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到了汉朝,武帝在后庭祈祷千秋之寿,令宫女要绳戏为乐,为避忌讳,将“千秋”二字倒转为“秋千”。唐宋时代,打秋千成为广大妇女所喜爱的游戏,据说目的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十分古老,最早叫千秋,是我国古代北方兄弟民族的一种游戏,到了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时,南传到中原。 到了唐代,一种名叫“大麦粥”的寒食十分风行。“饧大麦粥”,又叫“干粥”、“麦糕”,用大麦或粳稻米磨成浆,煮成粥状,然后把少量捣碎了的杏仁浆倒进去,使它成为类似豆腐状的东西,等冷凝后即可切成块状、片状,吃的时候再在上面浇上麦芽糖一类的糖稀(这种糖稀就叫“饧”)。 宋代,有钱人家在寒食这一天,用面粉和枣泥制成一种形似燕子的点心,名叫“枣锢飞燕”,并用柳枝串着插在门楣上,叫“之推燕”,借以表达自己的追思。现在寒食禁火的习俗虽已消失,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介之推,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1)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万物沉睡的严冬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

“清明”作为节日是与节气不同的,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有某种风俗习惯。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2)

禁火寒食

据说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

到了唐代,一种名叫“大麦粥”的寒食十分风行。“饧大麦粥”,又叫“干粥”、“麦糕”,用大麦或粳稻米磨成浆,煮成粥状,然后把少量捣碎了的杏仁浆倒进去,使它成为类似豆腐状的东西,等冷凝后即可切成块状、片状,吃的时候再在上面浇上麦芽糖一类的糖稀(这种糖稀就叫“饧”)。

宋代,有钱人家在寒食这一天,用面粉和枣泥制成一种形似燕子的点心,名叫“枣锢飞燕”,并用柳枝串着插在门楣上,叫“之推燕”,借以表达自己的追思。现在寒食禁火的习俗虽已消失,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介之推,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3)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十分古老,最早叫千秋,是我国古代北方兄弟民族的一种游戏,到了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时,南传到中原。

到了汉朝,武帝在后庭祈祷千秋之寿,令宫女要绳戏为乐,为避忌讳,将“千秋”二字倒转为“秋千”。唐宋时代,打秋千成为广大妇女所喜爱的游戏,据说目的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土民相与仿之。”可见当时荡秋千之盛况。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4)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由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这时的蹴鞠跟清明节还没有什么关系。到了汉代出现这方面的专著《蹴鞠经》。

隋、唐、宋时,已有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唐代蹴鞠非常盛行。如唐僖宗非常喜好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朕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石野猪讽喻道:“或遇尧舜禹汤作礼部侍郎,陛下不免且落第。”听到这话,僖宗仅以大笑了事。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5)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称探春、寻春;取义人人如花如草的青翠。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的时

间也不同,福建一带是二月二,陕西一带是三月三,北京、东北一带是五月五。

清明踏青活动历史久远。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踏青盛况说,清明时节,长安妇女郊野春游,遇名花便在草地上设下张张座位,并将红裙插挂在树枝上,作为举行野餐的帷慢。杜甫有诗说:“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宋代,踏青风俗更加流行,文学家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词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宋都汴京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盛况,被后人当作传世佳作。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引山东志书,说寿光县“寒食清明2日,禁火踏青,作戏场,或演梨园,或扮巫鼓,士女云集,闻喧于道。”解放后,踏青活动的规模更大,内容更加丰富。陈毅同志曾写过踏青诗篇《昆明游西山》:“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6)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7)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以后,便剪断牵绳,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正如古人吟咏风等诗句所说的: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 一行飞上碧云端。”

古代人在清明节的习俗,古代清明6种风俗(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