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238天)
运城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238天)在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门口,挂有一张特殊的地图——东开张村乡村导游图,我们的水系调研走过了这么多的村庄,这在其它村子可是绝无仅有的。余艳平介绍说,这其实也是东开张村的旅游规划图。据余艳平讲,2009年时,他们村的棉花种植面积最多曾达到2万多亩,当时光在陕西的大荔县就承包了17000多亩地。2012年惠畅棉花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主要开展老粗布的设计研发,后又变更为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生产研发以各种棉被褥、手工土布等为主的100多种产品,每年产值达2000万元左右。2021年,惠畅土布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惠畅老粗布是东开张村的国家级非遗品牌,惠畅老粗布的创始人——东开张村书记、村主任余艳平,更是我们慕名已久的传奇女性,她是东开张村有史以来的首任女书记,从1989年至今,担任东开张村的支部书记已有30余年。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大门口,“国家级非遗”几个大字分外醒目。提起当初
这里有悠悠古盐道,曾承载着河东大盐出西王一路往陕西的行程;这里有涑水河从村中穿行而过,曾浇灌出沿岸丰沃的田野;这里是革命老区,嘉康杰曾在这里点燃过最早的红色星火;这里是抗日烈士胡永福的家乡,有他率领“条山抗日游击队”英勇抗日的热血故事……
——尽管是有备而来,我们还是被东开张村如此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深深触动了。
东开张村是开张镇政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交通便利。村子历史悠久,据说形成于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开张”之名,本是谐音“开仗”。相传此处很早以前是古战场,秦汉时期,汉将曹参与魏将孙邀在此大战,战场在附近一山沟地带,取村名时,沟东取名东开仗村,沟西取名西开仗村,后逐渐演化为“开张”。村中姓氏主要以温、余、曹、徐、韩、胡姓等为主。
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的水系调研将目光再次聚焦东开张村。
著名的惠畅老粗布是东开张村的国家级非遗品牌,惠畅老粗布的创始人——东开张村书记、村主任余艳平,更是我们慕名已久的传奇女性,她是东开张村有史以来的首任女书记,从1989年至今,担任东开张村的支部书记已有30余年。
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大门口,“国家级非遗”几个大字分外醒目。提起当初创立惠畅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初衷,余艳平说,这和东开张村的棉花种植有很大关系。
东开张村共2900多口人,7800亩耕地,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棉花曾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为了利用好棉花资源,对棉花进行深加工,再加上她本人对老粗布也有感情,2005年组织成立了惠畅纺织品有限公司,公司以生产粗布床单、被罩、衣服等为主。
据余艳平讲,2009年时,他们村的棉花种植面积最多曾达到2万多亩,当时光在陕西的大荔县就承包了17000多亩地。2012年惠畅棉花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主要开展老粗布的设计研发,后又变更为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生产研发以各种棉被褥、手工土布等为主的100多种产品,每年产值达2000万元左右。2021年,惠畅土布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门口,挂有一张特殊的地图——东开张村乡村导游图,我们的水系调研走过了这么多的村庄,这在其它村子可是绝无仅有的。余艳平介绍说,这其实也是东开张村的旅游规划图。
在东开张村的游客中心,从村老年协会秘书长温煊广、副书记温巧梅和几位村民代表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关于一道路、一条河、一个点、一座碑的故事……
东开张村村北有条古盐道,也被村民叫做盐车(cha)路 不知起于何年,只知是过去从运城盐池运盐到陕西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通往大西北的官道。当年这条古盐道兴盛之时,东开张村便成了盐商们的歇脚点,骡马店、茶坊等随即而生。按照村民们的说法,东开张村自古经济就比较繁荣,与这条古盐道不无关系。
