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道德经全集(南怀瑾大师解读道德经39章)
南怀瑾说道德经全集(南怀瑾大师解读道德经39章)且古之帝王不愿意当帝王的案例,不知道那本文献有这样的记载,除了所谓的禅让,但若按照春秋时期的晋国(三家分晋后,晋国国书转到魏国继续记载)的这是南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为了解释通“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给帝王披上那么多的民主、诚恳、不贪功,只揽过的外衣。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其致之”引出的是下一段“谓天毋已清将恐裂……”的结果,“致”是强调要戒之,要注意的事项,即告诉侯王: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得一固然能天清地宁,但是若是一直这样天清地宁,天地将不会长久,因为反者道之动,它必须有晴有阴,有白昼有夜晚,周而复始,有去有回,这才叫“道”,怎么可能只“清”而“不清”呢?“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自谓孤、寡、不谷”,这句话严格地讲,“不谷”更难听,意思是没有吃饭的资格,对自己薄到这种地步。外国人常说,中国的古代帝王很专制。我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上古时候的帝王,不专制,真民主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南师讲解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须达到了这个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两面的解说,只要念过就懂了。
“其致之”引出的是下一段“谓天毋已清将恐裂……”的结果,“致”是强调要戒之,要注意的事项,即告诉侯王: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得一固然能天清地宁,但是若是一直这样天清地宁,天地将不会长久,因为反者道之动,它必须有晴有阴,有白昼有夜晚,周而复始,有去有回,这才叫“道”,怎么可能只“清”而“不清”呢?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自谓孤、寡、不谷”,这句话严格地讲,“不谷”更难听,意思是没有吃饭的资格,对自己薄到这种地步。外国人常说,中国的古代帝王很专制。我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上古时候的帝王,不专制,真民主;西方的文化是假民主,真专制。
你只看中国古代老祖宗记载下来的事项就会发现,一个当领袖的人多么可怜,又最诚恳。帝王的话中有“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说,有好处是你们大家努力来的,有错误的话,是我当领导人的罪过。中国古代当领导人的非常痛苦,所以,尧舜时代,个个不肯出来当皇帝,谁愿意挑这个重担呢!何况又是一个痛苦的担子。
这是南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为了解释通“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给帝王披上那么多的民主、诚恳、不贪功,只揽过的外衣。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且古之帝王不愿意当帝王的案例,不知道那本文献有这样的记载,除了所谓的禅让,但若按照春秋时期的晋国(三家分晋后,晋国国书转到魏国继续记载)的
所记,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无一不是权诈,过程与结局在此不便于打出来,你大约能够想象得出来,古代的部落首领跟部落联盟首领之间的争斗,其手段极其后果。
“故致数舆无舆”,“舆”为古代的车子,或车子上有座位的轿子,就是轿车。以现在生活来解释,一个人拥有的太多了,等于没有,因为要出门时,虽有好几个司机,李司机认为是江司机载你,江司机又认为王司机载你,结果,几个司机都溜掉了。老板要出门,司机一个都不在。
南师大概是想说“少则得,多则惑”,然而在此处讲这个道理,似乎意义不大。而且他专挑微乎其微的个案来解释“数舆无舆”,这个不符合逻辑,哪怕世界上有十分之一这样的案例,老子也不会不顾及这样的人之常情。
事实上,一个主人几个司机的可能性极小,而几个司机都以为有人开车,于是先后跑光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数舆无舆”的道理扩大来看,就像好多人生了一大堆儿子,最后到自己又老又病的时候,儿子都不在旁边,所以说,数子就是无子。
同样的,你们看到从前老一辈的人,讨了好几个太太,临终住到医院,几个太太都不在身边,任何一个太太都认为反正另外的太太会管,认为丈夫爱的是别一个太太,自己不必去管。
结果一个都不去,他最后临死时,身边一个太太也没有。这就是“数舆无舆”、“数妻无妻”的道理。
这样的例子不能说没有,但绝不是普遍现象,哪怕有一半这样的儿子,有一半这样的老婆,也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何况,用“数子就是无子,数妻就是无妻”来注解“数舆无舆”,一点道理也没有。
老子讲“数舆无舆”,用意还是“一”字上,是说将车子分解开来,有轮、辐、盖、轸、轭、轂、轊等构件,但所有的单独构件,都不是一辆完整的车子,也即都不是“一”。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玉石大家都抢着买,那能做什么用呢?既不能拿来盖房子,也不能修桥补路。好的石头雕刻起来,极为可爱,虽然可爱,又高贵又值钱,却是废物一个,没有任何用处。人生不要把自己变成废物,还是恢复原始的本来才是真实。这些是讲道之用。
真没看懂,南师是要贬斥“如玉”,赞美石头呢?还是相反?
还是那句话:老子在讲“一”,“一”就是不分别,不辞让,老子讲的是“不予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即以道观之,没有什么“玉”与“石”之分,总起来看,都是石头。这里面不存在废物不废物之分,“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万物各有其用,哪里有废物呢?
所以:这一章的大意是说:天得到“一”,故而清明;地得到“一”,故而安宁;神得到“一”,故而灵验,川谷得到“一”,故而充盈;侯王得到“一”,故而贞正。
但须知:天有阴晴,若不停地清明下去,恐将崩裂;地有刚柔,若不停地宁静下去,恐将震溃;神有作息兴废,若不停息地运作下去,恐将失灵;谷有盈缩虚实,若不停息地充盈下去,恐将淤平;侯王当屈己以下人,若不停地求贵,恐将失位。
因此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侯王以“孤”、“寡”、“不毂”贱称,这不是以贱为本吗?所以将车子拆了,等于无车之用。
故不欲如玉为贵,也不欲如石为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