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占卜文化为什么这么高?宋代象数先天之学的创始人邵雍
宋朝占卜文化为什么这么高?宋代象数先天之学的创始人邵雍
祠堂门楼
2016年12月18日,一个周日的清晨。驱车二十多公里,自己早早来到了平等村,与当地的乡村干部和文史专家汇合,一起开始了寻访古迹、凭吊先人之行。
商初的伊尹、北宋的邵雍、南宋的“二翟”、明代的李兴等圣贤名士,平等村或为其家乡故里,或是其长眠之地,还有他们的轶闻往事,都与这个古老而传奇的村庄有关。
平等村口
平等村景
平等村位于伊川县平等乡,现为乡政府所在地。村域面积15.5平方公里,2500多户12000人,是伊川县第一农业大村。
平等村最早见于宋史记载,属伊阳县,名为凤牛寨。元明时期,为嵩县神荫乡莘庄里。清代为莘店乡、大莘店镇。民国16年(1927年),划洛阳、宜阳、嵩县各一部设立平等县,县址在大莘店镇。1932年,撤县为平等镇。解放后,又定名为平等村至今。
伊尹祠
平等村地处秦楚古道与嵩洛大道交汇处,自古为主粮产区和通衢重镇,也是夏代有莘国的故地。留存下来历史遗址与文化遗迹,较为丰厚。伊尹祠、伊尹墓、安乐书院、邵雍墓(位于平等乡西村、紧邻平等村)、翟氏宗祠、李氏宗祠、李自成住处、平等县旧址等。
每一处遗迹,每一位人物,都如同一部厚重深邃的历史典籍,需要我们一页页翻开,穿越百载千年,去追寻和了解那个时期的人和事。
伊尹画像(网络图片)
在著名文史专家翟智高先生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位于村西的伊尹祠,去拜谒这位传奇几千年的帝师贤相。
伊尹祠大门
第一名相碑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史载其父是厨艺高超的厨师,母亲为采桑养蚕的女奴。伊尹自幼聪明好学,不仅得到了父亲的厨艺真传,而且学习尧舜之道,研究治国之术,逐渐名声鹊起,远近闻名。
伊尹祠卷棚
中华第一相碑
伊尹祠木匾
商汤求贤若渴,几经周折,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身边。商汤立刻赐予伊尹平民身份,委以重任,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伊尹不负其望,助商汤剿灭夏桀,建立了商朝。汤王封伊尹为尹(相当于宰相),帮助汤王制定“献令”,完善制度,发展生产,商朝自此蒸蒸日上,步入太平盛世。
卷棚对联
伊尹塑像
伊尹在商汤之后,又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三位商王,为商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被尊为“第一名相”、“中华厨祖”。
祈福还愿
伊尹墓
伊尹所处的夏商年代,过于久远。作为一代伟人,仅在洛阳地区,其出生地有嵩县、伊川之争,其归葬处也有伊川、偃师之说。
据翟智高先生考证,伊尹出生和归宿于伊川平等,有一定的史书记载和依据。
世代敬仰
千古传颂
有关伊尹的故事,在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多有记载。其出生地和归葬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想正是因为伊尹的丰功伟绩使然。如《论语》所云:“大贤惟有伊尹”。据说“以天下为己任”、“任人唯贤”、“以德治国”等几个成语典故,均出自伊尹。
不管圣人伊尹出生何地?都为后世所敬仰;不管贤者伊尹长眠何处?都被千古所传颂。
邵夫子祠
安乐书院
走出伊尹祠,我们来到了村庄中部的安乐书院。安乐书院是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创办,明宣德、天启和清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后改为邵夫子祠。
现仅存明碑一通、后殿三间以及大殿地基遗迹。后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墙基由青石垒砌,板瓦覆顶,前廊由木柱支撑。殿门上方悬挂康熙题写的“学达性天”御匾(复制),殿内供奉邵雍木桩塑像。
1927年,新设立的平等县政府驻地,就在邵夫子祠,直到五年后撤县搬出。邵夫子祠曾作为民国平等县旧址,见证了当年那一段特殊时期的风云变幻与岁月峥嵘。
明代石碑
邵夫子祠后殿
邵雍,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谥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生于河南衡漳(今林州)。三十岁时,携父母隐居伊川神荫原西南(今平等村),创办安乐书院,讲学于家,著书立说。
学达性天
邵雍塑像
邵雍学习非常刻苦,“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研读以“先天图”为代表的“物理性命之学”,深得其中奥秘。
邵雍抱负远大,学识渊博。虽屡经举荐,但终生不仕,一心一意做学问。于伊川平等开办书院、教书育人近二十年后,在当朝高官富弼、司马光等人的资助下,移居洛阳,住所自题“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安乐佳城
