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橘子洲大桥历史(在大王家巷钻过停在道口的蒸汽机车)
长沙橘子洲大桥历史(在大王家巷钻过停在道口的蒸汽机车)过大王家巷铁路道口后左转,路左边靠铁道仓库的红砖高墙,右边是那个大池塘,同学中也有不信邪的夏天去塘中游泳摸鱼抓蛤蟆,也没见被溺死鬼拖腿什么的,证明传说都是骗人的。 毛家桥巷现在叫毛家桥路,是北起开福寺路,南止大王家巷的一条路。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吧,从大王家巷过铁路道口,左拐上一条不宽的路,如果直行的话是一个运输公司大门,中间是一个大池塘。上毛家桥巷要过一个小石桥。我们上下学时常直穿过运输公司大门,抄近道上毛家桥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还有个原因,坊间传说曾有小孩从这个石桥通过时不慎跌落塘中溺毙,后来出现“闹鬼”,我们上下课更不敢走桥了,只好抄近路穿过运输公司上毛家桥巷;运输公司围墙外右边还有一条沿铁道的小路可直达新河茶厂宿舍,不过那条小路崎岖不平,不好骑车。 大王家巷非常热闹,所谓巷,实际是一条从南往北的小马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马路两边布满各种餐馆、水果店、小超市、日杂店、布店以及手工皮
1996年的毛家桥蔬果市场和现在的毛家桥路。
长沙城北有三条老巷,从南到北即大王家巷、毛家桥巷、竹山园巷,这三个巷不算长沙的老巷名巷,但跟我的个人生活属于不可或缺的三条巷。我的幼年、少年到青年,以至成家立业,都与这三条巷有不解之缘。
大王家巷在北门小有名气,这条巷子北边有毛家桥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有一条从西向东的老铁路货运线横亘而过。那时我母亲住在毛家桥长沙茶厂宿舍,每逢双休日或过年过节我们子女都会去看望她。一遇早晚高峰来往人流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遇上有货运列车通过,更像“肠梗阻”一样,一时半会回不过神来。
大王家巷每天有几趟从仓库出货的蒸汽火车
大王家巷非常热闹,所谓巷,实际是一条从南往北的小马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马路两边布满各种餐馆、水果店、小超市、日杂店、布店以及手工皮鞋作坊等。我住新河老街时在市八中读书,每天上下学都要骑单车出街口,经毛家桥巷,上大王家巷、北二马路,右拐进晴佳巷的三角塘八中上课,中间必经过大王家巷。这里靠西边有座仓库,有条铁道专线直通芙蓉路上的老长沙火车北站。大王家巷紧靠毛家桥蔬菜水果鱼类批发市场,每天有几趟货车发往北站。货运列车是靠蒸汽机头拉的,后面往往拉着一二十节货箱、油桶或敞篷挂厢。有时车速奇慢,经常哐当哐当在道口中间突然不走了,一停就一二十分钟,遇上要上班下班上课下课的市民和学生只能等在道口干着急,有的只好从车厢之间钻过去,反正火车启动时会拉响汽笛。道口没设扳道工,火车来了一杆指示灯闪烁红灯,叮当叮当的警报声响起,人车停行……曾见多次火车头停在道口中央,火车司炉工满脸煤灰走下铁扶梯找行人聊天,有抽烟的行人还递上一根烟,那场景让我至今难忘。
道口东侧不远处即当时“大名鼎鼎”的毛家桥蔬菜水果鱼肉批发市场。该市场由以前的一个老煤栈改造而成,曾是北城市民一个又爱又恨的大型菜市场,这里菜肉价格全市最低,但脏乱差和短斤少两也是名声在外。租金低廉,上层住租户,下层卖水果、蔬菜、鱼肉虾蛋。走进市场晴天臭气熏天,雨天泥泞污水横流,场地油脂污垢结壳,一脚踏下去,鞋底质量差的都会被揪下来。
