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少年才俊李贺:唐朝34
历史上的少年才俊李贺:唐朝34不管是唐朝的大才子李贺,还是今天没有什么成就的普通人赵明,他们的死法如出一辙,这种死法的巨大吸引力,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扇让人倍感新奇的窗户,让我们在感叹生命无限神奇的同时,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愿望,引导着我们浮想联翩,引发了我们向传统文化的深层进一步思索和迈进的动力。几年后,我遇到他的妹妹,说起哥哥的死,她说时至今日,仍然懵懵懂懂,不相信哥哥无病无痛、毫无征兆、突然死亡的事实;她说,有一张他哥哥的照片,每当看到,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感,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了哥哥灵堂上的遗照。在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参考资料上,引导教学的指导思想,把李贺的这一死亡过程解读成了幻觉,是作者李商隐把自己的幻觉引入到了传记中,以此寄托作者自己的感情云云。我们不去管教学参考资料掩耳盗铃式的误读,还是把注意力放到这种匪夷所思的死法本身上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一位叫赵明的大学同学,有着高高瘦瘦的个子,清薄
从小时候接触唐诗教育开始,唐代诗人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唱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诗句,就已经刻入了我们的记忆,成为了被我们这一代人形容为"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的基础养料。但是,这一位仅仅活了二十七年、被后世冠之以"鬼才"、"诗鬼"、"鬼仙之词"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诗人,在今天引起我兴趣的,却不是他的传世作品,而是他奇特的死亡方式。
唐朝大文豪李商隐为李贺写了一篇文章——《李贺小传》,这篇文章被国家教委选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成为了千万莘莘学子的必读文本。其中,李商隐用大篇幅,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李贺的独特死亡方式,让读者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chua)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hui)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即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李贺将要死亡的时候,忽然,大白天看见来了一个身穿红衣服、骑着苍龙、手里拿着写着上古篆体字和石鼓文的木板,来到面前,声称奉天帝的命令前来征召长吉。李贺看不懂木板上面的文字,但是明白这是要他命的人,于是,唰的一下跪倒在地,连连叩头,说道:"母亲还在世,上了年纪,并且有病在身,我不愿意跟你们走!"身穿红衣服的使者笑着说:"天帝新修了一座白玉楼,现在征召你前去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一点也不苦。"长吉悲痛哭泣,旁边的人都看到了。哭着哭着,长吉就昏厥于地。在长吉常住的窗户上,有烟气升腾而起,还能听到行车与低微的音乐声传来。长吉的母亲急忙制止众人的哭泣,等了大约一顿饭的功夫,长吉就彻底走了。这个过程是长吉嫁到王家的姐姐亲口说的,长吉的姐姐不可能编造事实,这确实是她亲眼所看到的事实。
在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参考资料上,引导教学的指导思想,把李贺的这一死亡过程解读成了幻觉,是作者李商隐把自己的幻觉引入到了传记中,以此寄托作者自己的感情云云。
我们不去管教学参考资料掩耳盗铃式的误读,还是把注意力放到这种匪夷所思的死法本身上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一位叫赵明的大学同学,有着高高瘦瘦的个子,清薄的面容和文文静静的外貌,戴了一副近视眼镜,优裕的家教和良好的修养,让他的性格充满了亲和力;他的生活一直平平稳稳,毕业、分配工作、结婚生子,一路顺顺利利,没有任何波折;然而,在毕业第五年的某一天,性格突然变得急了起来,急切的向所有与他有关系的人一一见面,一见面就急切地说着关心对方的语言,而没有传达出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信息。被他当时刻意隐藏起来的真相,现在回忆起来,应该就是两个字——告别。在向所有人告别后的某一天,他坐在单位桑塔纳轿车的后座上,车一颠,头在后座的门框上轻轻磕了一下,头一歪,就走了,走的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却疑云重重余味无穷。
几年后,我遇到他的妹妹,说起哥哥的死,她说时至今日,仍然懵懵懂懂,不相信哥哥无病无痛、毫无征兆、突然死亡的事实;她说,有一张他哥哥的照片,每当看到,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感,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了哥哥灵堂上的遗照。
不管是唐朝的大才子李贺,还是今天没有什么成就的普通人赵明,他们的死法如出一辙,这种死法的巨大吸引力,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扇让人倍感新奇的窗户,让我们在感叹生命无限神奇的同时,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愿望,引导着我们浮想联翩,引发了我们向传统文化的深层进一步思索和迈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