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题外话:有两个比较牛逼的人,是举人出身,也干成了一番大的事业,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左宗棠。左宗棠一生以未能中进士为憾事,以致于这个人有点执拗,逢人见面,先大谈进士不好,都是书呆子,然后拿曾国藩做比方,大大的贬低老曾一番,然而曾文正公却不这样,从来不说左大人的坏话,就从心胸上来看,曾左实在是曾更胜一筹。老左为啥这样呢?因为不管多大的能力,人家认为你出身不行,你一个举人,一榜出身,没参加过殿试,这帮子进士出身的人,一见面先絮叨一番哪一年,哪一科,老子当时在殿试的时候如何如何牛逼,这下子老左只好灰溜溜的退出去,没有资格和两榜出身的人在一起聊天了。这位左大人,那是出名的“左骡子”,这边出征新疆的兵马粮草准备好了,左大人向慈禧太后打报告,说不去打仗了,要去参加会试。慈禧哭笑不得,只好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有清一代,非翰林不得入阁拜相。可见,学历这玩意多么重要。科举图表甲骨文的发现目前公认中国最早的文

读史有乐趣之四,今天读到了殷本纪。殷,也就是商朝。

中华文明从商开始吗?

目前认为,中华文明有文字的记载自商开始,但我认为这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出土的文物不能算历史了吗?文物是实物,其实是更有说服力的,不能仅仅看文字。近来三星堆的发掘,将中华文明大大向前推进,而且由于其出土的文物脑洞大开,让人不由得对人类的起源产生疑问,以前认为《山海经》不过是荒诞无稽的记载,现在也越加发现,里面的记载的可能是真是的。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记载,说明当时写这本书的人,可能是最早“环球旅行”的人。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1)

甲骨

甲骨文的发现

目前公认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纯属意外。

清末有位叫王懿荣的人,这个人是位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经常听人拿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的本科、硕士、博士之类的打比方,感觉实在是好笑。这么说吧,平均起来,秀才大致相当于每个县的前5名,举人大致相当于每个省的前10-15名,进士是全国的前100名左右。本人虽然也在211混了个硕士,但自认如果生在古代,到现在估计还是个童生。那么这个“庶吉士”呢?那这个可就厉害了去了。这是在进士之中再进行考试选择,比较优秀的才能选上。难度就是科学院学部委员级别的(咱不谈院士了,大家都懂的)。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2)

科举图表

题外话:有两个比较牛逼的人,是举人出身,也干成了一番大的事业,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左宗棠。左宗棠一生以未能中进士为憾事,以致于这个人有点执拗,逢人见面,先大谈进士不好,都是书呆子,然后拿曾国藩做比方,大大的贬低老曾一番,然而曾文正公却不这样,从来不说左大人的坏话,就从心胸上来看,曾左实在是曾更胜一筹。老左为啥这样呢?因为不管多大的能力,人家认为你出身不行,你一个举人,一榜出身,没参加过殿试,这帮子进士出身的人,一见面先絮叨一番哪一年,哪一科,老子当时在殿试的时候如何如何牛逼,这下子老左只好灰溜溜的退出去,没有资格和两榜出身的人在一起聊天了。这位左大人,那是出名的“左骡子”,这边出征新疆的兵马粮草准备好了,左大人向慈禧太后打报告,说不去打仗了,要去参加会试。慈禧哭笑不得,只好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有清一代,非翰林不得入阁拜相。可见,学历这玩意多么重要。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3)

左宗棠抬棺出征

王懿荣的父亲是陕西巡抚,妹夫也是个大牛,乃是探花郎张之洞,所以家学渊源很深。光绪25年,年过半百的王懿荣得病,抓来的药方有一味药叫“龙骨”,王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4)

题外话:光绪26年,1900年,义和团攻掠京津,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皇帝与慈禧西逃。王懿荣遂书绝命词,东直门被攻破失守后,回到北京东城区锡拉胡同的自宅,偕继室夫人谢氏与长媳张氏,先服毒投井以殉,年五十五。悲!!!

殷商仍然来自五帝

成汤的祖先,乃是帝喾。传说帝喾之妃子简狄在野外洗澡,吞了个鸟蛋,生下了商的祖先契。这个鸟蛋是啥?古人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往往会联想为身边的物品。有没有可能是某种基因工程的药丸?

伊尹以自问之说辅汤

伊尹是个厨师,现在被尊为厨师界的祖师爷。他是如何劝说汤以治国之道的呢?史载“以滋味说汤”。就是又做菜这个事打比方,给汤讲治国之道。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5)

伊尹

若干年前的一位老领导,闲暇之余喜欢逛菜市场,买菜,然后打理,烹饪,万事具备之后看着一桌菜洋洋自得,几杯下肚,开始发挥了,告诉我们几个说:“不要以为弄一桌子菜是简单的事情,这里面涉及的学问大了去了!”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简短故事(读史记之四治病与甲骨文)(6)

我当时比较年轻,一时无法理解,感觉这玩意反正领导说得都对,使劲点头就对了。

领导继续说:“这一桌子菜,必须先在脑子里面做方案。荤素如何搭配?凉菜几个,所用何物?热菜几个,所用何物?汤羹为何物;主食何物?乃具体到每一道菜,如何在荤素、色彩、口味之间进行搭配;如何掌握好火候;这些事情,和做人做事是一个道理!”

若干年后,我也当了个小小的领导,有时候会想起老领导说过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一桌菜好比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每个人好比是所用的食材,而厨师长不就是单位的领导吗?如何用好每一个人,让他们能够发挥他的特长?辣椒有辣椒的用处,甜瓜有甜瓜的位置,糖和盐,酱和醋,文火和武火,瓦罐和炒锅,演奏得好,不就是一曲和谐的音乐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