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城市环境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这里的人才密度有多大?当你走进城市所,随处都可能碰上一名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截至2019年11月的统计显示,在城市所220名科技支撑人员中,博士学位占53%,其中当选院士两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科技奖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3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1人。2016年城市所被福建省委组织部授予“福建省人才高地”称号。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 建成高层次人才高地2019年11月,朱永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年前,城市所副所长贺泓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年来,城市所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城市所科技处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城市所面向国际环境
12月7日举办的厦门国际环保产业创新技术展览会暨海峡环保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所”)携“城市污泥制备生物炭成套技术与装备”“大气环境观测超级站”“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等最新技术装备参展,让观众近距离接触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城市所朱永官院士在高峰论坛上分享了关于土壤污染控制的思考,与参会嘉宾一同交流从科学理论到有效行动的系统方案。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坐落于厦门杏林湾畔。(本组图/城市所 提供)
城市所培养了大批研究生。
作为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城市所自2006年在厦成立以来,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500多名的科研人员聚集于此,致力于研究提升包括厦门在内的全国城市环境质量,13年来,逐步建成城市环境研究领域的人才高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 建成高层次人才高地
2019年11月,朱永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年前,城市所副所长贺泓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年来,城市所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凸显。
城市所科技处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城市所面向国际环境科技前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落实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政府双方的共建协议,贯彻“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以城市环境领域前沿交叉学科建设为导向,积极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这里的人才密度有多大?当你走进城市所,随处都可能碰上一名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截至2019年11月的统计显示,在城市所220名科技支撑人员中,博士学位占53%,其中当选院士两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科技奖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3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1人。2016年城市所被福建省委组织部授予“福建省人才高地”称号。
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在过去的几年中,城市所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科技合作,拓展公共科技服务能力,为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城市所坚持创新需求导向,依托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组织我市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开展技术交流,推动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在厦门落地转化。先后技术参股十多家企业,其中,中科鼎实已成为国内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标杆企业。城市所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CMA),累计服务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今年参加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仪器共享平台评价考核的344家单位中,城市所排名第四,考核结果为优秀。城市所科技处负责人表示:“所企联合研发中心成为技术创新加速器,从原始创新到站在市场制高点,带动了企业研发团队建设。”
目前,城市所多项环境治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发的污泥热解炭化技术已建成国内最大的污泥热解炭化工程,在厦门市、天津市、吉林省等地得到应用;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解决了世界最大纺织企业(宁波市申州纺织集团公司)的废气治理难题;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已在大唐电力、国投北部湾电厂等7个项目投产运行;分散污水处理技术在厦门、漳州、龙岩等地成功推广。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城市所立足厦门,积极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承担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市“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厦门市“十三五”能源规划》等法规、规划和咨询报告的编制任务;编制了《雄安新区生态承载力评估专项规划》,为提升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谋献策。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抗生素抗性污染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健康难题。2018年中国科学院和科睿唯安联合出版的《2018研究前沿》中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研究方向被列为学科前沿。城市所在环境抗生素抗性研究处于引领地位,已在Science、NatureMicrobiology和PNAS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
城市所还建成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国家发改委“生物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际科联“城市健康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等。
聚焦“一带一路”科技合作 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
引进“外脑”,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是城市所快速成长的助推器,也是城市所最具特色的一张名片。这些年,城市所始终瞄准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各项工作,以吸纳并有效利用国际优秀科技资源为主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近年来,城市所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框架下的“一带一路”城市环境健康联盟的建设,不仅立足解决沿线国家当前的环境健康问题,更关注未来城市化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健康问题。
城市所与美、英、法、德、澳、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科学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并与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400多篇,占了研究所发表总论文的51%。
2019年11月4日-8日,城市所还主办了国际城市健康大会,得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人居署等机构的支持。
【名片】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是目前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城市所“筑巢”厦门杏林湾畔13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国际环境科技前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坚持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为国家可持续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数字】
截至2019年11月,城市所已累计培养研究生432人,其中博士199人,硕士233人;目前在读研究生348名,其中硕士生166名,博士生182名。同时城市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积极招收国际研究生,累计招收外籍留学生115名,生源包括爱尔兰、新加坡、巴基斯坦、科摩罗、伊朗和阿塞拜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城市所科研人员有26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有47人次在国际学术刊物担任编委及以上职务。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9个,承办国际会议58次。在厦门举办的国际会议,推动了城市所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提升了厦门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报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卢 新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