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坦白说,合肥并不是一个多么引人注目的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不用看合肥怎么说,让我们看向1200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联合佛山市委宣传部组建调研组,连发的三问:从今年10月起,为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调研组深入走访合肥等10个在高质量发展领域各维度走在全国前列的样本城市,为佛山探寻新路径,并希冀从佛山出发,为广东全省探索有益经验。为什么首先对标的城市是合肥?一起来看:

2015年,《决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深度分析了合肥与长三角的差距在哪里。

彼时,合肥刚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人们却普遍不看好合肥。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合肥交通运输能力差,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企业能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

“合肥跟长三角的差距很大,融入长三角后,很多生产要素可能外流,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一位域外经济学家如是说道。

时间流转,不知不觉,即将迎来2020年。近5年的时间过去,合肥发展的怎么样?是否成功融入长三角,承担起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作用?

不用看合肥怎么说,让我们看向1200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联合佛山市委宣传部组建调研组,连发的三问:

  • 过去以传统制造、专业镇经济、中小企业集群“关键三招”为发展动能的佛山制造,美的库卡基地里呈现的场景是“一枝独秀”还是“百花齐放”?
  • 是凭借旧套路惯性前进,还是增添了新动能?
  • 对标合肥智能制造样本,佛山制造如何找到自己的“新三招”?

从今年10月起,为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调研组深入走访合肥等10个在高质量发展领域各维度走在全国前列的样本城市,为佛山探寻新路径,并希冀从佛山出发,为广东全省探索有益经验。

为什么首先对标的城市是合肥?一起来看: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

“平平无奇”的合肥

坦白说,合肥并不是一个多么引人注目的城市。

长三角诸多城市中,有“开阔雅致”的上海,有“六朝古都”的南京,还有“院士之乡”的宁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是传诵古今。

合肥,夹杂在这些城市中,仿佛人群中面目模糊,眉眼极淡,淡到似乎拿个橡皮擦都能把脸部轮廓给擦掉的路人甲。

诚然,从一系列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合肥好像乏善可陈。

别的不说,我们先来看最能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政府财政收入。

财力,是一个城市真金白银的硬实力,城市财力的多寡,能直接决定这个城市在城市建设、民生支出、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投入能力,也就是“钱袋子”。

财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城市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表为“2018年中国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以中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各城市财政局或政务网的数据做来源,我们一同来看看,合肥在其中占据第几位(本榜单取样暂不含港澳台地区)。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2)

论财力,合肥在前50强中排名第22位,正处于中间位置。单拎长三角的城市出来看,似乎也在中游徘徊。

即便再拿出高校数量、工业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水平等众多指标做比较,合肥在中部六省会中也基本都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那我们不禁要问,“平平无奇”的合肥为何能被珠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佛山对标,还成为继京沪之后最吸引外国人的城市?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3)

十年内赶超8城的大“黑马”

深扒一下就会发现,合肥实在是中国城市界的一匹“黑马”,有着不凡的经历。

单看近几年的数据很难看出端倪,我们不妨把时间拉长。

很多安庆人都不服气,认为安徽的省会应在安庆才对。诚然,从康熙年间江南省彻底一分为二,到抗战前,安徽省会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安庆,之后因为战乱,才把省会暂时放到合肥。

1949年合肥刚解放时,这个小县城一样的城市简直是太落后:

只有两条街道、不足5万人口,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甚至不如省内的芜湖、蚌埠、安庆等;

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仅有3家小酒厂、1个铁器社、1座小发电厂等20余家小作坊,工业总产值不足747万元;

交通也很差,有次省委书记去北京开会,因机场跑道太简陋,雨天无法让飞机滑行,只能被迫改乘火车从蚌埠中转,再到北京;

卫生机构只有县医院1所,床位12张,房屋13间,工作人员12名,其中医生2名。

接下来的几年,安徽省会是否要设于合肥,一直有争议,其他城市都觉得自己比县城合肥要强,对省会的位置跃跃欲试。直到1958年,毛主席在给安徽省委的信中写到“合肥不错,为皖之中”,这才结束了安徽的省会之争。

成为省会的合肥,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看看别人家的省会,旁边的南京、杭州就不用说了,合肥无法望其项背;西边的武汉,近代重要的工业重镇,1949初人口就已近120万;就连相对落后的南昌,1949年时人口数量也达到了26万。

