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突厥汗国的兴盛,麟剑人类源流史中亚北亚古代民族

突厥汗国的兴盛,麟剑人类源流史中亚北亚古代民族从五世纪后叶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车等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人数达30万余众。而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开始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参考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关于突厥族起源,有两则历史传说,这两则传说都与狼有关。一说,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草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

突厥汗国的兴盛,麟剑人类源流史中亚北亚古代民族(1)

突厥人与突厥汗国1

一、突厥人

突厥人(Turkic peoples),属于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类型,在中国历史指的是突厥部落,该部落有阿史那氏主导,曾建立过强大的突厥汗国。

(1)起源

关于突厥族起源,有两则历史传说,这两则传说都与狼有关。一说,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草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另一说,突厥原在匈奴之北,其部落首领有兄弟17人,其中一个叫伊质泥师都,为狼所生。泥师都娶二妻,一妻孕生了四个男孩。大儿子名纳都六, 后来被推为部落首领,定国号突厥。纳都六有10个妻子。纳都六死后,10位妻子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大树下,约定所有的孩子向树跳跃,谁跳跃得最高,谁为首领。纳都六小妻所生阿史那年幼敏捷,比所有的孩子跳跃得都高,遂被推为首领。这一说法,也说明突厥族为狼所传。

公元五世纪,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奴隶主锻铁,被称之为“锻奴”。

柔然多次被北魏太武帝领兵击败,尤其是在公元429年,很多敕勒高车等各部落纷纷脱离柔然统治,投向北魏一方,人数达30万余众。而随着柔然军事上的惨痛失利,其他尚未投靠北魏的草原部落都开始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参考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

从五世纪后叶起,柔然被奴役的部落不断进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为激烈。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2)壮大

公元546年(南北朝后期,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他们一方面与柔然断绝关系,另一方面,向西魏求婚。公元551年,西魏把长乐公主嫁给土门首领。

公元552年,土门发兵大败柔然。土门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突厥政权——突厥汗国。此后不久,土门弟点密,统领大军十万人,攻占了西域各地,自立为伊利可汗,建汗庭于鹰娑川(今新疆车县西北的小裕勒都斯河)。后又在今中亚楚河西岸设立夏都。在突厥西部形成一个半独立的势力。

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

东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

公元553年,土门死,土门弟木杆可汗即位。突厥灭柔然,东走契丹及奚,北并契骨,势力日渐强盛。突厥政权辖境辽阔,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汗庭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突厥汗国成立之后,把中亚草原、西域诸城郭国家、蒙古草原统一了起来,并创造了文字——突厥文——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强大的匈奴和柔然都没有自己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突厥语,这个突厥语系(也称阿尔泰语系)横贯整个亚洲,覆盖了从东北亚——蒙古大草原——中亚腹地——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这包括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和整个新疆地区。

公元562年(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 ,突厥人先与波斯萨珊王朝结盟,灭掉了突厥西部的劲敌哒王国并瓜分其地。但突厥人立即撕毁与波斯人的议约,占据了哒故地全部,与拜占庭帝国在西亚的边境直接建立了连接,控制了丝绸之路。他们将在与中原王朝作战时获得的丝绸等财物转手卖到西方市场,获利甚丰。但面对强大的波斯帝国,他们必需有新的盟友。公元568年,一个突厥使团来到君士坦丁堡,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结成同盟,于是爆发了双方联合进攻波斯的长达20年的战争。

突厥初起时,正逢内地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分裂和动乱时期。强盛而骄横的突厥人时时闯入内地劫掠财富人口。但当隋朝于公元581年建立后不久,突厥却因内讧而分裂为东西两部。这就使中原与突厥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改变。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

突厥统治者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乃领兵而退。

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风俗习惯,如制造高轮木车、东向拜日、崇拜萨满巫师等,对契丹、蒙古多有影响。突厥人的后裔汪古部在阴山以北游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国有战功,被蒙古人视为“安答(伙伴)”,与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关系。突厥汗国后分东、西突厥和后突厥,立国近200年(552年—745年)。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世绩、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

唐朝把东突厥降民安置在幽州至灵州一线,分突利可汗之地置顺、佑、化、长千州都督府,以突利为顺州都督统其部众;又分颉利可汗之地为6州,置定襄、云中二都督府,任命阿史那思摩为北开州都督,统辖颉利旧部,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

