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之所以被奉为“名场面”,一个是历时短,三个回合以内就见了高低,这比一般时候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击杀对手还要高效率。二是用词文雅,两人没说一个脏字、更没有问候对方的父母乃至祖宗十八代,都是围绕正统与为臣之道展开的。经典啊!所以,作者还以“后人有诗”的形式给诸葛亮点了一个赞:诸葛亮出师北伐,连战连捷,夺取了陇右三郡、大败驸马夏侯楙。无奈之下,大将军曹真起兵拒蜀,76岁的王朗自荐为军师。未及交战,王朗自以为凭天命人事之说,可以劝退甚至劝降诸葛亮。于是,两人来到军阵前,四目相对、电光火石之间展开了精彩的“口舌战”。结果就是王朗被诸葛亮骂得很不堪,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三国演义》里“名场面”:诸葛亮骂死王朗四面相对之间胜负已绝。按照小说王朗骑马,诸葛亮坐车。用现代眼光,王朗是血压骤升导致心梗而亡。这个情节是在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导读】

说起三国,世人总是绕不开《三国演义》,只能说作为小说家的罗贯中老先生实在太成功了!作为历史小说且具有“重要教育和社会意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如果说到具体内容,哪些内容是“史实”、哪些内容又是“虚构”?就产生了无尽的话题。

我们不妨先从《三国演义》里诸多“名场面”的解读入手。

【正文】

《三国演义》里“名场面”:诸葛亮骂死王朗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1)

四面相对之间胜负已绝。按照小说王朗骑马,诸葛亮坐车。用现代眼光,王朗是血压骤升导致心梗而亡。

这个情节是在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诸葛亮出师北伐,连战连捷,夺取了陇右三郡、大败驸马夏侯楙。无奈之下,大将军曹真起兵拒蜀,76岁的王朗自荐为军师。未及交战,王朗自以为凭天命人事之说,可以劝退甚至劝降诸葛亮。于是,两人来到军阵前,四目相对、电光火石之间展开了精彩的“口舌战”。结果就是王朗被诸葛亮骂得很不堪,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之所以被奉为“名场面”,一个是历时短,三个回合以内就见了高低,这比一般时候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击杀对手还要高效率。二是用词文雅,两人没说一个脏字、更没有问候对方的父母乃至祖宗十八代,都是围绕正统与为臣之道展开的。经典啊!所以,作者还以“后人有诗”的形式给诸葛亮点了一个赞: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也许正因为太过高效率和遣词文雅,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不禁要问:这个可能吗?一个身居“副国级”高位的人没有几分钟就被人骂死了?有现实依据吗?是罗贯中想象力异常地丰富还是有现实的支撑?

二人交锋确有其事,只不过是书面上的。

蜀汉内乱,曹魏君臣趁机劝降诸葛亮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2)

安徽亳州曹丕塑像。他劝降的时间点,恰恰使诸葛亮感到格外的悲愤!这也许是他意料之外的。

其实,诸葛亮和王朗二人确实是有交锋,而且主要内容就是围绕正统和忠诚之道展开的,只不过形式是书面而不是口头,是隔空而不是面对面。这还要从蜀汉南部的叛乱说起。

在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于永安离世之后,蜀汉的南部发生了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昆明)大姓雍闿杀死太守正昂,向东吴称臣求援。同时,他又煽动南中孟获等部参与叛乱。于是,牂牁郡太守朱褒也参与了叛乱。越巂郡酋长高定响应,杀死郡中将领焦璜,自封为王,率军北上攻打新道县。蜀汉南部的多地叛乱,也成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司马懿策划“五路围攻”的灵感来源。

这些叛乱发生在刘备离世之时,当时蜀汉还在大丧期,而且东吴也深度参与其中。东吴交州太守、地方实力派士燮对雍闿的叛蜀附吴起了诱导的作用,因此功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南部的叛乱既是内政,也有“挟吴自重”的外部因素。对于主持蜀汉大政的诸葛亮来说,既要实现先主刘备离世后的平稳过渡,又要和东吴重新结盟,改善关系,因此,并没有马上出兵平叛。

