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鲜为人知的几个景点(北京城内最奇幻的地方)
老北京鲜为人知的几个景点(北京城内最奇幻的地方)还有文献记载:王恭厂距象房较近,大爆炸时,象房倒塌,大象逃逸,上街奔跑,踏伤百姓多人......爆炸地点附近一尊重达5千斤的石狮子,曾经数百人都挪不动,爆炸发生后,却直接飞去了几公里外的顺城门。不仅惨状触目惊心,怪事更是咄咄。此次爆炸没有出现焚烧的迹象,只有巨大的声音和随之带来的灾害!因爆炸而亡的尸体无论男女,均一丝不挂,身上衣物不翼而飞。
火药库,大象房,国会议院,新华社......这些地方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到底怎么回事?且听小北,从明末发生在京城宣武门内的那起离奇事件讲起。
新华社大院西门
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城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大概在上午9点钟,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厂附近却突然发生大爆炸,造成半径达75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的爆炸范围及2万余人的巨大死伤,史称“天启大爆炸”......
王恭厂为工部制造、储存火药的仓库,爆炸发生后,火药释放的威力恐怖骇人:尸体堆积,秽气熏天,瓦砾像雨点一样从空中倾泻而下,街道门户完全不能辨别。
不仅惨状触目惊心,怪事更是咄咄。
此次爆炸没有出现焚烧的迹象,只有巨大的声音和随之带来的灾害!
因爆炸而亡的尸体无论男女,均一丝不挂,身上衣物不翼而飞。
爆炸地点附近一尊重达5千斤的石狮子,曾经数百人都挪不动,爆炸发生后,却直接飞去了几公里外的顺城门。
还有文献记载:王恭厂距象房较近,大爆炸时,象房倒塌,大象逃逸,上街奔跑,踏伤百姓多人......
内城重地,怎会有大象出没?原来这王恭厂南侧,便是象来街,里面饲养着供奉皇室仪仗的大象。
高规格皇家象房
早在元大都时期,皇家车队里就有大象驮载的象轿,供皇帝出行时乘坐;皇家仪仗队里还有大象牵引的巨辇,行列的最前方走着6头大象作为先导。
到了明代,皇家仪仗队归锦衣卫掌管,下设演象所和驯象所。演象所位于今西长安街,从南亚新来的大象先要在演象所里演练娴熟,然后再送到位于西便门内的驯象所饲养,久而久之,这里便被称为“象来街”。
清朝取代明后,接收了象来街旁的象房,并从南亚国家补充了许多大象,那些大象都住着编有号码的单间象房,据清宫档案记载,象房至少有42间。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象房(驯象所)
每临夏季,在内城护城河畔观看大象洗澡,乃是旧日京城酷暑中的一道风景。
光绪十六年(1891)北京连降40天大雨,宣武门内水深两米,城门不能开启,最后不得不请出象来街附近象房中的大象,才将城门拉开。
宣武门
可见大象们不仅是花架子摆设,关键时刻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
到了清末,国力衰微,仪仗队的作用在减退,为了维持统治,慈禧太后和满汉贵族们实施“新政”,开始“预备立宪”,选中了象房,将其改为资政院,算是清政府仿照西方国家的议会产物。
表面上看,资政院有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或修改法典及议定奉特旨交议事件等权,但议决事项均须“具奏请旨裁夺”后方能生效,完全是君主制度的附庸。
而彼时主政的摄政王载沣,更是将资政院完全变成了满清的“皇族内阁”,可见这有名无实的“民意机构”就是供权贵们把控的玩偶。
影视作品中,摄政王载沣主持资政院会议的场景
民国国会
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南方革命党成立的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在清朝资政院的旧址举行了开院典礼。1912年4月,国会建筑群也开始筹备建设,其中参议院仍设在资政院旧址。
按理说,已经到了民国,推翻了帝制,国会在法律上本具有不可解散的地位。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会逐步沦为军阀政客的道具,屡次遭到非法解散,形同虚设。
枪口下的“民主”
1913年8月,袁世凯指使一些议员接连向国会提出总统选举案,策动黎元洪,联合直,鲁,豫等各方诸侯致电国会,要求迅速选出人民“自己的总统”来。在各方面压力下,议会终于决定选举。
袁世凯
于是在袁的安排下,数万军人假扮公民请愿,荷枪实弹的民众包围了议场。议员们成了惊弓之鸟,连照相时闪光灯发出的巨响都让他们吓得抱头鼠窜,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竞选便在国会议场拉开了序幕。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贿赂总统”的舞台
袁世凯倒台后不久,军阀混战,各路神仙粉墨登场。“直系”的曹锟,又在国会会堂上,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曹锟
1923年10月,为了能够当上民国大总统,曹锟采取贿选的办法,对选举他当总统的议员每人给5000元,用去贿款达1356万元之多。
重金悬赏之下,果然没有让曹锟失望,他终以480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并宣誓就职。而终生号召天下为公的孙文却仅以33票的巨大差距位列第二。