毛家桥蔬果鱼肉市场拆迁,又新增了两个市场
毛家桥巷现在叫毛家桥路,是北起开福寺路,南止大王家巷的一条路。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吧,从大王家巷过铁路道口,左拐上一条不宽的路,如果直行的话是一个运输公司大门,中间是一个大池塘。上毛家桥巷要过一个小石桥。我们上下学时常直穿过运输公司大门,抄近道上毛家桥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还有个原因,坊间传说曾有小孩从这个石桥通过时不慎跌落塘中溺毙,后来出现“闹鬼”,我们上下课更不敢走桥了,只好抄近路穿过运输公司上毛家桥巷;运输公司围墙外右边还有一条沿铁道的小路可直达新河茶厂宿舍,不过那条小路崎岖不平,不好骑车。
过大王家巷铁路道口后左转,路左边靠铁道仓库的红砖高墙,右边是那个大池塘,同学中也有不信邪的夏天去塘中游泳摸鱼抓蛤蟆,也没见被溺死鬼拖腿什么的,证明传说都是骗人的。
长沙茶厂竹山园宿舍建在毛家桥街和竹山园巷T字路口交会处,出宿舍大门就是毛家桥街,右拐行几百米就到了开福寺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开福寺路改名朝阳路,每年大年初一去母亲家拜年,顺便带妻女去古寺烧香祈福。有个小学同学叫李新锋的住在毛家桥街与开福寺路交界处,去寺里烧香常去他家的门店买祭品。毛家桥蔬菜水果市场搬走后,街上新增了“竹山园粮油干货批发市场”和“毛家桥生鲜农贸区”两个市场,老街小巷的居民们买东西更加方便,但母亲早已搬离竹山园与我住在一起了。
竹山园巷曾住两位同学,老在他们家蹭饭
竹山园巷在现今如火如荼的城市动迁改造中仍然“我自岿然不动”。近日有幸探访竹山园巷,发现这里与几十年前几乎一模一样,属于典型的棚户区,甚至连我昔日两个最亲密同学的老屋门牌号码仍与几十年前一模一样,不过当时是用红油漆写的房号,现在换成了蓝牌房号,已成了某某铝制门窗、某某发廊、某某餐馆。竹山园巷像一个被繁华都市遗忘的角落,两旁低矮破旧的房屋与周围华灯初上、全是高耸挺立的商住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我特意晚上在雨巷中穿行这条老街,但见昏暗阴冷,两旁不时有烤肉串、麻辣烫的味道飘来,抑或是做防盗门窗的电锯声刺耳鸣响,还有两三条野狗野猫在雨夜中闲逛。这一切,与几十年前何其相似。
记得去八中上下课都与屈子刚和张卫星相约一起,放学回家路过巷口时,总是被两个同学拖到他们家里玩,一起做作业,在他们家蹭饭是常事。张卫星爸爸是新河道口的扳道工,茶厂就在道口旁边,他常给他爸送饭,也会到我家玩、蹭饭。屈子刚的妈妈烧得一手好菜,特别是青椒炒油渣子炒得特别香,我一次吃得几碗红薯饭,现在想起都有点不好意思,毕竟以前大家都不宽裕。
屈子刚家当年住竹山园巷18号,张卫星住51号,现在门牌尚在,一家做了防盗门门店,另一家变成了“香竹传奇竹筒饭店”。屈子刚八中毕业考入湖大中文系,后在长沙一家媒体工作;张卫星中学毕业后去北京武警部队当了兵,提了干 早已举家迁往北京,至今断了音信。
前几年曾与屈同学在大王家巷的狗肉火锅店吃火锅,我们交谈甚欢,回忆起当年在竹山园湘江码头竹排上“丢炸弹”“扎猛子”打水仗和在八中一起创办“毛竹文学社”的芳华岁月,感叹唏嘘不已,不知不觉两人喝得酩酊大醉,相拥而泣。
如今门牌尚在,物是人非,各奔南北。大王家巷并成了黄兴北路,毛家桥街改成了毛家桥路,唯有竹山园还是那个竹山园。也许不久的将来也将变成城市新区。(文、供图/黄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