公孙是诸侯之孙的称谓,并不是姓,且上古时代不存在这种称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亦有帝鸿氏、帝轩氏、缙云氏等后者加以解释史料之称。
- 简介 黄帝出生于河南新郑。《汉书人表考》卷一有载:(黄帝)姬姓,少典之子。少典取有峤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位于新郑的说法出《大明一统志》。相传黄帝出生夏曆三月初三,一说生于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早前炎帝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后炎、黄二帝展开坂泉之战,黄帝取得胜利,最后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螾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集结炎、黄部落于涿鹿之战打败蚩尤。目前,关于黄帝最早的记载,出自于尸子神明:「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路史·后纪一》载:「黄帝始分土建国」。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瞭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去古未远,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製纺织技术,用以製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羲和与常羲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製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製作乐律和律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製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
-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据《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大荒东经,北方的犬戎、西方的北狄、东方的东夷都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之子玄嚣,玄嚣生帝喾,帝喾是商、周的神祖。《史记·周本纪》载,帝喾元妃姜嫄即周人始祖后稷(弃)的母亲。帝喾次妃简狄则是商族始祖契的母亲(《史记·商本纪》)。黄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与华夏族有关。据《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娶嫘祖为妻,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即高阳氏)。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瞽叟,瞽叟生舜。《国语·鲁语》载:「殷人帝舜而祖契」。另据《世本》,颛顼生鳐,其形为白马。天帝派火神祝融杀死鳐后,剖开鳐的腹部,生出一条黄龙,即大禹(据《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是华夏族的祖神。
- 相传黄帝亦通晓医术,中医《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但实际上可能是后人假託黄帝之名的作品。黄帝崩,葬桥山(关于桥山的所在地历来有所争议,现今学术界较认可的说法是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西南之桥山,其上直至后唐仍有黄帝庙并享有祭祀,直至辽统治中国北方后,从此断祀)。而陝西黄帝陵则为一衣冠冢,因为长期处于中原汉族统治区域,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后,历朝历代每岁祭奠黄帝陵延续不断,并且被历代帝王上升为国家大典,被称爲「天下第一陵」。但实际上,黄帝陵只属一个衣棺塚,黄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另外,根据文献记载,黄帝离开之时有彩云飞天,并乘搭彩云离开。2008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亦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仙登于天」;《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黄帝在道教中被尊为道家开创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
- 影响: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製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包括部份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每年中国官方在陝西黄帝陵举行祭祀活动,河南新郑也有拜祖活动。
第十二夜 少昊
- 少昊,昊又作「皞」、「皓」、「颢」,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 相传少昊姓己,名摰(亦作质),为黄帝之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建都于曲阜。传说他能继承太昊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顾颉刚认为的少昊氏加入古史系统自刘歆始。今有少昊陵,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东旧县村。据旧史少昊、青阳、玄嚣是否同一人并无公论。
第十三夜 颛顼
- 颛顼(Zhuān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位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父亲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僕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
- 传说在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断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 谱系:帝颛顼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第十四夜 帝喾
- 喾(拼音:kù)(前2275----前2176年),中国历史中的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殷人称夒。他的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他的父亲名叫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传说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偃师)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当时,共工氏实力强大,对喾继帝位极为不满,愤怒得用头撞击不周山,使天柱折断,大地斜向东南,并进而发动反叛。帝喾下令火正黎带兵平定共工之乱,失败而回。帝喾处死了黎,以黎的弟弟吴回继任火正,再次领兵对付共工,最后平定叛乱,杀了共工氏。
- 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帝喾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製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壎、帘等新乐器。
- 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勳。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死后,摰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相传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一说九十二岁),死后安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第十五夜 帝挚
- 帝挚(公元前2221年 — 公元前2163年),号青阳氏,帝喾长子,生母是常仪。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帝喾死后,挚因是帝喾的长子而受禅接帝位。九年后,帝挚降诏禅位于其弟陶唐侯唐尧。唐尧登基后,封挚于莘邑(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
第十六夜 帝尧
- 尧(拼音:yáo)(约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姓伊祁,或说姓伊、祁,名放勳,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陶唐氏」,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道教中为天官大帝,诞日为上元节。
- 帝王生涯:即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以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为帝挚。尧好学而能干,十三岁时就受命辅佐帝挚。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禅让于尧。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唐县(今河北唐县)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 实施政策 政治方面: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科技方面: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穫。晚年发生洪水: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说:「鲧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 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还没有成功。
