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电影大片(骗中骗老派商业大片)
骗子电影大片(骗中骗老派商业大片)但首先,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有趣的点来引出故事主线,正如故事的结尾需要特定的情节来为故事提供一个合理的结局一样,我们也需要为故事提供一种动机。如果故事快到结束,一段合理的高潮戏码会让结局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因为情节的波动往往意味着线索的变化,让主线故事和支线故事在最终的高潮情节中得以并为一条故事线的时候,也是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分幕式结构让电影的情节点清晰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你可以说这种戏剧上的分幕结构的幕与幕之间的关系,与章回体小说中章节的联系性相似,也可以认为每一幕或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只与故事核心的主题产生一定的关系。但幕和幕之间的关系被削弱的时候,故事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电影《低俗小说》中,多线叙事风格下,独立的幕结构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独立性,直到某个线索(或主题)将它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传统的闭环结构。闭环,是强化电影主题最有效最简易的方式。
《骗中骗》是我最近所看的电影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
这部于1973年上映的让导演乔治·罗伊·希尔荣获了奥斯卡七项大奖,也成为了当年排名前列的卖座电影之一。
这是一部商业性和艺术性融合的恰到好处的电影,也是一部值得多看几遍的电影。
分幕式的叙事结构是本片很有意思的一个看点。
分幕式结构让电影的情节点清晰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你可以说这种戏剧上的分幕结构的幕与幕之间的关系,与章回体小说中章节的联系性相似,也可以认为每一幕或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只与故事核心的主题产生一定的关系。
但幕和幕之间的关系被削弱的时候,故事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电影《低俗小说》中,多线叙事风格下,独立的幕结构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独立性,直到某个线索(或主题)将它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传统的闭环结构。
闭环,是强化电影主题最有效最简易的方式。
如果故事快到结束,一段合理的高潮戏码会让结局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因为情节的波动往往意味着线索的变化,让主线故事和支线故事在最终的高潮情节中得以并为一条故事线的时候,也是故事最精彩的地方。
但首先,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有趣的点来引出故事主线,正如故事的结尾需要特定的情节来为故事提供一个合理的结局一样,我们也需要为故事提供一种动机。
《骗中骗》里,动机显然而易见。
动机莎士比亚时期的五幕戏剧,到了大荧幕上,就变成了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的三幕式结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顾及到电影故事的体量而有所改变的。
五幕的时间更宽松,也更工整,三幕则更注重结构的调整和细节的探讨,细节是电影最核心的一部分,当镜头从硕大的大剧场搬到了舞台上,角色一举一动可能都成了电影故事走向的隐喻。
在这样的语境下,镜头下的角色,已经不单单承载着戏剧作品中念着独白的悲怆诗人,而是情感更强烈,语言更通俗的市井小民,是生活的局部,也是电影主题的传达者。
所以,角色本身就传达者故事的思想,当电影的开端里,角色的细节推进故事进程的时候,同时也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种动机。
比如在电影的开头里,时间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世纪(1936年),美国正值大萧条时期,银行倒闭,商店关门,毫无生机,萧瑟的马路上,人们无所事事,然后镜头左移的过程中,一个穿着皮鞋,西装革履的男人快步走入镜头,镜头跟着这位偶然闯入的路人,直到他走入一间房子才停止。
从最初的特写,到后来的定镜头,让故事的格局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我们在起初未必能够意识到最初的特写镜头的意义,但是电影展现这种细节,一定是由其意义所在的,不同于全景镜头的包容性,特写镜头指向意义强烈,当故事脱离了戏剧舞台所塑造的宽阔且空旷的语境之后,在强调文本细节的程度上更加得心应手。
一个在大萧条时代仍然能穿的起皮鞋的人,想必一定很富有。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被人盯上了。
本来要转移出去的一笔不小数目的钱被两个骗子施展的一起苦肉计骗走,而骗子最初看上的只是他的鞋子而已。
