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德华二世年轻时:英国第一位嫁给真正平民的公主
英国爱德华二世年轻时:英国第一位嫁给真正平民的公主而亚瑟亲王也很争气,一直在军中效力,是英国驻地中海总司令,陆军元帅。亚瑟王子据说是维多利亚女王最喜欢的儿子。女王一生挚爱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和子女的关系比较淡,但是对于这个儿子,女王一直另眼相看。1886年3月17日,英国白金汉宫有一个小小的女婴出生,粉嫩的小脸,大大的眼睛,父母给她取名帕特丽夏。帕特丽夏的父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三子康诺特公爵亚瑟。母亲是普鲁士公主露易丝·玛格丽特。小小的帕特丽夏在家中排行第三,上面有一个姐姐玛格丽特,一个哥哥小阿瑟。
上一篇文章写了古斯塔夫六世的王储妃玛格丽特,(瑞典王储妃玛格丽特公主,她离开了,带走了斯德哥尔摩王宫的阳光)今天依言写她的妹妹帕特丽夏公主。
这位公主是英国王室第一位与真正意义上的平民通婚的公主。
在加拿大还有一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部队——帕特丽夏公主轻步兵团。
她一生洒脱聪慧,是难得的通透之人。名利富贵还是爱情荣耀,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11886年3月17日,英国白金汉宫有一个小小的女婴出生,粉嫩的小脸,大大的眼睛,父母给她取名帕特丽夏。
帕特丽夏的父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三子康诺特公爵亚瑟。母亲是普鲁士公主露易丝·玛格丽特。
小小的帕特丽夏在家中排行第三,上面有一个姐姐玛格丽特,一个哥哥小阿瑟。
亚瑟王子据说是维多利亚女王最喜欢的儿子。女王一生挚爱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和子女的关系比较淡,但是对于这个儿子,女王一直另眼相看。
而亚瑟亲王也很争气,一直在军中效力,是英国驻地中海总司令,陆军元帅。
后来他被任命为加拿大总督,在加拿大是说一不二的实权人物。
现在香港的干诺道和干西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亚瑟王子的妻子,路易斯·玛格丽特公主是普鲁士弗雷德里希·卡尔王子与安哈尔德·德绍的玛利亚·安娜公主的幼女。
她的曾祖父是德皇威廉三世,和威廉二世是第二代的堂兄妹。
帕特丽夏公主一家一开始住在萨里郡的巴格肖特公园别墅里,后来搬去了伦敦的克拉伦斯宫。
帕特丽夏从小就很漂亮,父亲得女王的喜欢,帕特丽夏自然也成为女王怀里的最爱。
在这样宽松自由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帕特丽夏,自信活泼又有点洒脱不羁。
她还超喜欢户外运动,高尔夫、滑雪、游泳、骑马玩的都很好,在讲究文雅淑女的王室里,她的活泼开朗成了耀眼的存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颠破不变的真理,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再克己的人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都会被天性中的性格影响,让人不自觉的随着心走。
2帕特丽夏和姐姐玛格丽特越长越美,是当时王室里出名的姐妹花,求亲的人自然有络绎不绝。
当时因为亚瑟王子的工作原因,他们一家经常出访。
1905年,亚瑟王子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出访葡萄牙。受到了当时葡萄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一家的人情招待。
皇太子路易斯·费利佩和王子曼努埃尔奉命接待两姐妹。姐妹两人样貌出众,举止优雅,出身大国,这些都深深的吸引了两位王子。
曼努埃尔
当时的费利佩很用心的追求了帕特丽夏,连葡萄牙民众都以为她会成为日后的王后,但是,没有。
更细节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可葡萄牙当时动荡的政局却被亚瑟王子看在了眼里。
1908年,卡洛斯一世和王储费利佩在街上行走时被人枪杀,先后去世。次子曼努埃尔即位。
两年后1910年,葡萄牙政变,曼努埃尔被赶下台,流亡海外。
就在帕特丽夏出访葡萄牙的同一年1905年,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来英国访问。
他此行的目的是为自己寻找一位王后。
当时爱德华七世设宴款待。
帕特丽夏和表妹尤金妮亚公主(母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小女儿比阿特丽斯公主)都出席了宴会。
尤金妮亚公主
有传言称,阿方索十分倾慕帕特丽夏,当时帕特丽夏不喜欢他没有同意。阿方索转而迎娶了尤金妮亚公主。
另一种说法是,阿方索一开始就喜欢的是尤金妮亚公主。
不管哪种说法,阿方索实非良配。
尤金妮亚公主将血友病遗传给了孩子,使得阿方索翻脸无情。
1905年这一年很热闹,亚瑟王子从葡萄牙归来后接着带两个女儿出访埃及,遇到了同在埃及访问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
一开始大家觉得帕特丽夏和古斯塔夫六世最为相配。等两姐妹偷偷与古斯塔夫见面后,古斯塔夫与玛格丽特一见钟情。
随即两人订婚结婚一气呵成,帕特丽夏高高兴兴的给姐姐去做伴娘了。
喜欢帕特丽夏的人很多,还有俄罗斯大公米哈伊尔(尼古拉二世的弟弟),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储阿道弗斯,但是都没成。
自己身边的姐妹都陆陆续续嫁了,她也不着急。她对于加入外国王室不感兴趣,自由轻松的生活才是她最喜欢的。
难得的是,亚瑟王子夫妇并不催促她。
想想现在的我们,一过25岁父母就开始着急,30岁没结婚父母就要愁白了头,那时的亚瑟王子夫妇还真的是很淡定。
催婚-逼婚仿佛是现在年轻人绕不过去的坎。
年轻的时候不想结婚,等到了适婚的年纪却没有合适的对象。去相亲十之八九会碰到奇葩对象,不去相亲自己又懒得接触外人。
仿佛是一个死循环,越想做什么就越做不成。
在这样一个略有不安的年纪里,烦躁、抑郁与不屑充斥着生活。唯有努力生活才能迎接未来,毕竟明天有更多的可能。
3帕特丽夏一点也不着急,1911年,她的父亲就任加拿大总督,亚瑟王子带着妻子和小女儿前往加拿大生活。
那是一片全新的世界。
本就喜欢户外运动的她在加拿大找到的新的环境,滑雪、绘画、打球每天都活力满满的出现。
她性格活泼,穿衣时尚前卫,立刻在加拿大兴起一股风潮,很快,她就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
一战爆发,她渐渐放下自己的小爱好,投入到慰问伤员和做慈善的工作中去。
为了激励战士,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安德鲁将军的兵团,并亲自设计了团徽和徽章。
这就是日后鼎鼎有名的帕特丽夏公主轻步兵团,而这支兵团也是大英帝国最后一支由私人组建的军队。
在一战中,这支部队奔赴法国,参与战斗,伤亡惨重。
加拿大民众为了表达对她的喜欢,发行了印有她头像的一元钞票。
当同龄的姐妹都已结婚生子甚至坐在一国后位上的时候,她更如欢快的小鸟一样,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
这样的生活谁能说不快乐呢?