涑水河出临猗入永济开张镇,经城子埒(lei)、普乐头村后从东开张村中穿行而过,历史上曾有过7次改道,在村域内约有3000米流程。东张村村民世代依河而居,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曾经的涑水河水流清澈,鱼翔浅底,不但可用河水浇灌田地,村民们还经常在河里捞鱼,村中吃水井也多在河岸。水势大时,还可用小船运粮,因此又被称为运粮河。村民每日田间劳作归来,坐在涑水河边洗涮休憩——彼时的涑水河,是东开张村民的幸福河。
东开张村和周围几个村,都是革命老区,但最令东开张村人骄傲和自豪的是,东开张村不仅是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还是我党在永济最早的秘密联络点。1927年,河东党组织负责人嘉康杰在开张一带发展组织、开辟工作时,东开张村的胡传京家就是秘密联络点。正是在这个秘密联络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下,1928年在西开张村建立了永济市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虞临永支部,1932年,在普乐头村建立了我党位于汾南的第一个重要联络站——陈家秘密联络站。而且在嘉康杰和胡传京等人的影响下,东开张村的一些年轻人纷纷投身到了革命队伍中,抗日烈士胡永福便是其中一位。
东开张村东北,矗立着抗日英雄胡永福烈士纪念碑。碑载有烈士的英勇事迹:胡永福人称“双枪胡麻子”,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1936年入党,曾担任嘉康杰的警卫员,跟随嘉康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1939年成立了“抗日除汉奸游击队”,率领一帮热血男儿打鬼子除汉奸威名远扬,百姓称颂,1942年,与游击队一行7人被汉奸杀害牺牲。
座谈会后,一行人在余艳平的带领下,按照导游图一路而来,开始了我们的东开张乡村之旅。
在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我们观摩织布、体验纺线、参观丰富多样的产品,深刻感受老粗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余艳平给我们介绍说,2016年,村里投资1000余万元,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对惠畅老粗布园区进行了提升改造,以“惠畅手工老粗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产业,打造了惠畅土布文化旅游产业园,积极探索“非遗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目前,已逐步形成集观光、体验、休闲、研学、美食、游乐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达到12万人。
沿着涑水河一路向村北而行,这是我们调研进入永济后与涑水河第一次如此“零距离”接触。但见杨柳拂堤、水流潺潺、风景如画,两岸街道整齐、房舍井然。
余艳平说,自己对涑水河感情很深,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经常拿两个桶在河里捞了鱼到永济城里去卖补贴家用。后来涑水河逐渐断流,再到87年以后,由于上游造纸厂污水排入,河水污染严重,臭水常流不止,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不但浇地庄稼不长,而且沿河的吃水井水质也出现问题。大概有十几年左右,东开张村里的年轻人参军体检过不去,结了婚的小两口怀不上孩子,还有很多村民的关节也出问题。直到九五年以后造纸厂关停后,情况才逐渐好转,这几年的水质明显比以前要好许多了。
据介绍,水利部门在2016年—2017年曾对涑水河进行过整修,使涑水河面貌发生了改变。2020年,村里投资200多万元,对村域内的涑水河段进行了改造,在河两岸植树、加护栏,将其打造成了一条景观河,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这般模样。余艳平说村里下一步计划再投资100万元把涑水河护栏向前再延伸200多米。
她说,自古以来涑水河就是村里的排水所在,没有涑水河就没有排水的地方,去年下大雨的时候就是用水泵把水抽到涑水河,才保障了村子的安全。
与我们同行的阮瑞明告诉我们,目前开张镇正在建地下管网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东开张村将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直排涑水河,污水将进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河上有座青石桥,余艳平说这就是导游图上的太后桥。据《蒲州府志》记载,这座石桥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全长10.7米,宽4米,桥面由石条铺砌,石条间用铁锭紧铆,桥上有玉石栏杆,并砌有龙头。原桥上有三通石碑,已不知遗失在何年月。之所以叫“太后桥”,传说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去西安,途径东开张村时,正值暴雨过后,村北的盐车路被淹,需从涑水河上绕道村中,便连夜修成了这座三口桥洞的石桥。如今的石桥虽然几经复修,仍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格。
