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农村的一路前行(我终于从一个乡村青年)
从城市到农村的一路前行(我终于从一个乡村青年)那段彷徨无助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99年,互联网来了。那个时候,BBS聊天室、天涯社区论坛思辨性的杂文,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也意识到,多年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训练开始有了用武之地,我开始以“孤云”的网名在网络上创作。这正印证了夏志清所言:“很多中国作家,在他们未经指导、青春期间所嗜读的书,往往便是他们终生写作的灵感泉源与行动方针。他们在写作方面表现得庸碌平凡,一半要归咎于自己无法超越青春期间的文艺修养,和这一时期的领悟能力。”我的疯狂读书时期我向来深信,一个有所成就的写作者,至少都有过一段疯狂读书的时期,而这段时期的阅读,将深刻影响其写作的路。一般来讲,这段时期会发生在一个人最有求知欲的高中或大学阶段。那时,最多一年要读两三百本书,是思想最振聋发聩的时候。如此纯粹疯狂的阅读,也是之后再没有的。
他叫魏英杰,出生在泉州,现常居杭州,今年42岁。
他高考失利,自费读了家门口的华侨大学,毕业了还拿不到毕业证书。直到28岁,他才从一次又一次失败的从商体验中,找到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目前,他每周要为《钱江晚报》写评论,给《吴晓波频道》写财经点评,参加电视直播节目,和朋友做自媒体“冰川思想库”。虽然不能称为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但他却可以自语:我终于从一个乡村青年,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他把这一切归为一句话:读书救了我。这句话是他今年2月新书《书山寻路》的序言标题。估计连魏英杰自己都不清楚,他究竟买过看过多少书。如果只计算APP“晒书房”上的藏书,是6578本。
我的疯狂读书时期
我向来深信,一个有所成就的写作者,至少都有过一段疯狂读书的时期,而这段时期的阅读,将深刻影响其写作的路。一般来讲,这段时期会发生在一个人最有求知欲的高中或大学阶段。
那时,最多一年要读两三百本书,是思想最振聋发聩的时候。如此纯粹疯狂的阅读,也是之后再没有的。
这正印证了夏志清所言:“很多中国作家,在他们未经指导、青春期间所嗜读的书,往往便是他们终生写作的灵感泉源与行动方针。他们在写作方面表现得庸碌平凡,一半要归咎于自己无法超越青春期间的文艺修养,和这一时期的领悟能力。”
那段彷徨无助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99年,互联网来了。那个时候,BBS聊天室、天涯社区论坛思辨性的杂文,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也意识到,多年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训练开始有了用武之地,我开始以“孤云”的网名在网络上创作。
这些写作经验,在2002年一次偶然机会中,帮助我进入了报社工作,从福州的海峡都市报,到上海的东方早报,我也开始将文风转向政经的评论类写作。那时候,我差不多30岁。
人生应该要经过两个阶段提升,第一个阶段在16、17岁读书启蒙,为你往后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会是在27、28岁,应该再要有一次思想突破,通常第二个阶段很难。我很幸运,在第二阶段走上评论这条路,继续大量系统地阅读学习,实现了第二阶段的提升,才有现在的自己。
我和妻子的读书癖好
我妻子也是媒体人,任职于都市快报。我们俩都是书迷,但我们的阅读习惯有个非常大的差别。她看书喜欢写写划划,做笔记,我很爱惜,从来不画,也不让她画。所以现在,任何好看的书,我们都会各买一本,我那本总是很干净,她那本就满是笔画。
我读书可能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一样,我注重读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读书也让我变得理性和独立。我对于人群,一直保持着距离,当多数人都狂热的时候,我会是那个理性的一个。
对于年轻人该读什么书好?这很难建议,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现在图书市场选择很多,只要喜欢,读下去,书都会给你带来礼物,没有绝对的好坏,看书看多了,也就自会辨别了。
文/ 韩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