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华老市区地图(地图中的城市变迁)

金华老市区地图(地图中的城市变迁)从道光和光绪年间所绘的坊隅图及府志史料所记载, 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出原来八个隅现今所在的区域位置。图 三-6 金华县坊隅图 清道光三年(1823)城中之地分为四隅, 而隅各有坊。即金华城主要分东、 南、 西、 北四隅。 具体又细分为: 东一隅、 东二隅、 北三隅、 北四隅、 西五隅、 西六隅、 南七隅、 南八隅。清代城市布局基本沿袭了明代, 其县志在《乡隅》 部分记载的内容也是“城中之地分为四隅, 而隅各有坊”。 四隅的名称与明代一致, 这个规划一直沿袭至了清末, 清光绪《金华县志》 记载也与之相同, 并在道光和光绪的县志图中有明确画出。

3. 县城区划及马路考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 原金华县城区域内的街坊格局并没有被打破, 大致还是承袭了原有的街、 坊的规划, 只是在部分地区做了道路的打通(见图三-1 与图三-2) 。 由于金华县的宋元时期的地方县志早已散佚, 因此难以再找到当时关于县城内街巷及城区规划的资料, 笔者目前只能考证明代之后的情况。

1) 县城规划及目前区域

明万历《金华府志》 记载:

城中之地分为四隅, 而隅各有坊。

即金华城主要分东、 南、 西、 北四隅。 具体又细分为: 东一隅、 东二隅、 北三隅、 北四隅、 西五隅、 西六隅、 南七隅、 南八隅。

清代城市布局基本沿袭了明代, 其县志在《乡隅》 部分记载的内容也是“城中之地分为四隅, 而隅各有坊”。 四隅的名称与明代一致, 这个规划一直沿袭至了清末, 清光绪《金华县志》 记载也与之相同, 并在道光和光绪的县志图中有明确画出。

金华老市区地图(地图中的城市变迁)(1)

图 三-6 金华县坊隅图 清道光三年(1823)

从道光和光绪年间所绘的坊隅图及府志史料所记载, 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出原来八个隅现今所在的区域位置。

东一隅现今大致在东市街以东, 将军路东延伸段以北的区域。

东二隅如今的位置在将军路东延伸段以南, 旌孝街南延伸段以东的位置。

北三隅位于东市街以西, 将军路以北, 胜利街以西的位置。

北四隅位于解放东路、 将军路以北, 胜利街以西的位置。

西五隅在雅堂街、 天长巷以南, 桂林街以西, 后街以东的位置。

西六隅位于解放东路以南, 后街以西位置。

南八隅在桂林街以东, 旌孝街南延伸段以东, 将军路以南的位置。

南七隅则在解放东路以南, 后街以东, 胜利街以西的区域内。

金华老市区地图(地图中的城市变迁)(2)

图 三-7 八隅现今位置

虽然部分划分坊隅的街巷现在已经消失, 从其痕迹也可看出, 如今城市中心内主干道依然大致按照原先规划的分界进行修建的。 可见, 原先的区划仍然为旧城改造提供了不少的参考依据

2) 县城内街巷考

光绪《金华县志》 载:

以隅、 坊划分区块, 道路以街巷里弄作通名。

根据光绪县志记载和《金华县城图》 (光绪二十二年) 所绘的街巷考证, 八

隅内的街巷分别整理汇总如下:

东一隅: 旌孝门大街、 白莲巷、 姚宅巷、 仙人巷、 青楼巷、 戚家巷、 彰善巷、俞宅巷、 胡家巷、 东市街;

东二隅: 南街、 石板巷、 跃龙巷、 东市街、 熙春巷、 蔡叶巷、 北街;

北三隅: 北街、 花园巷、 兴联巷;

北四隅: 北街、 祠堂巷、 仙桃巷、 章基巷、 湾泽巷、 文昌巷、 中街、 道林寺前、 文昌巷、 弦歌巷、 戴家巷、 混塘巷;

西五隅: 南街、 夏塘街、 后街、 同升巷、 踏碓巷、 王家巷、 避圣巷、 五爪街、柴场巷、 螺蛳巷、 高升巷、 水巷、 石子巷、 白马巷、 石灰巷;

西六隅: 西市街、 中街、 南街、 曹家巷、 沟流巷、 苏家巷、 邵家巷、 拔俊巷、庄家巷、 楚善巷、 郑家弄、 无相寺巷、 惠民巷、 后街;

