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河南发展论坛(河南省第九届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
第四届河南发展论坛(河南省第九届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座谈会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成立仪式上,包括国家电网河南综能公司、中赟国际设计公司、中原工学院在内的12家企业与高校分别与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签署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战略协议,签约企业分别介绍了各自业务创新亮点。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首批合作单位签约 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郭其峰主持座谈会省城市科学研究会领导和专家刘荣增、张泽高、王华昌、贾志峰、吴国玺、郭其峰和来自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工学院、许昌学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电网河南综能服务公司、中赟国际设计公司、漯河市规划局、郾城区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代表80余人参加座谈研讨
河南省第九届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
中原生态水城建设发展研讨会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项活动在漯河举行
座谈会现场
2018年11月16日下午,由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与漯河市科协共同主办的“中原生态水城建设发展研讨会”在漯河市召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项活动同期成功举办。这两项活动均是河南省第九届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的重要内容。
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
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郭其峰主持座谈会
省城市科学研究会领导和专家刘荣增、张泽高、王华昌、贾志峰、吴国玺、郭其峰和来自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工学院、许昌学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电网河南综能服务公司、中赟国际设计公司、漯河市规划局、郾城区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代表80余人参加座谈研讨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首批合作单位签约
座谈会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成立仪式上,包括国家电网河南综能公司、中赟国际设计公司、中原工学院在内的12家企业与高校分别与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签署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战略协议,签约企业分别介绍了各自业务创新亮点。
揭牌仪式上,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洪宣读了《创新驱动 共襄发展 为生态河南建设添光彩》倡议书。
在学术交流阶段,国内知名的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荣增教授,以“航空港、一带一路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题,和与会专家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首先提出两个问题,新时代“不延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城市(河南)“对外开放”的路径是什么?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刘校长以郑州的发展为例,他分别用郑东新区3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始发展到如今规模的郑东新区;富士康公司对于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两个案例回答了两个问题。
刘荣增教授作学术报告
他指出,内陆城市要注意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优势、人口(市场)、产业(产品)、平台(航空、保税区、网格等)作为融入一带一路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三种丝
绸之路(陆上丝路、空中丝路、网上丝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力争早日实现豫中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
姚公一参事在书面发言中提出,中央把稳就业放在首位。书记召开非公经济企业座谈会,重申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研究解决非公经济发展困难。我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经济为主的新政举措。漯河市在这两个方面优势很明显,应该在全省发挥带头作用。
来自漯河市勘测规划设计院规划室的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张素丽主任以“漯河市城市‘双修’总规中的生态水城规划”为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漯河市打造中原生态水城的规划和举措。漯河市境内有大中小型河流35条,其中,大型河流5条,中型河流12条,小型河流18条。城市因水
张素丽主任作水城规划情况报告
而生、逐路而长,是中原地区典型的两河交汇城市、典型的城河中心型城市、典型的城河互融型城市,城市发展演变也因水而兴,建设中原生态水城对于凸显水资源优势,增强城市魅力,从而恢复城市生态基底和历史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漯河市提出建设中原生态水城的目标是“水清可游,岸绿可憩,景美可赏”。结合建设目标,张主任在报告中分析了漯河市诸如“水资源丰富利用少,支沟渠污染不亲民”等若干问题,并提出近20项具体建设项目、方案。报告深入浅出,数据详实丰富,体现漯河市水城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许昌与漯河地缘相近、文化相通。近年来,许昌市先后启动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个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从根本上扭转该市的缺
吴国玺教授作学术报告
水局面。到2015年9月,许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成功试蓄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初步实现。如今,许昌水系沿岸一桥一景、十步一园,徜徉湖边,心随水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欢”的诗意情境。成为水城建设的一个样板。许昌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吴国玺教授以“水生态文明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机理及案例”为题,向与会代表作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报告。报告从生态与水生态文明开讲,指出水的演变是生态演变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有七个层次,即从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水环境达标、水生态健康、水景观优美、水文化浓厚到水经济发展。
他结合许昌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提出“水生态城”的建设评价指标,成为与会专家热议关注的重点。
高级规划师李伟介绍淮滨水城建设情况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是业界知名规划设计单位,他们参与规划设计的很多案例成为业内标杆。来自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总院三分院总规划师、高级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李伟结合水城淮滨规划建设实践,同与会代表分享了他们团队的成果。
淮滨,地处淮河中上游,豫皖两省交界处,南北交融之地。县域四面临河,淮河横贯其中,县城紧邻淮河发展,在实施生态绿色发展上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在淮滨发展的历程中,城市和水的关系主要经历了因水而兴、避水而迁、城湖分离,生态发展几大时期。同漯河市有不少相似之处。
报告首先分析了淮滨建设生态水城的若干因素。按照淮滨建设水景生态园林城市总目标的要求,提出以水点睛,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景园林生态城”,通过对城市水系绿地问题的解决和体系的梳理,强调水、绿、城的融合,形成以生态为基础,以水系为骨架,以绿廊为支撑的蓝绿网络体系。塑造淮风水韵的城市形象,形成“十里淮河伴绿城,万顷碧波映粉黛” 的城市特色,实现“让城市静静地生长在碧波林荫之间”的目标。
在自由发言和座谈环节,张泽高副理事长认为漯河建设生态水城的基础不错,除了自身努力外,尽可能地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早日实现建设目标。
王华昌副理事长就漯河市建设生态水城在发言中建议,思路可以再宽一点,可借鉴其他一些城市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规划建设要尽量考虑使居民便于近水、亲水。要研究制定生态水城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生态水城的建设目标要具体明确,易于实施操作及管理考核。
张泽高副理事长发言
王华昌副理事长发言
省城科会贾志峰副理事长、省民营企业家协会刘俊峰秘书长分别在会上作了富有建设性的发言。
11月17日上午,郾城区科协主席陈鹏华陪同与会专家企业家代表冒雨赴漯河市郾城区淞江产业集聚区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座谈,为地方经济发展把脉问诊。
代表们分别走访了实德型材有限公司、黄河铁塔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科研中心,并于企业负责人座谈,根据企业的诉求将按照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要求展开进一步合作。
代表们深入企业交流考察座谈
倡 议 书
创新驱动 共襄发展 为生态河南建设添光彩
(2018年11月16日)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河南省第九届学术与产业发展年会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科技进步、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值此盛会期间,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倡议如下:
一、牢记使命,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
二、搭建平台,努力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积极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加强推动“产学研用”互动交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分工协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全省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三、科技为先,充分运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找准绿色“智”造技术基点,推动新兴技术的跨界创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
四、多措并举,积极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科协平台作用,不断壮大创新主体,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会议、会展等宣传活动效果,扩大创新发展新理念影响力和作用力。
新时代,创新引领新发展,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愿与各界同仁携手打开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用创新驱动为生态河南建设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