上天很公平,当你有足够的耐心,当你足够的优秀,她就会眷顾你。
丘比特的箭很快就射中了她。
一个优秀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他叫亚历山大·拉姆齐。
亚历山大是亚瑟王子的副官,伯爵的三儿子。他不是长子,没法继承爵位,只能顶着一个名誉称号。
亚历山大个人能力很强,是那一辈中的翘楚,深得亚瑟王子的信任。
可喜欢是一回事,嫁女儿是另外一回事。
英国王室还没有公主下嫁平民的先例,而且下嫁之后要放弃头衔和尊荣,这对从小就养尊处优的公主来说并不容易。
帕特丽夏当然知道,她当然也不退缩。
她知道这件事不容易,一开始是偷偷的和亚历山大交往,后来纸包不住火了,就公开了。
没想到一公开就引起轩然大波。
可帕特丽夏很坚持,而当时的大环境也给她创造了条件。
一战结束,欧洲王室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公主下嫁平民就没有那么扎眼了。
亚瑟王子后来考虑这还可以拉近王室与平民的关系,巩固王室形象,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政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当你迎面而上走不通的时候,完全可以转个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身在局中,想跳出局势不可能的,因势利导,做出最有自己的决定才是智者。
41919年2月,32岁的帕特丽夏与亚历山大在西敏寺大教堂结婚。
寒冬之月,无数民众走上街头,祝福这对新人。
她的兵团从加拿大跋山涉水的赶来为她在婚礼上演奏乐曲。
欢呼的民众、列队的士兵、庞大的家族亲人挤满了整个街道,一战的阴霾在这一刻消融,新生的喜悦在这一刻流淌。
那一刻的帕特丽夏成就了英国最大的欢乐。
婚后的她,放弃了自己的头衔和殿下尊称,对外称帕特丽夏·拉姆齐夫人。
而帕特丽夏的丈夫也没有接受公爵的封号,而是留在军中。
他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军队的生涯,最后升至海军上将。
多年之后,一个有着钢蓝色眼睛的俊朗男子娶了王储,不得不放弃自己在海军的工作,并在自己妻子身后一站几十年,那就是现在的菲利普亲王。王的男人难做,菲利普亲王发声感谢抗疫人员,做王夫,他是认真的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身在其位必谋其政的道理。
菲利普亲王因为身份的原因再喜欢海军的工作也无法继续下去,而亚历山大因为毫无束缚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
其实值不值只有自己才知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啊。
没有了头衔和尊荣,可帕特丽夏还是王室的一份子,依然作为王室成员参与公务。
和家里人出席宴会、看赛马,孩子们则在一起玩耍。
而她和丈夫亚历山大一生相爱,从无绯闻。
1972年,亚历山大去世,1974年,在丈夫去世一年多以后,帕特丽夏也去世了,那一年她88岁。
5她的前半生是公主,金尊玉贵,有无限的尊荣。
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从无拘束。
本应嫁入一国王室为后的她,选择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从公主变成平民。
她选择的干脆利索,并真正活出了自我。
褪下华裳,轻裘缓带也能翩跹出美妙的舞姿;
抛去浮华,轻车简行也能寻到美味佳肴。
和她的姐妹相比,她失去了地位和荣耀,可却收获了自由与快乐。
多年之后,她的后辈中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公主,因为种种挫折,放弃了爱人,一生在思念和追悔中度过。《罗马假日》原型,玛格丽特公主的恣意与落寞,一生为爱求而不得
有人为了爱情,飞蛾扑火不顾一切却满身伤痛,至死方休;
有人为了地位,汲汲营营不择手段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些顶着无上荣耀的人,坐在高高的位置上,看着脚下的一切也会后背生凉心有倦意。
权利地位永远不能填满人心,唯有爱与自由才是人生活的最终目的。
什么时候我们都看透了,什么时候就有幸福。
这段路程不远,就在手边,放手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