南七隅: 北街、 中街、 夏塘街、 后街、 皮场巷、 宋明旧巷、 金家巷、 张宅巷、兴让巷、 曹家巷;

南八隅: 北街、 酒坊巷、 新巷、 南街、 北街、 中街、 南街、 星一巷、 章宅巷、皮场巷、 同升巷、 大成巷、 天长巷、 安期巷、 桂林巷、 小巷。

由于在解放后, 许多街巷已经不能满足车辆通行需要, 同时, 原本命名街巷的附近建筑已经拆除重建, 替换为功能完全不同的建筑, 县城内的大部分街巷都已更名。 但城市主干道大多沿袭了旧名, 如东市街、 西市街、 旌孝街、 明月街、后街等。 而经过如今地名与光绪地图上地名比对, 发现城中沿用巷、 街旧名的,仅有府上街、 雅堂街、 通济街、 马路里、 文昌巷、 四眼井、 斗鸡巷、 通渠巷、 八曲巷、 螺蛳巷、 天长巷、 桂林巷、 同升巷、 小巷、 水门巷、 拔俊弄等十多条了。

4. 县城内及周边水利考

从现存的众多明清时期的金华县城地图上可以看到, 原本金华县城有不少水道, 在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 县城内和周边的水系标注得就更为明晰。 但对比现在金华原县城附近的地图, 非常遗憾的是, 古地图上标注的水系几乎已经全部消失, 只留下一小部分残段以无名的方式保留在城市之中。 对于水网消失的失望是我写这篇论文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

1) 护城河

金华县城原先护城河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县城东、 西两边的护城河是由通元溪、 回溪两条天然溪流直接形成, 南面由金华江(义乌江) 构成天然屏障, 而城北的护城河则是为了构筑防御体系而人工开挖的。 东、 北、 西三面在城门处设有吊桥, 可供行人车马通行。 目前作为原护城河体系的三个部分, 仅有金华江这一支重要的河流还在流淌, 其余二处大部分已没于泥土之下。

通元溪

通元溪, 原名通玄溪, 其得名与金华是道教圣地不无关系。 据万历《金华府志》 载:

通玄溪, 发源赤松乡玉壶山, 经山桥下南流至潜岳东……抵郡治经八咏滩与南港(义乌江) 以通温台诸郡。

在康熙府志中, 通玄溪已名为通元溪。 其中也记载了通元溪靠近南港附近的水道由于“累石流沙日涨”而不能行船, 但溪水仍旧清澈秀气。 在道光三年绘制的《金华县水道图》 和光绪年间绘制的《金华县城图》 中, 通元溪依旧没有断流,一定程度上还起着城防的作用。

如今, 通元溪至剩下位于清风巷东侧流入义乌江的一小段, 仅剩下大约 450米左右, 其上游部分据调查已成为了地下河。 但通元溪作为地名, 仍然保留在金华市的部分地段的名称中, 如通元路、 通元小区等, 皆在原通元溪的流经的地方附近。

回溪

回溪是位于原金华县城西侧城墙边的天然护城河。 据万历《金华府志》 载:

回溪在大云乡西与通玄溪同源至二都分流, 西南环抱城龙,从山经北关南至濔陀桥下入双溪(金华江) , 盖郡城送龙之右峡水也。

在康熙与光绪年间的县志中, 回溪亦有明确的记载, 因此其并不是清代被填埋的。 据生活在金华的老人说, 几十年前新华街以西的回溪还是小孩们玩乐的天堂, 到了梅雨季节还会发大水。 但由于解放后在回溪入港的下游附近建造了小学、粮仓等设施, 因此回溪遭到了不断的填埋, 现在下游段大部已成为了地下河。

如今, 回溪原来的地方位于现在八一北街之下。 在八一北街的北端, 2000 年之后重新疏通了部分河道, 修建了回溪公园, 使得这条原本行将就木的溪水重新拥有了一些生机, 也恢复成为了金华人地名记忆的一部分。

2) 城内水道

七宝渠

七宝渠是贯穿金华县城中心的一条人工水道, 其重要性可以从古地图中看出, 在道光三年的《金华县城图》 、 《金华县水道图》 、 康熙年间的《金华县境图》 等这些对金华县城描述不甚详细的图中都有对七宝渠的描绘, 可见其在金华县的地位。

