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红嫂故乡打造旅游特色乡村振兴样板)
沂南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红嫂故乡打造旅游特色乡村振兴样板)投资近6亿元,建设沂蒙生态大道、红色旅游专线等旅游环线80公里,配套步游道、骑行游专道,完善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智慧旅游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开发主要景区VR全景游、漫话沂南旅游地图、智能语音讲解等旅游智能化平台,开通5条城乡客运及旅游公交专线,构建“智慧旅游”“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2021年,全长59.6公里的“爱尚沂南、红色之旅”环线,串联竹泉村、常山庄2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和7个旅游特色村,沿路建设12处休闲驿站、3处观景平台,获评2020年度中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相继开展了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矿山修复治理等18项环境治理行动,系统推进沂汶蒙三河生态治理、清河行动,规划建设了5条橡胶坝、4处生态湿地、3个拦河闸和袁家口子水库等40多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开展雨季植树造林,天气优良天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稳居全市前列。抓住“国
沂南县地处八百里沂蒙腹地,面积1719平方公里,是一代贤相诸葛亮的出生成长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精神的诞生地,被称为“山东小延安”。沂南县境内山峦叠翠、水碧天蓝,沂、汶、蒙三河汇流,竹泉、温泉北方少有,故有“烟水之胜轶于江南”的美誉。目前,全县先后建成18处A级景区、18个国家和全省旅游特色村、3个全国最美乡村、2个乡村旅游强镇,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旅游强县。
近年来,沂南紧紧围绕全域“宜业宜居宜游”建设主线,把旅游业作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推进全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并以乡村旅游领跑乡村经济,打造旅游特色乡村振兴样板,形成了“红、绿、古、泉”的独特乡土风韵,打造了“山美水美人文美”的全域乡村旅游风貌,推动沂南乡村不断向“宜居、富民、和谐”迈进。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高起点规划,统筹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功能区布局,编制了《沂南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乡村旅游专篇,制定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旅融合等7个专项规划,规划了“一核、五带、八大综合体”全域旅游布局,形成了总规专规协调、中长期衔接的规划指导体系。
抓住“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机遇,出台了《全力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建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召集人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出了朱家林点状供地、松山温泉低丘缓坡、新立村集体土地入股等旅游供地模式,统筹整合产业资金、惠农资金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向乡村旅游集聚片区集中。近三年,累计实施旅游发展、环境提升项目30个,整合投入政策资金20亿元,保障建设用地0.965万亩,为全县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全方位的要素支撑。
党建引领,打破传统区划,创新成立了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红嫂家乡旅游区等5个乡村旅游集聚片区党委,发挥党组织纽带作用,实现景区与社区共建共享、企业与村民利益联结。县级统筹,设立了5亿元的旅游产业引导基金,成立实体化运作的文旅康养产业专班,组建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朱家林乡建集团等国有平台,三年带动社会投资20亿元。建设基地,高标准建设了农创园、双创学院、朱家林创客公寓等创客创业服务设施,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创业券”专项激励,吸引燕筑生态、初心文创等18个创客团队和1000多名大学生创客入驻,推出转化文创产品20余个,实现经济效益。
优化发展生态,全力护航乡村旅游高质量推进
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相继开展了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矿山修复治理等18项环境治理行动,系统推进沂汶蒙三河生态治理、清河行动,规划建设了5条橡胶坝、4处生态湿地、3个拦河闸和袁家口子水库等40多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开展雨季植树造林,天气优良天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指标稳居全市前列。
投资近6亿元,建设沂蒙生态大道、红色旅游专线等旅游环线80公里,配套步游道、骑行游专道,完善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智慧旅游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开发主要景区VR全景游、漫话沂南旅游地图、智能语音讲解等旅游智能化平台,开通5条城乡客运及旅游公交专线,构建“智慧旅游”“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2021年,全长59.6公里的“爱尚沂南、红色之旅”环线,串联竹泉村、常山庄2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和7个旅游特色村,沿路建设12处休闲驿站、3处观景平台,获评2020年度中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结合机构和执法体制改革,推动由单纯旅游行业管理向社会综合管理的转变,文旅局牵头,配套成立“文旅综合执法分队”“旅游市场监管分局”“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文明旅游办公室”,建立假日旅游协调联动机制、旅游工作联席会议等N项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旅游执法及投诉处理流程,合力维护旅游市场安全秩序稳定,凝聚起齐抓共管、合力兴旅的浓厚氛围。
