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小学生要学煮饭(中小学生要学煮饭)
教育部小学生要学煮饭(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烹饪、种植等与食物息息相关的生活技能被纳入学校教程中,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和食物相关的教育正在被推入公众视野中。烹饪的过程可以训练孩子们的手脑组织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做事专注性,让他们对过程有耐心,对失败有承受能力。同时,种植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本地的风物的同时,培育对惜食的态度。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也就是说,9月起,我们的中小学生也要学着煮饭了。按照学段目标,一位学生在厨房中的进击之路,将会学会基本的烹饪技能和食物种植技术:在3~4年级,将会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在5~6年级,初步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最终,在7~9年级可以主动承担烹饪等日常生活劳动。
母亲的料理,曾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的一个窗口。春天有蚕豆和野菜,夏日里沁水的樱桃,秋天米饭上的栗子透露暖光,冬日里排骨汤里炖着色如凝雪的萝卜,一年四季的光景,在餐桌上流转着。
在一饭一汤、一果一蔬的滋养下,藉由食物,我们逐渐形成对自然、家庭关系、乃至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这影响着后来的饮食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
关于食物的教育,不止发生在家中的厨房里,如今开始被正式纳入中小学的课堂里。
从今年9月份开始,中小学要开始煮饭了
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也就是说,9月起,我们的中小学生也要学着煮饭了。
按照学段目标,一位学生在厨房中的进击之路,将会学会基本的烹饪技能和食物种植技术:
在3~4年级,将会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在5~6年级,初步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最终,在7~9年级可以主动承担烹饪等日常生活劳动。
烹饪的过程可以训练孩子们的手脑组织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做事专注性,让他们对过程有耐心,对失败有承受能力。同时,种植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本地的风物的同时,培育对惜食的态度。
烹饪、种植等与食物息息相关的生活技能被纳入学校教程中,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和食物相关的教育正在被推入公众视野中。
食物教育可不仅仅是一门关于怎么吃的学问,若要将其分类,其内容将会涉及食物生产采集、消费、加工烹饪、食用营养、再利用等环节。
简而言之,食物教育是一场关于“人和食物、人和家庭、社会乃至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课程。它教会孩子如何通过五感体验,借助食物,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继而构建正确的人生观。
食物教育在国内尚属小众范畴,但是在国外的发展历史悠久。日本的小学课堂鼓励儿童参与耕种采摘,英国学校拥有自己的菜地和厨房,方便孩子可以在学校中学习到如何种植、加工、烹饪自己的食物。
今天,我们便从食物出发,展望各国的学校如何实践食物教育的。
日本:一碗饭的文化传承
每年的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的19日为“食育日”,自2005年制定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日本便开始积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食育”教育,并将食物教育的风气吹向整个社会。
日本的幼儿园尤其关注食物教育的重要性,以一个普通小学生的一年四季举例,春天,他们便会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播种、栽培和收割稻子;秋天,他们会将这些得来不易的糯米,通过研磨、捶打,合力制作成传统食物——年糕。
春去秋来,稻米在光和雨露中成长,孩子也在亲手实践和培育中,理解食物的来源,知道一餐一食的珍贵,这种惜食的理念将会对他们的饮食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日本的食物教育特别强调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2013年“和食”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政府借此大力支持食育团体与托幼机构合作,将传统饮食文化引入幼儿食育。在食育运动中,日本也非常注重包括乡土料理在内的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合作社交、尊重生命和自然、重视勤劳的态度、 对粮食的生产的理解、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这便是日本的食物教育寄托给下一代的希望。