而这一切都被曹魏君臣看在眼里,不过他们却有另外一番解读和行动。

看到蜀汉没有马上征讨,结合此前一年伐吴的惨败,同时刘禅年幼(16岁)、主少国疑,曹魏君臣认为此时的诸葛亮正处于焦头烂额而难有作为的境地。此时、此景不做点什么,似乎对不起老天爷。曹魏君臣更认为,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以把诸葛亮拉过来。此前几年,曹丞相不就以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来劝降吗?尽管诸葛亮没有投诚过来,可是也没明确拒绝呀。过去,“五斤鸡舌香”没起作用。现在,就要以更大的力度!于是,曹丕就令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守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分别给诸葛亮写信,表达招徕、劝其称臣之意。首先确实给足了诸葛亮的面子,朝中的重臣要员悉数发动起来了,这阵势是前所未有的。不过从什么角度下手确是一个问题。既然你诸葛亮明明是偏居一隅、以后汉的正统自诩,那就不妨陈说天命人事。对,就这个角度。

司空王朗身在“劝降党”之列。

凛然于心,诸葛亮著《正议》昭世人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3)

2014年发行的“诸葛亮”特种邮票。尽管以“出师未捷身先死”作为人生的收尾方式,但不能改变世人的敬仰!

诸葛亮看到这些劝降书之后是什么反应呢?用三个字可以概括:不搭理!

尽管劝降信由很多人分头写,但都围绕着“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这在诸葛亮看来简直胡闹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因此也懒得搭理。什么是天命?大汉正统才是天命!什么是人事?万众一心且抱必死之心才是人事!曹魏君臣的劝降信,其实就是拙劣的表演,不过仔细想想又确实很好笑,在蜀汉先主离世、内部生乱的关头劝降,这就是趁人之危。你曹魏就没有走背运的时候?强弱、大小、胜负等都是一时的状态,都可以转化和变异,一时得逞就妄言天命,这简直毫无敬畏。你曹魏君臣就忘了惨败之后的狼狈相?曹魏,好歹乱世中居于大者的一方政权,居然干起了这种事?哪还有什么令人称道和赞许之处呢?实在不值得动笔以驳斥!

尽管如此,却引发了诸葛亮的思考:所谓天明人事一说,仅仅自己这样看,恐怕还不够或者说远远不够。他要让蜀汉君臣、上上下下都坚定此一信念。于是, 诸葛亮挥笔写就了《前/后出师表》之外的另一个名篇:《正议》。

此文收录在陈寿收集整理的《诸葛亮集》中,全文如下:

昔在项羽 起不由德 虽处华夏 秉帝者之势 卒就汤镬 为后永戒。魏不审鉴 今次之矣;免身为幸 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 承伪指而进书 有若崇、竦称莽之功 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
昔世祖之创迹旧基 奋羸卒数千 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 不在众寡。及至孟德 以其谲胜之力 举数十万之师 救张郃于阳平 势穷虑悔 仅能自脱 辱其锋锐之众 遂丧汉中之地 深知神器不可妄获 旋还未至 感毒而死。子桓淫逸 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 奉进驩兜滔天之辞 欲以诬毁唐帝 讽解禹、稷 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

满腔悲愤之下,诸葛亮可能觉得一篇《正议》还不够。于是,又写了一篇《军诫》,全文如下:

“万人必死 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 制四方 定海内 况以数十万之众 据正道而临有罪 可得干拟者哉!

后人常把这两篇连在一起。以上两篇与其说是文告,倒不如说北伐曹魏的檄文。这分明就是《后出师表》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前奏!曹魏君臣劝降信的内容已经遗失,但诸葛亮的这两篇却得以传世。

行天命哪怕身先死,尽人事而鞠躬尽瘁。诸葛亮千古!《正议》千古!

感佩于内, 罗贯中单列章节示后人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4)

山西清徐的罗贯中广场塑像。虽然塑像斑驳,有很深岁月的痕迹。但一部《三国演义》,足以流芳百世!