- 禅让 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麽,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舜让二妃回妫汭(河名,今山西)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係,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製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尧觉得,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假意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也有部分古籍记载,帝尧受舜的挑唆,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舜让人在尧的面前举荐自己,让尧觉得舜很圣明,终于尧决定将权力交给舜。另外,尧曾计划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尧又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也没有接受。
- 驾崩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有说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岁)的高龄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邮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第十七夜 帝舜
- 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姚姓,冀州人,都城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 传说生平 据古代典籍记载舜是冀州人(当时的冀州,包含今河北、山东、山西省),帝颛顼的七世孙,自六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 姓名 双瞳说:舜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名重华。《尚书纬,帝命验》记「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显然「重华」或「纵华」仅为表音汉字而已,双瞳之说纯属穿凿附会。彩虹说:一说主张舜重华不可分读,与蒙古语之彩虹有关。
- 生平 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舜平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道闻名于天下。舜三十岁时,帝尧问四岳天下间有谁能够继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荐舜。帝尧于是召见舜,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麽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麽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问:「什麽官职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尧又问:「什麽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关心百姓。」帝尧十分满意,赏赐舜细葛布製的衣服、一张琴,又给他牛羊,为他建粮仓,尧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并为他们修建宫室;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据《史记》所载,舜曾在历山耕种,让历山的人都相互推让地界;在陶河滨製陶,让河滨的陶器都不再偷工减料;在雷泽捕鱼,让雷泽的人都推让渔界。虽然舜深得尧的锺爱,但舜的父亲和弟弟象仍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对舜说:「粮仓的顶漏水,你快去修补一下。」舜于是爬到粮仓顶上涂泥补漏,继母便叫象在这时放火烧粮仓,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护自己不受火烧而逃(一说舜双手举著斗笠,像鸟儿一般降落下来逃走)。又一次,继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当舜挖到深处,继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过一劫。继母和象都以为舜死了,非常高兴。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二老。」象于是搬到舜的宫室住下,弹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惊愕,后又很不自在,说:「我正十分难过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吗?你真是个好弟弟!」以后,仍然十分孝顺父母,爱护弟弟。舜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舜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共主,尧要舜代行共主政务。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进而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舜又四方巡视。以后,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其馀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终年一百零一岁。
-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係。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做诸侯。有说是流放,故《竹书》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舜代理尧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尧的儿子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巨人部落首领夸父是丹朱的得力大将,「逐日」误入大泽而死,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帝舜,因此丹朱在失去夸父这一重要助力的情况下,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曾称帝三年,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尧舜禅让」。因丹朱作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就是说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按照《史记》所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裡,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而「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裡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第十八夜 大禹治水
- 鲧(gun)禹治水或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授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 处理洪水 帝尧时,中原洪水氾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著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禹王子启王是夏朝的继位天子是为王太子。建碑《大禹陵》。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著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 考古印证 从吉尔伽美什到诺亚方舟,大洪水是世界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共有的成分。鲧禹治水是洪水传说的中国版本,整个治水过程改变了黄河中下游文明的格局,为中国进入国家文明提供了契机与条件。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治水需要一个诸族听命的中央权力来指导,于是鲧、禹被举荐。他们来自洪水影响相对小的中游地区。治水成功后,夏后氏不仅没有放弃非常时期授予的权力,反而集中权力建立王朝。这次洪水可能延续了一、二百年,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在夏朝中期还会在治水过程中丧命。豫西、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而洪水前兴盛的山东龙山文化在此时衰落,甚至出现文化倒退。史前洪水发生的真实性从侧面证实了夏朝前夕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鲧禹治水记载中的一些可疑之处。文献归结鲧治水的失败在于堙障,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导,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贯的抗洪举措,不至于使鲧被殛死。屈原质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无解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开闢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也难以控制,很难相信禹是仅靠疏导河流制服洪水的。大禹在位时,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皮恢复,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灾自然也随著气候的改善而减少,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