万历与康熙《金华府志》 载:

七宝渠自城北麓巴郎塘20发源, 南行穿城入, 由七宝寺侧迤里出祠堂巷, 经四牌坊、 永济仓前, 至八咏门外从河流入双溪。

由此可见, 七宝渠完完全全由北至南穿过了整个金华县城的中心地带, 方便了寺庙、 祠堂、 牌坊、 粮仓的取水, 也是必不可少的消防水道。 但如今, 七宝渠在地图上只见其形而不见其踪迹, 金华老城区内的主干道胜利街就是七宝渠填埋后在其上修建的。

太史第水、 清渠、 西市渠

太史第水据光绪县志记载是由城东北处发源的, 在原永福寺(今塔下寺社区将军路) 附近沿酒坊巷, 穿过桂林街, 终汇入七宝渠后一起流入双溪。 现其水道已难以寻觅。

清渠据康熙府志记载是东市街附近的一条水道, 自城北入城后由赤松门出城, 现其水道也不得而知。

西市渠是县城西边的一条水道, 在穿过无相寺后由城西汇入回溪, 此水道仅在光绪县志中有记载, 但地图上并未绘出。

九瀛

光绪县志记载县城中有“九瀛”:

所谓瀛犹言沟也, 多伏于街宅之下, 虽涓涓细流, 非遇旱不绝。

前四条分别是清渠、 七宝渠、 西市渠、 太史第水。 其余五条: 一条自高书房经右营守备署冯宅岭, 下至东市街口, 北纳望仙岭水, 又东纳白莲巷水, 最后汇入通元溪; 一条自试院会左右诸水出鼓楼折向西, 从八咏门一带汇入义乌江; 一条是夏塘街水, 流经醋坊岭; 有一条自水竹居最后汇入回溪; 最后一条自铁行岭穿清波门流入江中。

现如今, 这九瀛的踪迹更是难以寻觅。 有金华文物局专家考证称这九条沟渠可能是县城子城的护城河(因为由地图可以看出这些水道经由的地方大约都在金华府治附近) , 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建, 沟渠就失去了军事上的功能, 逐渐萎缩填埋, 成为生活用水, 最终由于城市不断扩张而被填埋。

3) 塘

据光绪《金华县志》 记载, 金华县城内外不到 2 平方公里的地方, 就有塘九个。 分别是金丝塘(位于东一隅旌孝门边姚宅巷内) 、 盛家塘(位于北四隅水竹居儒家岭背西侧) 、 夏塘(位于西五隅一览亭北麓县学附近) 、 巴郎塘(位于城北护城河中部, 七宝渠水来源地) 、 书院塘(位于旌孝门外, 塘广 22 亩) 、 菱角塘(位于溪下二坊集贤桥下) 、 黄坭塘(位于溪下二坊) 、 杨塘(位于溪下二坊) 、 茭塘(位于城西迎恩门外北侧, 介于回溪与城墙间, 有水道与回溪相通) 。

由此看出, 金华县城大部分塘位于城墙之外, 距离城墙不远的地方, 其作用很可能是为护城河泄洪调节之用, 也是为了方便城内取水消防。 但从目前的地图上看, 这些或大或小的塘也和水道一样被填埋。 虽然这不会导致池塘被填埋后洪水无处去的尴尬, 但作为水系一部分的池塘的消失仍旧令人惋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 金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 《金华文史资料》

2. 陈建国主编: 《浙江省古旧地图集》 上卷

3. 盛博主编: 《明代府县地图丛刊》 下卷

4. 王自强主编: 《中国古地图辑录(浙江省辑) 》 上卷,

5. 光绪《金华县志》 卷 1《疆域》

6. 阙维民: 《浙江省遗存县治的历史与现状》

7. 海江: 《金华古城邑的变迁》

8. 万历《金华府志》 卷 2《城池》

9. 康熙《金华府志》 卷 3《山川》

10. 曹 晓 恒 : 《每 一 条 小 溪 都 曾 经 清 澈 欢 腾 》 , 2012 年 9 月 7 日 ,

http://www.jhnews.com.cn/jhrb/2012-09/07/content_2496244.htm, 2014 年 12

月 22 日。

11. 光绪《金华县志》 卷 4《书院》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网易号:江南蓑翁

金华老市区地图(地图中的城市变迁)(3)

合作与转载,请2697383062@qq.com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