可以说,当时的合肥,经济发展水平,别说长三角,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也是绝对垫底。

1970年,出于战备考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到了合肥,虽然那时穷得叮当响,但合肥仍然腾出最好的校舍来接纳安置,此后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也随之而来,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轰动,但已在无形中为这座城市的崛起埋下了一粒种子。

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定位,对于底子不强,资源不多的合肥来说,只得默默利用手头的高校培养着人才,走科教路线,进行着看似无用的基础科学研究。

直到21世纪猝不及防地来了,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每个行业都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搅得天翻地覆,一些技术催生出的产业甚至能对国家抢占国际性的战略制高点发挥重大作用,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4)

直到这时,多年的积累开始发力,单分子化学、铁基超导、纳米材料、量子信息……在顶级科学期刊上看到合肥高校的成果,慢慢成了家常便饭。

合肥惊奇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握住的这张科研牌,竟然是一把“利器”!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教优势,合肥涌现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太阳能光伏等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产业。

除此之外,合肥还有一系列国家重点科学实验室,也为未来新一波产业革命积蓄着能量。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5)

可不要小瞧这些实验室和装置,它们对高端人才有相当大吸引力。从2009年开始,王俊峰等8位哈佛大学博士后相继归国,扎根合肥。这八位哈佛博士,没有一位生于安徽或长于安徽,他们能最终来到合肥,除了科研环境,看中的还有科学岛上的这些大科学装置。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6)

归国八博士

最近几年,来自合肥科研的爆炸性新闻也不少,比如“墨子号”、光量子计算机等,但最厉害的还是它成为了全国三个重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另两个是北京和上海。

为什么不是高校众多的西安、南京、武汉,不是财大气粗的广州、深圳,甚至不是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成都、哈尔滨?为什么偏偏是合肥?

还是因为合肥的基础型科研实力强,而其他城市更偏重于实用型科研。

当然,大批科研成果能最终落地形成产业,更得益于合肥工业的崛起。

之前合肥因为“一流的科研,二流的工业”吃过不少亏,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第一台VCD等创新产品,但由于工业跟不上,无法落地生产,只能看着这些新技术跑到广东、江苏等地形成巨大产业,留下自己的一声声叹息。

从2005年起,合肥开始实施“工业立市”,确立了以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获得了提升,给原本没什么工业基础的合肥积攒了更多家底。

依靠“创新驱动”和“工业立市”,合肥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黄金增长期,成为一匹不断逆袭的“黑马”,开始迎头超越多个省会。

从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合肥是中国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先后超越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8省会。2017年合肥GDP总量超越了老牌省会济南,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注:此排名不含各直辖市和港澳台),成为中国城市格局的最大“搅局者”。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7)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8)

改革开放以来,从小渔村变成一线城市的深圳被我们广为传颂,而靠科技和工业以小县城身份崛起的合肥,同样是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9)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两份大礼让合肥加速融入长三角

一个城市真正的崛起,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固然不可或缺,但单打独斗肯定成不了大气候,能融入整个区域格局中,与周围邻居产生深度竞合,进而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才是“王道”!

按理说,合肥虽处于内陆,但区位优势也很明显,本可以承东启西——向东可融入中国最强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向西可进入武汉、长沙、南昌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然而,这两处都很难融入进去,尤其是东边的江浙沪,合肥虽有意向东对接地缘相邻的长三角,但总是“规划不少、成效不大”。

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与强者共舞,必须让自己也成为强者。当时合肥与经济强势的上海、南京、杭州在整体经济实力上落差太大,很难进行深入合作。

基于此,很长时间内,合肥就在“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中“东张西望”,有人甚至曾将合肥看作是经济强势的武汉与南京之间的“经济塌陷区”。

好在厚积薄发的“后起之秀”合肥,在近几年慢慢向强者转变,虽然在高手如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依然不算特别亮眼,却明显有了更多筹码与东西两端开展合作。

就在此时,国家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也给合肥送来了两份大礼!