回到历史现场。王朗当时有没有看到诸葛亮的《正议》和《军诫》呢?这已经不可考了。不过,有一点却是明确的,那就是王朗卒于公元228年。而这一年正值诸葛亮首次北伐。无论王朗有没有看到诸葛亮的文章其实都不重要了,诸葛亮举十几万大军大举北伐,就是对曹丕君臣最响亮的回答。也许,当诸葛亮看到那些劝降信的时候,对于如何答复?怎样回答?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坚定而明确的答案。

以“天命人事”为托辞劝降确有其事,诸葛亮严正回应确有其事,王朗恰好死于诸葛亮北伐之年,所以------?所以,王朗,就得委屈你了!好几个人写信劝降,可就你离世之日不早不晚,不找你还找谁呢?于是,“武乡侯骂死王朗”呈现于后人。

回过头来再看二人的“口舌战”,焦点还是在于“天命人事”。这里就涉及到了曹魏与蜀汉究竟谁为正统的问题。

三国,已去。但围绕着这个“谁为正统?”的问题,却一直存有争议。同时,透过这些争议,表达的诉求却大异其趣。习凿齿首次以蜀汉为正统、尊崇诸葛亮,开风气之先。这背后隐约以诸葛亮自况,并见桓温篡位之念有劝谏之意在其中。《资治通鉴》虽奉蜀汉为正统,但又以曹魏的纪年为准。这模糊不清的态度,正好与北宋帝室好《易》崇道教,而能臣志士推崇儒学的暧昧思想氛围暗含。朱熹倒是旗帜鲜明尊蜀汉为正统,但显而易见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直观体现。到了罗贯中这呢?

罗贯中生卒年份和一生行止,有多个版本,尚存争论。不过,他亲身经历过元末农民战争,最后还是达成共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从战斗到战役再到战争不同层次的军事斗争,他都能驾轻就熟,以致于有“全景军事文学”的评价。(陈辽,1983年)罗贯中非王侯非将相,自然没有被列传。关于他的记述少之又少,明朝王圻所著的《稗史汇编》称其:

有志图王者。

经过了前面上千年的持续争论,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与其再争论“谁是正统?”,倒不如明确“怎样才是正统?”显而易见,诸葛亮和王朗是两种不同观念的交锋,最后以王朗死于马下而告终。从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具有“很强的教育和社会意义”。回顾二人的说辞,王朗以“出师无名”引出话题,以“天命所系”颂扬曹魏,但最后还是落在了

“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的现实主义立场。而反观诸葛亮以“岂期出此鄙言!”打掉王朗的气焰,以桓、灵二帝汉统陵替到董卓为祸说了苍生涂炭的罪魁祸首。然后以”吾素知汝所行”揭了王朗的老底,最后的收尾方式堪称一绝:

“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然后,王朗就撞死于马下了。两个人都说了“天命人事”。诸葛亮究竟胜在哪里呢?那就是他把自己摆进去了!用今天的语言讲就是三点:

其一,所谓“天命”太抽象,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干出什么样的事。

其二,所谓“人事”很具体,就是你自己在哪一方?在做什么?

其三,所谓“天命人事”很实在,觉得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干就是了!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5)

这就是诸葛亮最后要表达的意思。只不过他是把性命交付其中。

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整部小说的感情基调和价值导向来理解。为什么以蜀汉为正统?一方面,刘备确实流着汉室的血脉。更重要的是刘备的亲仁和爱民。这一点贯穿人物的始终。这就有助于罗贯中先生的价值导向,与其说他“拥君”,倒不如说他“拥当拥之君”。这一点用《尚书-周书-泰誓》里的语言可以很好地注解:

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实在太多,而“诸葛亮骂死王朗”堪称其中的翘楚和奇葩。

最后,还是让我们铭记诸葛亮“骂辞”中的精髓:

如果自己站在了历史的正确一方,干就是了!而且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国诸葛亮阵前骂王朗:解读三国演义名场面(6)

诸葛亮对决王朗,也告诉我们:骂人,真的是个技术活!

参考的文献: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2.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版

3.陈寿著《三国志》.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