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老店(记忆懂老街就到乐山这个地方走走吧)
乐山老店(记忆懂老街就到乐山这个地方走走吧)▼那些年 那些事算是错过了老街源头乐山这条老街,在高北门通往老霄顶(高标山)的明城墙上,有个类似巷子的通道,以前这条巷子很窄,两边是高大的封火砖墙,如今的那里砖墙已经不复存在,而通道却是保留了下来,因为砖墙的不在所以这条通道已有所拓宽。沿通道进去踏阶而上,便看到盘附在山梁上的古城墙,往左是桂花楼巷,往右是海棠湾巷,两者名字都是以花而称,意蕴悠远。而这座山又称海棠山,城墙上可以俯瞰草堂寺,虽然草堂寺现已不在,但以其命名的草堂高中,却一直坐落在那里。
在乐山城中心有个地方,叫做"桂花楼巷"。与之相伴的岁月年华缓缓流淌了几百年。而这条老街的故事,也讲述了几百年。
对于乐山人来说,去老街走走,似乎已经成为节假日的“保留曲目”。脚踩在咯吱作响的石板路上一路触摸着残垣断墙,感受着百年历史带来的震撼……
城市在改变,但岁月沉淀下来的那份感情和回忆不应消失,因为这才叫生活。
走老街,若不到这里
算是错过了老街源头
乐山这条老街,在高北门通往老霄顶(高标山)的明城墙上,有个类似巷子的通道,以前这条巷子很窄,两边是高大的封火砖墙,如今的那里砖墙已经不复存在,而通道却是保留了下来,因为砖墙的不在所以这条通道已有所拓宽。
沿通道进去踏阶而上,便看到盘附在山梁上的古城墙,往左是桂花楼巷,往右是海棠湾巷,两者名字都是以花而称,意蕴悠远。而这座山又称海棠山,城墙上可以俯瞰草堂寺,虽然草堂寺现已不在,但以其命名的草堂高中,却一直坐落在那里。
那些年 那些事
▼
“海棠山……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这句话也是乐山雅称“海棠香国”的起源。明代,在海棠山顶建桂花楼,成为官家景区。明清州府衙门,就建在海棠山麓。清代同治版《嘉定府志》有一幅“府署图”,从图上描绘可见,桂花楼就坐落在府衙门的最高处。这地方不但可以赏花,亦可观山望景,是地方官推荐给过往官员的游览景点。
▼
“山川风景,四顾在目……楼下竹石罗列,颇有曲折,旁构小亭,前守谢肇洙题楹云:吾名吾亭,处处皆题喜雨;有客有酒,时时如在凌云。”
——清·陶澍《蜀輶日记》
1810年,翰林编修陶澍来四川任乡试主考,离川返京时经过乐山,知府徐廷钰就邀请他登府署桂花楼,陶澍在《蜀輶日记》中描述当时所见景象,前守谢肇洙认为,海棠山可以和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相媲美。
▼
民国后,府衙门售作民居,桂花楼一带成为开放景点。其后,陆续有人在此建房,形成居住小区,但习惯上还一直叫这儿桂花楼。我读府街小学时,有段时间上学喜欢爬高北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靠左边的两座老宅,建在巷道路边的坡上,进门要上高高的台阶。其中一户人家,宅内有很大一棵核桃树,枝繁叶茂,伸向墙外。有时放学回家路过此地,一颗核桃从头顶坠落,骨碌碌顺坡滚动而下,赶忙追上拾起,也是意外收获。这户人家有个脑袋很大的孩子,常见他手提圆形菜篮,从海棠山上下来,一跳一跳的在街上行走,他祖母就在后面跟着。每逢看到这种场景,街上不懂事的孩子就唱:大头大头,落雨不愁。我有雨伞,你有大头。大头的祖母就很生气,大头却始终笑呵呵的。
——江流有声《纪实摄影》
两座老宅继续向前走,便是府街民办小学,类似老式民宅,学校大门两面墙,八字斜面南开。小学背面的山坡上有几座深宅大院也就是桂花楼的旧址,而民国时期这几座院子分别叫做杜家院子,帅家院子以及赵家院子,因主人都是学识渊博的先生,所以桂花楼始终氤氲着一股文气。
▼
如今的桂花楼巷已不复昔日风采了,桂花楼在一点点地成为历史,而多年以后这座见证城市百年沧桑的桂花楼也许真正消逝在眼前。
▼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那是这座城市得以发展的源头。史铁生说:有些事我并没有忘,只是更适合收藏。我们不该忘,一条尽管回不去的老街,却收藏着这座城市百年的故事。
老街的故事
就这样一代传一代
生生不息
也成为了乐山这座城市
最宝贵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