更为搞笑的是彼时的舆论并没有将曹锟一棍子打死,至少:贿选几乎是公开进行的,曹锟在选举程序上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对法定人数等要求都严格遵守。
民国国会如同儿戏,似乎是受了地处象房原址的诅咒,经历着“华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那代人,在追求复兴、民主、强国的道路上,就如盲人摸象一般,胡摸乱摸一气。
文艺大院
1949年2月4日,在解放军入城仪式举行后第二天,2000多名中共北平地下党员在旧国会礼堂举行会师大会,彭真、叶剑英、聂荣臻等人均有出席。新时代,终于来了。
1949年2月3日解放军入北平
其后,原在解放区正定的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三部,既戏剧科、音乐科、美术科全班人马进驻民国国会旧址。
华北大学旧址
直到1949年9月,戏剧科搬至东城区东棉花胡同,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科搬至西城区鲍家街,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美术科搬至东城区帅府园胡同,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舞蹈队搬至西城区大翔凤胡同,成立了中央舞蹈团。
中央戏剧学院
细论起来,几乎所有新中国的中央级文艺团体,都曾在此生根发芽,国会大院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文艺摇篮。
进驻新华社
也是在1949年9月,集通讯社、广播电台和中央党报三任于一身的新华社进驻大院。
在建国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组等权威新闻机构都曾在国会大院办公。
斗转星移数十载,如今的新华社大院现代建筑林立,但难能可贵的是依然保留了很多民国乃至清代建筑。
如今的新华社大礼堂和圆楼就是曾经的民国国会议场;
民国第二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议场曾作为新华社图书馆;
仁字斋和义字斋以及礼字斋和智字斋,成了文革时期的红一楼和红二楼;
对于中学时代曾在西单附近读书6年的小北而言,新华社大院的回忆包括着:
食堂菜品的种类丰富,口味多样,那个年代搞到一张新华社饭卡的同学,就绝对不会回学校入伙了;
新华社的澡堂子,对于住在胡同平房的孩子的诱惑力难以言表,每当看着喷头倾泻出的巨大水柱蒸腾出的烟雾,有种迷幻的幸福感;
当然还有新华社的篮球场,没熟人,根本带不进去。
象来街后来更名叫做长椿街,国华商场应该是长椿街上最著名的地标了,麦当劳餐厅迎着长椿街地铁口,是附近孩子第一次开“洋荤”的地儿。
而新华社大院东边的众益胡同,在民国时期被改为“众议院夹道”,再往前倒的话叫做“象房夹道”,通过名称的更迭也能看出这一片儿历史的变迁。
而在新华社大院的西侧,闹市口大街的对面,还有个大院,正是前文提到过的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鲍家街43号。
醇亲王府
——跳动的音符
中央音乐学院,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 “211工程”建设院校,是国内音乐艺术的最高等学府。
因内地乐坛的“半壁江山”汪峰,曾经组建过“鲍家街43号”乐队,所以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码已被大家熟知,而这所艺术殿堂占据的院落,曾经是满清王朝的尊贵王府。
潜龙邸
清朝初年,此处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岳托第三子、贝勒喀尔楚珲的宅第。
到了乾隆年间,这里又成为了荣王府,始主是荣亲王--永琪。这名字熟悉吧?就是《还珠格格》里的那位五阿哥。
咸丰九年,咸丰帝将府邸赐给了醇亲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登基时,10岁的奕譞被封为醇郡王,1859年奕譞分府出宫,征用原来的荣王府改为醇王府。
醇亲王奕譞
在清代的诸多亲王贝勒中,奕譞才干平平,资质中庸。他的出名,完全在于他的儿子成了皇帝。
在奕譞被加封为醇亲王后,次子载湉入宫登基为光绪帝,醇亲王府随即成为了“潜龙邸”,意为皇帝降临之地。
由此作为光绪帝生身之父的奕譞必须迁出,搬到了位于后海的新醇亲王府,而西便门内的这处府邸则被称为醇亲王南府。
后海的醇亲王府现为宋庆龄故居
醇亲王南府中,曾辟有太平湖,想来当年一定是湖石掩映,美不胜收。后来,太平湖被填平,可王府内的其它建筑,基本都被保留下来。
校园情节
大清亡了后,醇亲王南府便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民国期间,曾经先后作为中华大学和民国大学的校舍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分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学使用。
中路大院中的宫门大殿,坐北朝南。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
“音苑美食楼”,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食堂,现在是对外营业的酒楼。
