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城市改革的内容(从坊市制的利弊说起)
北宋城市改革的内容(从坊市制的利弊说起)坊市制的萌芽出现在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制度,一直到隋唐时期,城市管理一直实行坊市制度。1、坊市制的起源商业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抑制和打压,商业的凋敝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抑制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仍以农耕为主,一直到唐朝时期,都城长安才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但城市的比例依然很低。配图来自网络到了北宋,城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北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在原有历代城市发展的格局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坊市制的废除和商业的兴盛,下面我们就从坊市制的利弊,谈一下北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导语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速度非常快,城乡差别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超大城市群和卫星城的出现正在成为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代表,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许多“城市病”也在困扰着当今的人们,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当今城市化进程当中的“拦路虎”,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城市化问题。
所谓城市化,从现代的意义讲,就是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或乡村转化为城市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量增多或者使城市规模扩张,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
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当中,城市化进程的速度非常缓慢,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放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依然有效,所以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用来保障农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几乎是每个朝代的基本国策。
配图来自网络
商业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抑制和打压,商业的凋敝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抑制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仍以农耕为主,一直到唐朝时期,都城长安才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但城市的比例依然很低。
配图来自网络
到了北宋,城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北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在原有历代城市发展的格局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坊市制的废除和商业的兴盛,下面我们就从坊市制的利弊,谈一下北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一、坊市制的利与弊1、坊市制的起源
坊市制的萌芽出现在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制度,一直到隋唐时期,城市管理一直实行坊市制度。
坊市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坊”为区域划分单位,“坊”的周围砌有围墙,也称“坊墙”,主要是居住区,外靠大街,内有小巷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街巷,但决不允许在临街的一侧开门,更不允许经商;而商店则被限制在坊内的固定区域,形成“以店聚行,以行成市”的格局,称为“市”,例如唐朝都城长安的东、西市,隋朝洛阳城的南、北市等,在历史上都是著名的商业区,我们现在的词汇“市场”主要来源于古代。
配图来自网络
2、坊市制的利与弊
坊市制简单地说就是政府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界定哪里是居住区,哪里是商业区,将商品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这种制度的出现,完全是政府出于管理上的便利,也就是说这种制度的唯一好处就是便于管理。
坊市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再加上有的朝代实行“宵禁”,对商业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在古代“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下,这种制度的出现就显得顺理成章。
配图来自网络
3、坊市制的废除
坊市制废除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了,从唐代末期开始,坊市制就有所松动,比如在长安城就已经出现了坊市以外的流动商贩,这种流动商业的出现,逐渐打破了沉闷已久的商业模式;北宋中期坊市制完全被废除,住宅和商业开始混合,由坊市变成了街市,形成新的城市格局,这种格局被后人称为“城市革命”。
配图来自网络
二、北宋城市化发展的特征1、古代城市的起源和特征
古代城市的形成,往往是政治和军事的需要,甚至一些城市原来就是军事重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军事格局的改变,这些以军事为主的城市职能有所改变,逐渐形成了以普通居民为主的城市;还有的城市原本是边关要塞,在以军事为主的同时,又承接了一部分商贸和商品交换的职能,成为与国外地区商品交换的集散地,逐渐发展为城市。
配图来自网络
2、北宋城市发展的特点
北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和以往的任何朝代相比都有了质的改变,以都城东京为例,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属于超级城市,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a、城市规模大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都外城,方圆四十馀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四十馀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旧京城方圆约二十馀里,南壁其门有三:正南曰朱雀门,左曰保康门,右曰新门。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郑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北壁其门有三:从东曰旧封丘门,次曰景龙门,次曰金水门。”
从资料上看,东京城的外城规模达四十余里,城外伴有护城河,这个城市规模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了,相比于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都要大,城市规模大就为以后城市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奠定了基础。
配图来自网络
b、城市人口多
东京城内的人口在最繁盛的时候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左右,这个数量的城市人口在当时的世界上绝对是超级大城市,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大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c、城市数量多
北宋时期的城市数量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唐朝时期,人口在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十三个,北宋时期同样数量人口的城市已有四十多个,到北宋末期甚至达到了五十多个,再加上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及镇,当时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30%左右,这一数据已经和我们国家九十年代初期相差无几。
配图来自网络
c、城市商业发达
坊市制的废除为新兴商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城市经济结构趋于多样化,使得工、商、贾之间更加融合,三者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前店后厂”的新兴商业模式开始兴起,由于北宋政府实行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居住在镇、寨和城市中的居民定位“坊郭户”,用以区分与农业人口的界限,致使大量的商业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为新兴的城市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当时的都城东京为例:
配图来自网络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时东京汴梁的繁华盛世:“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炫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三、北宋城市的发展和职能的转变1、城市职能的转变
城市功能的改变自唐代末期就已经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城市突破了原有的政治、军事功能的定位,使经济、文化的功能不断提高和加强。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中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城市经济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2、城市格局的变化
随着紧邻州、县城郭的草市(类似今天的农村大集)商业贸易的兴起,城郭以外或城郭附近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这类市区,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和城区内的景象并无二致,这种城郊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空间逐步向外延伸。
随着坊市制的废除,北宋时期的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标志着近代城市在宋代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雏形已经出现。
配图来自网络
3、城市管理的改革
北宋时期城市的管理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户籍制度的管理,一个是城市直属地的划分。
在户籍管理方面,建立“坊郭户”制度,把城市居民定为“坊郭户”,即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宋代以前,这些非农业人口并没有单独列入户籍,而是和广大的农业人口一样,“坊郭户”诞生,从另一个层面说,也标志着北宋政府对这些工商业者的一种肯定,给与他们一种新的身份,因为在之前的任何朝代,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这些举措,也标志着城市人口与农业人口有了不同的身份特征,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城市直属地的管理方面,北宋政府将这些新兴的环城草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来进行管理。比如,将东京汴梁城外草市纳入京师市区的编制之内,建立城厢体制进行管理,这一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的融合发展,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使城郊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配图来自网络
四、北宋的城市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城市经济与居民结构的多元化
北宋之前的城市经济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纯消费性。到了北宋,城市经济开始繁荣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越来越细。由于政府实施了“坊郭户”制度,使得大量的商业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成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局面开始形成。
城市化的本质其实就是居民职业性质的转化,由于商业发达,各行各业就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于是就诞生了大批的帮工和学徒,从事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他们也由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转化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城市居民,这一过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特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
配图来自网络
2、城市社会结构的多变性
北宋和前代相比,整体的社会环境开始变得宽松,人与人之间、地域和地域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社会的等级界限开始明显弱化,各阶层成员的身份、地位的转换也更加频繁,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
由于城市职能的转变,北宋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往往兼具行政、经济、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社会的消费和商业化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
配图来自网络
结语北宋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城市的发展也使居民结构变得日趋复杂,城市化特征也从管理制度、人口结构、城市格局等几个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配图来自网络
北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是一次崭新的飞跃和重要的转折点,从北宋开始,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