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老重庆记忆雾都山城(旧重庆标本从下浩路过)
九十年代老重庆记忆雾都山城(旧重庆标本从下浩路过)她的灵魂和性格,一座城市,无论披上如何光鲜亮丽的外衣,而我的小伙伴们,你们在哪儿呢?若能坐上时光机 ,我想回到妈妈小时候而那些小时候,真的能回去吗?
#壮丽祖国山河# #这里风景独好#
在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现代化都市
我想给属于童年的欢乐,
寻找一个栖居之所
而我的小伙伴们,你们在哪儿呢?
若能坐上时光机 ,我想回到妈妈小时候
而那些小时候,真的能回去吗?
一座城市,无论披上如何光鲜亮丽的外衣,
她的灵魂和性格,
只有遗世独立的城市角落市井文化,
才能做出最真切的诠释。
下浩,这座离繁华近在咫尺却日渐衰落寂寥的老街,
在十八梯被拆除后,已是为数不多的旧重庆标本,
我们尝试在这里寻找那份即将消逝的城市印记。
那斑斑驳驳的,不仅仅是从树荫里洒落的阳光
更是渐行渐远的记忆和流水光阴
重庆三大吊脚楼集中区之一的下浩老街,
爬满青苔的屋檐,风雨剥蚀的粉墙是历史最忠实的见证
蜿蜒的青石板路上,典型重庆老街风貌还略有残存
像一位收藏家,收藏了悠长历史和地道市井文化
又像一坛老酒,盛满陈年往事,品一口岁月江湖
下浩,就这样承载着百年来的荣辱和沧桑
还记得幼时的街巷里总是充满着生活的味道,
夏天时邻里间相约背着轮胎圈去嘉陵江边游泳,
小伙伴们相约在背街山坡上采桑叶喂蚕,
几根路旁的酸筋草能玩好久“打官司”和“一帘幽梦”,
煮一盆火锅,飘远的香味,和不断增加的碗筷。
这些记忆,属于老重庆的居民,
虽然发生在我非常幼年的时期,却快乐而难忘。
我一直认为重庆是中国最有性格的城市,
它粗粝,磅礴又市井,精巧。
下方飘荡着长江码头带来的民间疾苦和沉重,
上方残存着民国时期的韵致和风貌。
——《美国国家地理》
远望去,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伟岸的东水门大桥
演绎着正当时的繁华,与此刻的下浩形成鲜明对比。
而彼时的它,曾是连接龙门浩码头和上新街的必经之地
正是东水门大桥取代了龙门浩码头的水路功能,
使得曾经商贾云集的下浩逐渐走向衰落。
不断有带着相机,精心打扮的人群
或追忆往昔或抱着猎奇的心情涌入老街。
飘扬在街道中的谈笑声,
不知是为老街增添了几分生气,
还是对已经默然的原住民产生了纷扰。
“老板,再加3斤鱼”“
“最后一斤,今天最后一天,卖完明天就关门了”
耳边传来邻近处唯一还在营业餐馆里的对话
眼前墙上贴着一张告示:
"即日起,对该范围内针对龙门浩专项整治工程进行施工。”
看到这里,我知道我们要跟
许久不见的幼时记忆和又一座旧重庆标本道别
略感惆怅的是道完这句再见,他日却亦难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