石桥对面的街口,有两根造型独特的石柱,见我们诧异,余艳平说,这是村里的跃进门,是1958年大跃进时候建的,高10米,原来有8根柱子,两边各有4个,中间有用木料搭建成的阁楼,最上面用钢筋做的造型,写有:东风永远压倒西风。现在只剩这两根柱子了,时间久了已成为东开张村的地标性建筑。
余艳平说,跃进门这条街是原来的主街道,老供销社、银行都在这,还有祠堂、龙王庙、九郎庙、药王庙等,是一条历史街道。
龙王庙遗址就在下个街口,原占地二百余亩,建筑规模宏大,里面有龙王殿、舞台等建筑,在涑水河旁建龙王庙,一为镇压涑水泛滥,另为村民祈雨保丰收。据村中老人回忆,庙内殿内原有壁画,相传是绘制永乐宫壁画的画师所绘,十分恢弘大气,可惜今已无任何遗存。
在东开张村这片红色土地上,可以说每一处都隐藏着红色的故事,就连庙宇里也曾点燃过革命之光。这座龙王庙,不仅嘉康杰当年曾多次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而且1946年左右,是党的地下工作者秘密开展工作的地方,庙里的一盏油灯下,曾有村里年轻人举起拳头宣誓入党。村里还有座娘娘庙,是1937年—1938年间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中共虞临党支部最重要的两个领导人——地下党负责人李荣、张子英在东开张秘密开展工作的地方,今天的惠畅公司所在地就是当年的娘娘庙。
龙王庙处有口井,深两丈多,一眼看不到底。余艳平说,东开张村的水质分两种,浅表层是咸水,深层为饮用的甜水。东开张村属于井黄两灌区,除了村南还有七八百亩没有渠外,村北引黄灌溉基本覆盖。以前灌溉依靠涑水河,涑水河被污染后,村里才开始在村中间打深井,现在全村共有17眼深井,9眼浅井,村北村南井深差距较大,村北深井200多米,村南浅井五六十米深到七八十米,饮用水从2018年开始用风柏峪供水。
再往北,便是胡永福烈士纪念碑了。纪念碑前,一行人瞻仰、怀思,俱怀敬仰之心,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在东开张村的旅游规划里,这儿属于红色旅游区,村里计划投资300万元,在纪念碑旁边建一座红色纪念馆,目前正在修建公厕。余艳平说,东开张村有着很深的红色基因和基础,村里现有83名党员,10个党小组。正是这种红色基因,鼓舞着党员干部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接续奋斗、担当作为。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红色旅游,深刻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
余艳平指着北边一条普通的路,说那就是古盐道。我们与古盐道的遇见这样的猝不及防,昔日官道上的车水马龙早已湮没于岁月深处,丝毫不见旧时痕迹。经过不断拓宽与整修,古盐道如今已成为了村民出行和田间劳动的村道,我们只能从史料中觅得其从前过往。其实它更像是一条纽带,因为它,运城盐池和东开张村才有了隔着时空的连接。
按照导游图,我们的最后一站,是村西北的采摘基地。余艳平介绍说,东开张村现在的主导产业以冬枣为主,目前冬枣的种植面积已达到全村耕地面积的五分之四。村里在永卿路南的4000多亩地全是盐碱地,盐碱地适合种枣树,在永济所有枣只有开张这块好口感好,但苹果不行。阮瑞明说,这一带以开张为界,1992年产业结构时,根据土地性质的不同,开张镇基本上是“南枣北果”的发展战略。东开张村的冬枣在2011年就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冬枣上市后,基本上就是一斤100多元的价格,村里去年成立了枣业合作社。
余艳平带我们来到已建成的地坑棚前说,别看里面枣树小,两年就挂果。2020年,村里一方面争取政府项目扶持资金,一方面用集体资金300万建了20多个地坑棚,目前还继续在建。地坑棚年效益特别好,每年能收入十来万,建好后租赁给运城格林庄园,一个棚一年租金1万多元,老百姓地承包出去每亩才二三百元,计划把地都收回来,一方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村民还可以在大棚内打工,双收益,解决剩余劳动力。村里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在外打工、开饭店,饭店的总收入每年能达一两千万。
在东开张村的规划里,这一带还要建樱花园,停车场,党建示范园等等,村里已经聘请规划院编制了《东开张乡村旅游振兴发展行动纲要》,对全村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布局。
另外,据阮瑞明介绍,永卿路正在实施改造工程,东开张村两边巷道正在进行基础提升改造和渗水砖铺设,开张镇还正在建设集贸市场,进行整体规划,为农民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山西省三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运城唯一一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两个非遗传承人……
条山通古今,涑水鉴定兴荣。这是东开张舞台上的对联,更是东开张村发展的写照。今天的东开张村,相比于历史,同样具有着非凡的魅力。
文化环绕,绿水穿行——“这边风景独好”。
愿涑水河畔的每个村庄,皆能如此。
陈晨 朱润娇 薛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