除了如日中天的汪夫子,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的音乐大师不计其数。
歌唱家
金铁霖
吴雁泽
关牧村
钢琴家
刘诗昆
小提琴家
吕思清
作曲家
赵季平
谭盾
说到满清王府,在这一片绝非醇亲王府一家,在新文化街上,就有克勤郡王府。
铁帽王世袭罔替
克勤郡王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享有世袭罔替特权,其府邸建造得巍峨且精致,有三进庭院,含正殿、配房、后花园。
第一代克勤郡王即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祖父努尔哈赤征战各方,功劳卓著,以骁勇善战和擅长谋略著称,死后被清太宗皇太极追封郡王爵位。
而到了岳托的重孙纳尔苏时则改封平郡王,其侧福晋为曹寅长女,曹寅何许人也?那是康熙朝的大红人,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换句话说,纳尔苏是曹雪芹姑父。
正是有了这么一层关系,红学家们也曾考证过克勤郡王府是贾府原型的可能性,不过这里也跟学校有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新文化街二小的所在地。
到了21世纪初,克勤郡王府修葺一新,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这所市属重点学校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郡王府旧址就读。
顺嘴说句,这实验二小还真不是一般的市重点,别的不说了,就看附近胡同里被带起来的学区房价吧,动辄都是20万、30万一平米,昔年的破胡同里,凭空诞生了多少千万富翁啊!
实验二小附近的“过道儿”学区房
再来说说克勤郡王府所在的新文化街,最早被称为石驸马大街,因明宣宗驸马石璟的宅第在这里得名,至于后来为啥改了名字,大概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鲁迅先生,有关。
鲁迅中学
占地15000余平方米的鲁迅中学,堪称京城一处融西欧古典风格与中国园林特色于一体的建筑群,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原"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校"旧址。鲁迅先生1923-1926年曾在这里执教,鲁迅中学因此得名。
校园中除了有鲁迅像和鲁迅生平展馆外,还有“刘和珍君烈士纪念碑”,两位鲁迅先生的爱徒,最好的芳华终结在了“三一八惨案”。
不过这里的老校友习惯称自己的母校为女八中,文革后,校名又变成了158中,因为校园过于美丽,富有民国韵味儿,《大宅门》等影视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说完了民国时代的大文豪,还有个同时代的爱国将领,和闹市口一带捆绑在了一起。
佟麟阁路
佟麟阁路原名南河沿大街,本是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北抵长安街,南达宣武门西大街,与新文化街十字相交,前文提到的很多地方,几乎都与这条街有个交点、交集。
1945年,抗战结束后,经冯玉祥提议,北平市市长何思源签发“北平市政府户字第59号训令”将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铁狮子胡同分别改名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以示对三位抗日英雄的纪念,佟麟阁路遂命名。
中华圣公会教堂
教堂建于1907年,位于佟麟阁路85号,又名英利甘教堂、中华圣公会堂,曾经是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及主教座堂,亦是圣公会在北京兴建的第一所教堂。
奋斗小学
1940年由傅作义创办,以团结、奋斗、诚实、活泼为办学理念,在60多年的治学历程中,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
三味书屋
位于佟麟阁路靠近长安街的一家书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距离鲁迅中学太近,取的店面真是应景,而来这里看书买书的鲁中学生还是挺多的。
人文情怀,阅读空间.....京城如今诞生了很多主打这类概念的主题书店,可早在三十年前,三味书屋就靠“德不孤必有邻”的非凡境界开始经营,如今甚至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
回看本文开头,小北抛出的那几样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是不是被串联到了一起?因为历史总在演进,周遭就会变化,闹市口、新文化街、佟麟阁路一带,就是如此。
烤肉宛
早先,烤肉宛老店面,就在闹市口大街上,小时候就听爷爷讲炙子烤肉的“文吃”、“武吃”之分,如痴如醉,直流口水。
天津百饺园
位于新文化街甲12号的这家馆子,最早是北海渔村,经营海鲜。2000年前后改成百饺园后,接地气儿多了,各馅饺子都挺好吃,天津特色甜点也很地道。
胜一兰湘菜馆
也是开在新文化街上的老店,之前应该是主营酱骨头,自打小北读初中后,就换成了现在这个店名,湘菜做的口味正,价格公道,在寸土寸金的西单地区,历经20年经营依旧不倒,靠的真的就是品质经营!
— END —
来源:最爱大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