邵雍雕像
居洛近四十年,邵雍潜心学问,著作颇丰,写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近百万言,成为伊洛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被历朝历代尊为“圣人”、“夫子”。
墓园山门
墓园牌坊
熙宁二年(1077年),邵雍在洛阳病逝,享年67岁,葬于今平等乡西村紫荆山下。
邵雍墓坐北朝南,总面积7600平方米。现存石坊、山门、飨堂、墓碑和墓冢等。石坊明代始建,清朝重修,石梁下嵌精石,中书楷体“安乐佳城”。飨堂面阔三间,系后来复建,并存宋代拴马桩、石兽、明清石碑等珍贵文物。
宋代石兽
名人碑刻
在邵雍墓园前有一碑刻,上书“松桂操守,莺花文才,江山气度,风月情怀”,对邵雍进行了全面概括,给予了极高评价,令人印象深刻。
来到翟氏宗祠,需要了解的人和事,又从北宋的邵雍转到了南宋的“二翟”。
翟氏宗祠大门
据不完全统计,平等村姓氏达60多种。其中翟姓为居住平等最早、最大的姓氏,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南宋抗金名将翟兴、翟进出生于此,平等村均为翟氏后人。
翟氏宗祠
翟兴、翟进,时称“二翟”,是南宋初期中原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西京洛阳沦陷。在朝廷官军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当地名士翟兴、翟进兄弟二人,挺身而出,率领附近乡邻民众,抗击金兵达六年之久,牵制了伪齐政权,使金朝始终未能控制西京洛阳及陕甘地区,为南宋的建立和稳定,争取了时间,立下了奇功。
鉴于翟氏敌后抗金的功勋,南宋朝廷曾任命翟兴、翟进二人为官府大员,集政权兵权于一身。其抗金事迹,记入宋史,可谓彪炳史册,千古留芳。
源于翟国
翟氏家训
位于村子西北的翟氏宗祠,修筑于清光绪时期。坐北朝南,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八角柱础,筒瓦覆顶。屋内挂有二十四孝图、牒谱图等。
虽然祠堂规模较小,形制简单,却是对翟氏迁徙历程的佐证,是对南宋翟兴、翟进英灵的纪念。
先祖供案
翟氏先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精忠报国的悲壮史诗,令人动容。
站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不禁肃然起敬,仿佛回到刀光剑影的年代,看到英雄们浴血奋战的身姿……
李氏宗祠
走出翟氏宗祠,我们又来到了村子中部的李氏宗祠,听听平等村李家的一些典故和往事。
木质旗杆
李氏宗祠院内
李姓现为平等村第一大姓,元末从山西夏县迁来,已有600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既有粮田大户“李八百”,又有断案神手“李御史”。
李氏宗祠正殿
先祖塑像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现存建筑为近代重修。一卷棚一正殿,均为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灰瓦覆顶,古色古香。卷棚四柱而立,柱础雕有八卦图案。
据《李氏族谱》记载,院内石碑座、莲花盆、太湖石等,均是明代遗物,雕刻精美,十分珍贵。祠堂门外立有木质旗杆,正殿内供奉始祖李端及先辈牌位,说明了李家的血脉源流和来历不凡。
石碑座(明代)
莲花盆(明代)
李氏的代表人物是明代御史李兴。虽官位不高,却为人刚正,不畏权势,曾因“打死参将、吓死附马”而名震朝野,人称“铁蒺藜”。
李兴既善断冤狱,经他平反的冤狱被编为戏剧《审竹林》,长演不衰。又创办义学,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被誉为“人间大丈夫,天下真御史”。明代文学家陈洪谟在其《治世余闻》一书中,虽对李兴有不同的说法,但对其断案均无冤案是肯定和称赞的。
太湖石(明代)
精美柱础
据说闯王李自成曾在平等李氏宗祠附近,居住两年,在此养病,并指挥了多次与明军的战役。1641年正月,李自成由此率军攻入洛阳,活捉了朱常洵,焚烧了福王府。
如今,福王府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对石狮,孤寂清冷地守在原址(今洛阳市老城青年宫附近)。
岁月沧桑
多少圣贤名人,已是古代典籍的记载。虽然湮灭在历史烟云的深处,其人其事,世代铭记。回首往日,跃然纸上,令人感叹不已。
清代民居
料礓墙体
平等村现存的老宅数量很少,且多为临街房,主要集中在村子西部。几处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豫西地区传统民居并无二致。
翟震东故居
有一处是清代辛卯科武举人翟震东的故居。据说他饭量奇大,臂力过人,能够舞动240斤的大刀,刀术精湛,轰动京华。翟震东故居,只有临街房较为完整。坐南朝北,硬山式,五架梁,面阔二间,屋顶正脊、垂脊有连枝牡丹砖雕。厢房已经坍塌,曾经的演武厅等建筑,也已荡然无存。
如今大门紧锁,满目苍荑。“翟大刀”当年的威武,在时光的沧桑中,已成遥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