一是2016年5月新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

与之前相比,这次的规划并没有太大不同,上海还是中心,南京、苏锡常与杭州、宁波还是两翼,齐头并进,共同形成一个雁形队列,只不过,这一次多了一双翅膀——安徽。其中,合肥还与南京、杭州等量齐观,一起被定位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这意味着,合肥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上的定位大幅度提升。

对于江浙沪,尤其是上海而言,北边已经有了苏州、无锡、南通等实施“北移”,南边有杭州、宁波等与上海展开全面对接,可实行“南下”,而如果要沿着长江进一步“西进”,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合肥是一个不错的支撑点,一个理想对接地。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0)

国家给合肥的第二份大礼是高铁,这也是时代给予各个城市的红利。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争夺客流、物流与资金流,高铁是所有这些“流”的重要基础设施。没有便利的交通,再强大的城市也伸展不开,只能是地图上的一个黑点,并不能拉成线,铺成面。

合肥东部的“包邮区”江浙沪的交通便利程度自不必多言,西边的武汉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靠着密集编织的铁路网向四面八方伸展而去,而北部的郑州,南部的长沙、南昌等早在绿皮火车时代就已经算得上交通便利,同时它们也是重要的交通节点。

只有合肥,在“四纵四横”时代只接入了沪汉蓉一个干线通道。

但到了“八纵八横”时代,以合肥为中心突然冒出一个华丽丽的“米字型”规划——除了沪汉蓉,合肥还接入了京深高铁、合福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未来凭借这个“米字型”规划,从合肥可1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

由此,合肥成为交通上的新贵族,更方便地楔入长三角城市群。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1)

合肥能堪大任吗?

2019年的下半年即将走完,我们不妨在这个节点回顾一番在上半年城市发展的竞赛中,合肥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

●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3752.2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全省,这是一个“含金量”较高的速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蓬勃发展,增加值增长20%,成为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

●新签约重点项目504个,总投资超过2400亿元,实现了近100%的增长;

●财政收入858亿元,排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

●时间再往前推十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2009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8年的1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8位上升到14位;地方财政收入也前进了4位,列第十。

然而,抬起头来,放眼长三角,合肥的经济体量和同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南京、杭州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上半年南京市生产总值6742.59亿元,杭州市6949亿元。合肥还不到南京、杭州的六成!

合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工业方面仍然存在大而不强、三产薄弱、软实力不强等发展短板。

对标宁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合肥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南京、杭州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十多年来,合肥工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具有先发优势,基础雄厚,新兴产业实力强劲。”市经信局经济运行处负责人张传超说。

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差距:去年南京软件及信息产业产值近5000亿元,杭州的阿里巴巴年收入超过了3700亿元,反观合肥,还没有1家营收超千亿元的企业、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而2019年中国独角兽报告显示,在全国161家独角兽企业中,长三角5个城市拥有57家,杭州有16家,而合肥仅仅1家。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2)

除了工业以外,产业、交通、人口、功能、开放……数据之间的距离,正是合肥巨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如果合肥在此后发展中只是按照传统发展模式追赶,那永远都会差人一步,极有可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被冷落,同样,在中部地区也会被区域龙头武汉、长沙等处处压制,从而被边缘化。

合肥要怎么做?它还能逆袭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合肥现在的逆袭靠的是“创新”这把利器,未来,关键还在创新。

就合肥而言,国家战略叠加,创新红利、政策红利、人口红利不断释放,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的区域竞合给合肥带来了增强发展动能、扩大城市影响的难得机遇。

手握优势,对标先进,合肥该如何做?

立足自身优势,紧扣高质量、坚定抓落实无疑是精准求实之路。

扬长补短闯新路,下好创新“先手棋”。

巩固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胆布局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集中资源向创新集聚、向产业发力,将合肥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创新,是合肥最大的优势,我们需要在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和体制机制等多个维度上同其他城市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打好基础,布局未来,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核心支撑。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3)

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对周边地域的影响力。

加速建设商合杭、合安高铁,形成“时钟型”高铁网络;启动新桥机场二期建设,打造长三角副中心航空基地;与南京港、芜湖港等水运联航,建设江淮航运中心……

“交通条件改善后,要积极吸收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开放型经济做大做强,才能实现赶超崛起。”一位研究合肥区域经济多年的统计专家表示。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4)

跨越赶超要跑出“加速度”,比拼的是“持久力”,关键要素就是营商环境。

今年4月,合肥市出台《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实施方案》,对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提升,彰显着合肥改革开放、跨越赶超的坚定决心——今年,企业开办时间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面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年底前将简易注销登记时间压缩一半;压缩纳税时间,减少纳税次数,90%涉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5)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看清成绩,增强底气信心;对照差距,化压力为动力。

合肥,值得期待!

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平平无奇的合肥(1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