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西方人首次提出“现代性”概念,意思是指“时尚的”、“前卫的”、“反传统的”,和“古典”一词相对。中国学者如刘小枫、吴晓明、张颐武、尤西林、周宪等人,在国内现代性研究领域较为有名。从词源上说,“现代”(Modern)是个外来词,既可以翻译成现代,也可以翻译成近代,一般统称为“现代”,名词为现代性(Modernity)。现代性是西方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文化界重点关注的“显学”。西方思想家像马克思、恩格斯、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斯.韦伯、齐美尔、涂尔干、法兰克福学派、布尔迪厄、吉登斯等著名思想家,都是研究现代性的中坚人物。

现代性、民国、文化进步、社会进步,这几个词分开来看,没什么神奇,也无激荡人心之处,但如果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部起伏跌宕的民国史诗大片。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1)

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张作霖、吴佩孚等人,都是北洋宪政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

这些在当时炙手可热、举足轻重的人物,一并开启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征程,使得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也像中世纪欧洲一样,跨过封建社会门槛,开始走向现代文明社会。

中国学者认为,晚清民国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起点,晚清民国始,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即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词源上说,“现代”(Modern)是个外来词,既可以翻译成现代,也可以翻译成近代,一般统称为“现代”,名词为现代性(Modernity)。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2)

现代性是西方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文化界重点关注的“显学”。

西方思想家像马克思、恩格斯、尼采、海德格尔、马克斯.韦伯、齐美尔、涂尔干、法兰克福学派、布尔迪厄、吉登斯等著名思想家,都是研究现代性的中坚人物。

中国学者如刘小枫、吴晓明、张颐武、尤西林、周宪等人,在国内现代性研究领域较为有名。

西方人首次提出“现代性”概念,意思是指“时尚的”、“前卫的”、“反传统的”,和“古典”一词相对。

现代性的本义是,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后,开始走出中世纪,摆脱基督教迷信束缚,跨入自由、民主、科学之现代社会。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界借用欧美的“现代性”理论,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开创了中国的现代性话语理论。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3)

作为现代社会起点的晚清民国已离人们远去,估计有些人对这段历史未必很熟悉。但这段跌宕起伏的近代历史,内容丰富,启示深远,开启了中国新社会、新文化的开端。

比如推翻晚清帝制、施行立宪共和制;反对儒家孔教、提倡民治、科学;反对军阀割据,恢复国家统一。忽视这段历史,不仅无法准确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转换,更无法领会文化进步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提起文化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看起来是个宏大题目,让人感到无从着手。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属于人的社会性存在(马克思语)。

与此同时,人的日常生活更是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像法律、道德、信仰、习俗、社会心理、宗教、文艺等,彼此不可分离。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说,文化是民族之根,文化存在,民族昌明;钱穆先生也说,文化不息,种族不灭。文化对于国家、民族之繁衍、生计极为重要。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4)

中国古代社会历来重视传统文化之传承和发扬,其中以儒家文化最为典型。

儒家文化是中国汉民族文化的主体力量,是塑造中国国民性格的重要元素。

自秦汉以后,儒家有所谓道统之说,意谓强调儒家道统之传承。像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均为儒家道统之发扬。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之影响,已经达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像政治伦理、道德修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宗教、文艺等等。

中国人民族性格已深深带有儒家文化印记,像兼济天下、积极进取、匹夫有责、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谦恭待人等。

可以说,传统文化和人的生活不可分离,但如果谈起文化进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原因很简单,传统习俗、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已融入人们的潜意识,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一旦重新反思文化,试图改革文化,谈何容易?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5)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法律共有四种形式:政治法、民法、刑法、风俗道德。

卢梭最看重第四种法律——风俗道德,即心理法、习惯法。卢梭认为,一旦法律成为人们的意识和信念,即风俗道德,真正的法制精神才算落到实处,法治国家才算建成。

卢梭的话揭示出文化心理的重要性,解释了外在法律和道德习俗的关系,对于后世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

可以说,文化观念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是社会、家庭关系的核心,一旦固定下来,很难一下子改变。

比如,晚清民国的历史风云,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深刻启发和教益。

鸦片战争后,清廷开启维新变法(1898年),变法虽然最后失败,但中国文化进步的大门已经打开。就像水流一样,一旦开启闸门,势头便难以阻挡。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6)

戊戌变法以后是著名的洋务运动。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均和和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如安庆军械所、天津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可为代表。

洋务运动后紧接着是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属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帝制,模仿西方建立立宪共和制。

民国宪政史以失败而结束,但民治、科学、经济、功利思想,已融入中国近代文化,成为中国近代社会重要元素。

如民国成立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迅猛,从1911到1927年,中国经济步入一宝贵的“黄金十六年”,这也是百年中国唯一的黄金年代。

据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基统计,从1912到1927年,中国工业平均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十五,居世界各国领先地位。

比如,1913年广州协同机器长造出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造出中国第一台铣床。1919年福州船政局造出中国第一架甲型一号水上飞机。1921年江南造船厂替美国生产出四艘海军运输舰。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7)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民国宪政制度为何如此曲折艰难,其中历史经验是什么?这便是1915——1923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根源。

1915年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目的是反思宪政历史教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弊端。

新文化运动主将们认为,欲更新中国之社会,必先更新中国之文化——道德、文艺、语言、哲学,这便是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等新文化运动口号背后的历史意义。

原因在于: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皆留洋归来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视野开阔,见识不凡,对欧洲近代文明史比较熟悉。

欧洲自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化。后经17世纪宗教改革,18世纪启蒙运动,欧洲思想启蒙基本完成,后来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欧洲出现民族国家,像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8)

在胡适、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看来,民国宪政之路之所以曲折反复,根源在于文化观念落后,各路军阀缺乏民治政治素养,导致各怀私心,纷争不断,如直皖大战、两次直奉大战、国民党军北伐等。

由于军阀争权夺利,操纵权谋政治,逐渐失去人心,导致宪政反复无常,终于在民国16年(1927年)被国民党“党治”所取代。

在新文化运动思想家们看来,民国宪政之曲折不在宪政制度本身,而是军阀一代人的失利,是文化启蒙落后的失利。这是社会进步和文化落后的不对称之处。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后,民国思想家已认识到:简单照搬西方宪政制行不通,需要重新像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场彻底革命,进一步启蒙民众心智,这是“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

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民国历史的启示(9)

“五四运动”以后,近代中国知识界发起一系列文化争鸣,目的在于反思民国宪政历史,对东西方文化优劣性,展开理性批判。

比如胡适、陈独秀和吴宓、梅光迪“学衡“派之论争;梁漱溟对东西方文化优劣性的比较演讲;张君励、丁文江发起的科学、玄学之争;梁启超、胡适对东西方文化的批判等。这几次重要文化论争,都指向对东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近代民国思想家用心良苦,思虑深远,怎奈文化观念落后,军阀心性未改,导致国民党北伐军占领北京后(1928年),民国宪政告别历史舞台,中国近代社会进入国民党党治时期。

现在看来,近代民国历史,内容丰富,启示多多:其社会进步之艰辛,文化进步之险阻,令人感慨不已,也给中国现代文化界留下诸多沉淀和反思,值得人们重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