颉利可汗被俘后,突厥余部共推小可汗斛勃为主,打败薛延陀,在金山(阿尔泰山)之北建立牙帐,自称乙注车鼻可汗,收笼突厥散族,有兵3万人,势力复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派高侃率回纥、仆骨兵攻打车鼻可汗,突厥各部纷纷投降。唐朝在其地设置新黎等12州,分隶云中、定襄二都督府。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高侃率兵出击,突厥诸部不服车鼻可汗调遣,车鼻遁逃,在金山被唐军捉获,其部众被安置在郁督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抗爱山北),设置狼山都督府统辖。唐朝在此基础上设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统领各都督府,有效地管辖这一地区。

此后,中国史籍中的突厥事迹逐渐消失,而在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和后来的西方人的史籍中,一批批名为“突厥人”的民族却在中亚大地上纵横驰骋,给世界历史留下深远的影响,他们就是突厥语民族,是突厥化的中亚和西亚人。

(3)图腾习俗

突厥人曾以狼为图腾,崇拜太阳天地,崇信中亚的拜火教,后又信奉佛教。葬俗有坐葬和火葬;婚俗中尚存“收继婚”,外族嫁入者亦无例外。突厥汗国最高首领称“可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官爵依次分为二十八等。突厥的兵制与其游牧和射猎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军队大体可分三种,侍卫之士,控弦之士,拓揭;军事编制与部落组织相结合,其酋长与部民的从属关系及父子宗法关关使军队组织稳固,战斗力强。突厥早期刑法规定简单而严厉,说明当时已处于以男子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

(4)语言

突厥语族是由关系密切的诸语言组成的语族,属阿尔泰语系(另外还有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突厥诸语言的显着特点是结构一致,彼此相似,只有楚瓦什语和雅库特语有较大歧异。它们若与8世纪突厥语碑铭相比时,变化不大(这是相对于印欧诸语言的情况来说),那些碑铭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谷及苏联叶尼塞河附近发现的。根据历史地理原则,现代突厥诸语言可分类如下:

①东南语支(察合台语支或维吾尔语支),包括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裕固语(又称撒里维吾尔语)。

②西南语支(乌古斯语支或土克曼语支),包括土克曼语、加告兹语、阿塞拜疆语以及伊朗境内与阿塞拜疆语相近的诸语言。

③西北语支(克普恰克语支),包括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卡拉卡尔帕克语、诺盖语、库梅克语、巴什基尔语、鞑靼语、卡拉伊姆语、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

④东北语支(阿尔泰语支),包括图瓦语、哈卡斯语、阿尔泰语(卫拉特语)。

⑤哈拉伊语,与其它突厥语歧异很大,通行于伊朗。

⑥雅库特语,有时也被划入东北语支。

⑦楚瓦什语,因与其它突厥语差别极大(有许多古老特征),有时被看作阿尔泰诸语言的一个独立语群。

(5)文化

伊斯兰教在突厥语民族中的传播,象其它宗教例如摩尼教传播的情况一样,不单对他们的信仰,也对其一般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前所述,伊斯兰教徒都要直接学习阿拉伯文圣典,随着伊斯兰教信仰的盛行,阿拉伯文字和语言也在教徒中得到迅速的传播。从而在阅读圣典以外的用同样语言写的书籍并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也为用突厥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著作开辟了道路。著名的《福乐智慧》(Qudatγu Bilig)的发现就是这个势头的开端,为当地突厥文学兴盛揭开了序幕。此书为巴拉萨衮人尤素甫Yusuf于1069年在喀什噶尔写成,是献给哈拉布格拉汗的。依现存维也纳写本,全书由73章组成,用当时该地流行的突厥语韵文以阿拉伯字母写成。尚有用回鹘字母书写的抄本。这是为不懂阿拉伯字母的人专用回鹘字母抄写的。著者说此书主要是为王者写的,但也适用于民众。著者又说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写成的这等著作很多,但用突厥语写成的这是第一次,突厥语民族对此书能用突厥语写成,会感到惊叹。在当时当地伊斯兰教徒间所谓书籍,一般只知为波斯语、阿拉伯语的,看到有用阿拉怕文字拼写自己语言的大部头著作当然要感到惊异和得意了。应当承认,在当地突厥族的文化发达上,信奉伊斯兰教当起了很大作用。

在这突厥族伊斯兰教徒文运进步的开始阶段,尚有与《福乐智慧》几乎同时编写的用阿拉伯语解释的《突厥语大词典》,但文化一般水平的提高不是很容易的,突厥文学引人注目的发展尚有待三百年以后。两河地方由于突厥语民族的侵占同化,粟特人遭到毁灭的命运。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