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

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古灵泉寺是一座典型的佛教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它历尽沧桑,几度兴废,然而千百年来,香火未断。晨钟暮鼓,潜移而默化;烛照香熏,度化于无形。信众每临于寺,莫不化干戈为玉帛,释傀儡为和平,以致淳厚民风,安稳一方。古灵泉寺历来是佛学高僧、缁衣释嗣弘法度众之所。 前面列举的诸史料可告诉我们,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作为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始创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5年),为南方净土宗初祖慧远所建,距今约1600余年。它座落在长江中游南岸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西山公园内,西距武汉市68公里,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南濒洋澜湖和万顷碧波相连;东有凤台烟树,似绿城环绕,西有百里樊川,如玉带萦回,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怡人。

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下)

三、古灵泉寺与净土宗文化

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1)

(一)古灵泉寺

前面列举的诸史料可告诉我们,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作为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始创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5年),为南方净土宗初祖慧远所建,距今约1600余年。它座落在长江中游南岸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西山公园内,西距武汉市68公里,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南濒洋澜湖和万顷碧波相连;东有凤台烟树,似绿城环绕,西有百里樊川,如玉带萦回,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怡人。

古灵泉寺是一座典型的佛教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它历尽沧桑,几度兴废,然而千百年来,香火未断。晨钟暮鼓,潜移而默化;烛照香熏,度化于无形。信众每临于寺,莫不化干戈为玉帛,释傀儡为和平,以致淳厚民风,安稳一方。古灵泉寺历来是佛学高僧、缁衣释嗣弘法度众之所。

关于古灵泉寺的始建年代,据《武昌县志》载,大约在东晋时慧远法师来鄂州之后。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后秦攻陷襄阳,道安大师被请回长安,临行前,叮嘱随从弟子往各地传教。慧远大师遵从师命,于第二年离开荆州上明寺,沿江东下。道经武昌,看到雄峙江边的樊山,就舍舟登陆,循蹊而上,因爱其山水清幽,于是挂锡于林中寒溪寺。后因寺院狭窄,乃辟吴王避暑宫旧址建寺。

古寺历经时代沧桑,几度兴废。有文字可考证的,从元代到清末,曾六废七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湖广总督官文捐资重修。据清光绪《武昌县志》附《王家璧西山灵泉寺记》介绍,同治三年八月,官文督师黄州,渡江巡视,船泊于西山寒溪口,灵泉寺主持宏濡常汲灵泉(菩萨泉)水,带上自种的地瓜,送到船上给军士品尝,深得官文好感,遂应师之求,捐白银三千五百两,并派属员一人协同地方政府办理修复事宜,兴建了武圣殿和大佛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贺龙将军曾保护过西山古庙。据原寺庙住持融广讲述《贺龙将军与西山灵泉寺》的回忆文章:1927年春,贺师长率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人马来鄂城整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贺师长经常来西山古灵泉寺游览,同寺僧相交甚洽。当时有人认为为西山古灵泉寺的菩萨像是封建迷信,并要效法江北黄冈的做法,进行彻底扫除和摧毁,贺龙对此事进行了制止。1938年秋,山寺连遭日军空袭,毁坏多处,后由寺僧证一、会焱二人集僧伽,苦行募化,从废墟中清出残料修复。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寺僧明慧、会焱、融广、融坤(一为森)等人在寺内创办“中江佛学院先修班”培育僧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山古灵泉寺受到国家保护。但是,在“文革”劫难中,寺内佛像、经书、字画等文物毁坏殆尽。1978年后,西山古灵泉寺佛像重光,旧貌换新颜,被定为湖北省八大对外开放重点寺院之一,寺院归僧人自主管理。

随着时代发展,古灵泉寺作为佛教净土宗的重要寺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名震海内外的声誉,每年都要吸引众多中外宾客前来礼佛观光。其进行改扩建工程已纳入规划,将成为鄂州最大的佛教净土宗活动场所和宗教文化浏览胜地。26

(二)净土宗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慧远(公元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又一说为今山西崞县东)人,少为儒生,年十三随舅父令狐氏游学洛阳、许昌、博览群书,尤工老庄。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与胞弟慧持同往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出家钻研佛学。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随师南下居荆襄上明寺宣扬“般若性空”理论。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后秦攻陷襄阳,乃别师南下,于次年到武昌寒溪寺,后开西山寺即古灵泉寺。太元六年(公元381年)结庐山江西创东林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圆寂,寿八十三。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

慧远大师在其由北至南弘法过程中,居栖武昌二年,后终老于庐山东林寺。此间逐渐产生创立佛教南方净土思想及净土宗派。其生平着作被收录在《慧远大师全集》中。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晋慧远、唐善导、唐承远、唐法照、唐少康、宋延寿、宋省常、明莲池、清智旭、清行策、清实贤、清际醒等为莲宗十二组。后人又将民国印光尊为十三祖,又称作“净土十三宗”。(守成法师辑录《历代净土高僧选集》)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大致曾分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齐梁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着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说《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着《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着有《观经疏》(《四贴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着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至今仍不认同这种说法。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着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有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专弘净土着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传净土者,有祩宏(别号莲池)、智旭等;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晚近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着《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来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信众中,有所谓“家家弥陀佛”或“禅净双修”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