法国:美食的好品味
“刚出炉的面包,热乎乎的,摸起来蓬蓬的,扑面而来的麦香味,撕一小块放进嘴巴里,像是云朵一样松软……”这是在法国小学午餐时刻正在进行的美食品鉴课。
在法国,学校尤其关注孩子们对于食物感官认知,培育孩子们关于食物的好品味。
午餐是美食鉴赏力中特别关键的教学现场,意在于让学生进行联谊,领略新食物的乐趣。通常,午餐的份量虽少,但应有尽有,包括冷或热的前菜、主菜、乳制品、水果、甜点等。
教师在午餐时刻扮演了一位品味调教师。除了提供孩子营养的食物,教师会注重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品味、食物卫生及营养的基本概念,同时打开他们的心胸,将食物视为文化、艺术和国家的遗产。最重要的是,教师会刻意在午餐时刻,训练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的常规,让他们了解在何时、何地、如何、为何吃,以及吃什么。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师在午餐时刻手舞足蹈,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食物负责培养他们的味觉体验。每年十月,全法国学校还会举行的“品味周”课程,邀请明星主厨、地方厨师、烘焙师傅或肉贩来到课堂,和孩子们分享食物的魅力。
在法国教育部网页上,美食鉴赏课还被落实成三个阶段的「味觉课程」模组。
1、基本滋味:以水加盐、水加糖、水加柠檬汁、水加洋甘菊,调出咸、甜、酸、苦四味。
2、学习分类:将食物依味道分门别类。
3、蒙眼触尝:以手指触觉感受瓜果等各种食材,以嗅觉和味觉品尝。
英国:厨师的食物革命
英国人则重视将食物教育和传统农业相互结合。
厨房菜园计划(kitchen garden project)要求学校拥有自己的菜地和可以让学生参与烹饪的厨房,希望通过学生们直接参与校园菜园的管理、耕种,烹饪食物,拉近与食物的距离,从而重新建立土地、食物与人的连结。
厨房菜园计划(kitchen garden project)的创始人便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厨师Jamie Oliver。他着手拍摄纪录片《杰米的营养午餐》,从揭露英国绝无营养可言的校园午餐;一年后,他成功号召三十万全民连署,将校园饮食改革的提案推进唐宁街。
Jamie心中理想的饮食教育是一条紧密连结土地、教室与餐桌的食物链。仅仅是吃饭还不够,他希望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种植、自己烹饪。
针对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厨房菜园计划(kitchen garden project)提供专业的指导,包括制定学校餐饮标准,分享学习资源包以及父母学习指导书等。
有趣的是,校园菜园计划烹饪课程的教材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两种版本。既围绕学生设计了内容及排版,提升了阅读体验与学习效率,又围绕教师设计了课前丰富的准备材料及课程进行过程中的预期,降低课程风险又提升了课程质量。可以看出,这份教材,更看重食物教育背后师生配合。
德国:移动的公共厨房
为了降低德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公共厨房便由官方学会和农业部、教育部联合推出,并在德国中小学推广。
公共厨房的食育课老师,需要拥有营养执照。他们会通过营养金字塔图示,让儿童认知营养知识结构,尽显德国式严谨精神。
老师的教学课堂不限于教室,他们还会带领孩子们参观农场、超市或者菜市场,以可触可看可观的生活场景,向孩子们展示食物从何而来。
在这期间,孩子们会认真学习辨认各种蔬果的口味、香气以及处理方式,了解各种蔬果的营养价值。
在公共厨房外,许多学校开辟了菜地,学生在植物专家和菜农的指导下学习种菜,学校还邀请家长和政府部门代表参加公共厨房活动。
“通过公共厨房项目,孩子们已经能自发地放弃或少吃薯片等不健康食品,多吃蔬菜、水果、鱼类等。”
美国:大地上的自然课堂
可食校园计划(edible schoolyard program)是由美国有机运动教母、社会运动者及知名主厨艾莉丝‧华特丝(Alice Waters)所催生。
她邀请社区居民、建筑师、各专业一起规划校园中这方实验园地,期待学校能以菜园为教室,在大地上学习数学、生物、历史、文化等等课程,也教导孩子吃得更健康、认识食材,重新建立与土地的连结。
开办食物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价值观,从而能够自主挑选健康的,社区友好的,以及环境友好的食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能获得如沟通能力、自我与社区管理、灵活度、坚持不懈等生活技能。
味觉是存储情感的另一种宇宙,它连接味蕾,联系着胚胎时期的情感记忆。和其它相比教育形式相比,食物教育以自然为主题,更具有情感和开放性。
纵观以上各国食物教育,我们也可以看出食物教育的重心并非产生理论,而是让孩子更懂得如何和食物互动,继而理解人与家庭、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这是课本上教不了的内容。
比起吃什么,味觉、智识的苏醒,更要被鼓励和培养。
◐内容整理自网络,图片来自unplash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
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更多乐活关注
厨房食材边角料保卫战!
满满的蔬菜,留不住的新鲜,快乐冰箱收纳及保鲜指南
直接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