一双简单的鞋子特写,带出了一个完整的骗局,也为后边幕后Boss的出场提供了一种契机,可以说开头短短的一个片段为电影故事注入了一股生命力,这是和传统的戏剧模式完全不同的,如果失去了这些特写镜头,电影就失去了灵魂。
同样讲述骗局的《猫鼠游戏》,用近乎平行的叙事手法展开一段又一段奇异而又刺激的经典骗局,虽然骗局在形式上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当形式上的复调构成奇妙的组合时,我们也感受到被不同节奏打磨细部而得以丰富的故事主题,也能看到复调所带来的奇特的生命力,让电影变得愈发饱满,也愈发精湛,
在《骗中骗》中,电影故事则有更大的预谋。
如果说动机引出了故事主线的话,那么使这条故事主线继续展现其活力的,就是一个叫做戏剧冲突的东西了。
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一个老概念了。
《骗中骗》本身是一部悬疑类别的喜剧片,悬疑是电影的主类型,所以电影想要展现这个主类型,势必要制造一些戏剧冲突。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是没有对立关系的,没有了对立关系,也就没有正反派,更没有情节点,高潮低谷这些名词,从这点来看,戏剧冲突是电影故事的一个核心,同时,它也是所有以故事为轴心的叙事文本的核心。
无论是小说、寓言还是戏剧,都是以冲突来展开故事叙述的,其重要性已经不必多言,在《骗中骗》里,最初的戏剧冲突取决于骗子和受害者之间的冲突。
幕后的Boss想要拿回这笔钱,但即使没能拿到这笔钱,他仍然想让骗子得到教训;而骗子则早就将金钱挥霍一空,自然无法偿还金钱朋友也被接二连三的杀手所杀害,两者间的矛盾冲突转化成了仇恨,只有更大的复仇模式才能抵消掉这种矛盾。
由此我们可知,为了完成更完美的复仇计划,骗子们有必要为这个计划付出一些代价,在史诗电影中,年轻的主角成长为英雄之前,所经历的是身体的磨练和精神上的考验;在爱情电影中,角色之间的爱也不是一蹴而就,往往是漫长而又必要的交流之后,爱情悄然来临。
我们的主角,也就是本片开始的两个骗子之一的胡克,就找到了另一个被刺杀的骗子鲁萨的朋友康多尔夫,请求他的帮助,一起为鲁萨报仇。
他们想到的方法是制造骗局,但是并不是那种普通的骗局,而是当事者无法察觉的大骗局,为了制造这场逼真的骗局,康多尔夫教会了胡克很多东西,这个过程可以认为是胡克的成长过程,与史诗电影中的自我成长历程相对标。
而另一方面,作为Boss的角色罗纳根是一个对赢充满执念的人,这也是他最大的破绽,为了达到赢得目的,罗纳根可以做出任何事情,像是电影中出现的牌场骗局,赌马骗局等等,都是出于罗纳根的贪婪而精心设下的骗局。
这场骗局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了呢?
就连假装FBI探员,实况解说马场直播的戏码,都做得栩栩如生,没有那个情节是假的,但是倘若当我们知道了故事的真相时,又发现,没有哪个情节是真的。
老牌经典片子《控方证人》结局的几重反转,是骗局电影的高潮,而《骗中骗》的骗局,则更像是用了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控方证人》的故事,当某些细节通过一些情节披露给观众时,虽然削弱了电影的趣味性,但同时也容许观众参与进来,共同思考这个骗局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这像是一场心理战,考验的的耐心和细心,直到最终一方仓皇而逃,结局也变得豁然开朗,传统的喜剧结局拯救了电影,也让矛盾得以化解。
在《骗中骗》里面,最终假死的胡克和康多尔夫用“死亡”结束了这场骗局,真的称得上是惊艳的一笔!
结局未必是结局我们心目中的结局,往往预示着一种圆满,或者是一种悲剧。
像是《奔腾年代》这样的励志史诗,代表的是圆满,而《伊甸湖》这样的片子,则在阐释人性的同时,展现了一种悲剧的结尾。
但是结局其实也未必如此狭隘,我们可以给故事的结局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即使目前的故事看上去貌似是结束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上文中我提到的《控方证人》,结尾的反转赋予了电影新的生命力,我们知道其实真正的诉讼才刚刚开始,一切被设法隐瞒的真相都将在重新开庭后公布于天下。
而《骗中骗》的结局,则像是死局的一种死而复生。
如果你将这部电影视为一部传统的电影来看待的话,那么去掉结局的反转,它展现的是一个悲剧,一对朋友起了争执,最后双双死亡的悲剧,也代表了最后大骗局的失败。
但当反转出现了之后呢?
反转为这部电影带来了生机,故事的主线和支线在这里也得以融合为一条线,一切在上一刻脱离了控制,下一刻又紧紧地被角色抓在了手中,这种失而复得的情感波折,要比平庸的讲一个骗局故事要精明得多。
事实上,《骗中骗》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结局。
反转剧情为故事赋予了奇特的生命力,在其之前故事形成了完整的闭环,而在其之后,一切都具有了全新的意义,《摄影机不要停》的精髓,也在于此。
这也是跳脱出形式的电影故事为什么仍旧能够博得观众青睐的原因。
我们想要寻求的,是一个好故事,如果把这个要求明确一些,就是:一个不落俗套的好故事,没有人愿意始终看一个类型的电影,所以有趣的电影,往往要比形式化的电影更受欢迎。
我们试图寻找有趣和形式的平衡点,以达到平衡两者的目的,事实上《骗中骗》就已经做到了,当然还是希望有更多这类的电影出现,但是纵观当下国产电影市场而言,这种希望并不大。
仍然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怎么说呢,一切都是未知数。
总之,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