聚焦融合创新,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引进山东省泰山领军人才、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教授团队,推出红色文献专题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红嫂》,沉浸式演绎沂蒙红色文化。高标准建设《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红色片区,这首诞生在沂南县东高庄的经典革命歌曲,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会《伟大征程》的开场曲目,再次唱响全国。广泛开展非遗进景区、博物馆进景区、地方戏进景区,让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老物件“动”起来“活”起来。
新引建松山温泉康养小镇、马术骑士营地、高湖垂钓小镇等文旅康养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超200亿元,推动休闲运动、生态养老、旅居养生等新元素融入旅游,打造集温泉、康养、医疗、文旅、生态农业等于一体的康养游目的地,加快传统旅游从感受体验向旅居式康养度假转变,满足不同群体新消费需求。
发挥旅游业带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产业优势,发展文创玩具、休闲食品、宠物食品等新旅游产品,拓展农业科普实践、红色文化研学、垂钓竞技比赛等新旅游业态,推动沂南旅游“好吃、好住、好看、好玩、好听、好学、好买”全要素发展。
在新元素、新业态催化下,沂南已形成旅游百亿产业集群,全县旅游床位从2010年的1800张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近2万张,年游客接待量从不足百万增加到近千万人次。以竹泉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等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搭建起主客共建共享共赢发展平台,2.6万人依靠旅游实现增收,12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全国红色旅游扶贫现场会等先后在沂南召开,“区域化突破、全域化发展、系统化推进”的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创新“四种模式”,精准赋能沂南乡村振兴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强化业态差异互补,做活“系统”“融合”两篇文章,统筹景区与片区、开发与保护,兼顾企业与产业、集体与村民,区域化推动乡村振兴,系统化推动群众角色转化、就业转型、收入转多“三转”,实现建成一处景区,同步改善一片环境、繁荣一地文化、富裕一方百姓。
以朱家林列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为契机,秉持三生三美愿景、共建共享理念、创新创业本质,充分保护石屋、石路、石塘等传统风貌,保留原有村庄格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修复,绿化荒山2000亩,打造绿道花廊4公里、景观水系5.4公里,举办新乡村生活节、农耕体验等农事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4万余批次、游客100万余人次,获评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将田园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美学融入乡村旅游,搭建乡村振兴学院等双创服务平台,建设主题民宿、茶馆医馆、非遗体验馆等沂蒙特色风情项目,引建安德鲁水果、柿子岭理想村、蚕宝宝家庭农场、布拉格香草集市、高湖垂钓小镇等26个农旅、文旅融合项目,总投资17.8亿元。成立3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万亩,2000余名原住民参与园区建设、务工、经营就地“三转”,人均年增收3000元。
立足常山庄沂蒙革命老区中心红色资源集聚、原汁原味革命堡垒村的独特禀赋,建设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色金融纪念馆等集红色教育、红色研学、影视拍摄、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了纳军鞋、唱红歌、烙支前煎饼等20余种红色旅游业态,开展了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教育和唱一支红歌、吃一顿支前饭、写一段心灵感悟等“六个一”实践,每年接待前来接受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干部群众2000余批次、10万余人次,承拍了《沂蒙》《斗牛》等400余部红色影视剧,获评中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坚持景区与片区联动,统筹推进党性教育基地片区乡村振兴,实施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项目23个,发展车头梨、虎崖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探索出景区务工当职员、土地入股当社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的“一区带四员”旅游富民模式,被世界旅游联盟作为减贫案例推广。2020年,片区内11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过10万元。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发掘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的乡村生态、民俗文化资源,推行景区带村、村企共建,开发一处新景区、建成一个新社区、建设一片生态区,带动周边三山沟等乡村旅游开发,每年客流量超100万,发展农家乐、旅游民宿、文旅商品经营等商铺190余家,500余村民返回景区,开展编竹筐、纺线织布、传统婚嫁、古法酿酒等特色文化展演,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省唯一的“逍遥游”示范点。生态修复、无中生有,红石寨在秃山顶上建设山水游乐园,马泉村发展有机林果改造荒山建设花果山,白沙洲废弃矿坑上建起石英文化馆,周边村民流转土地得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园经营得现金,让昔日的贫瘠荒山实现“一地生四金”。
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突出健康养生度假,深度融入智圣文化、养生理念打造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建设景观温泉中心、温泉养生苑、温泉康体中心及水上乐园、温泉漂流等休闲康养项目,嵌入泡浴保健、中医药熏蒸、针灸按摩等传统养生文化元素,全方位提供休闲休养、康复保健、商务会议、餐饮住宿等精细化服务,被推荐为“山东省职工疗休养基地”。拓展医养护理、养老养生等新型康养业态,实施了天河医养中心、山乡颐养苑、东湖康养等项目,扎实推进“食安沂南”建设,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农产品,推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获评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县、食品安全先进县。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