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精髓有哪些(山西面食不但好吃还会讲故事)
山西面食精髓有哪些(山西面食不但好吃还会讲故事)于是,妻子一改往日的做法,细添水、巧和面、加盐、加碱、轧面、醒面,反复多次,直到面团油光发亮、柔韧无比,然后将面条切成小条,两手一拽、案上三甩,打扣再拉,反复几扣,再拉再拽再甩,果然,一把如细线般的面条出现了。妻子把面煮好捞入碗中,浇上香喷喷的肉汁,捧给丈夫。乔某拿筷挑动,大喜过望、狼吞虎咽,连吃三大碗,瞅着妻子问道:“娘子手艺非凡,不知此面何名?”妻子笑曰:“长相思长拉面。”那会儿,人们离家,总要三年五载才能返乡,长期两地分居,只留妻儿在家苦候。晋中商人乔某就是其中一员。终于在一年冬天,他小富返乡,妻子见了,忍不住嗔怨:“俺还不如天上的织女呢,人家每年七月初七还能和牛郎见面,俺却等了你几载。”乔某指着妻子纺的线说:“为夫最爱吃面条,如果你能把面条做成像你纺的线这么细长,我就年年回来。”相传,明朝天启四年,熹宗皇帝朱由校外出私访归来,途经潼关合阳渡过河,在河东吴王渡上岸。主仆二人行至中午,
山西面食多,似乎地球人都知道。可是,您要是光知道吃饱了不饿,那可真正是辜负了这些“面食”了——它们大都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是带着故事走到今天的,各位食客若能理解其内涵,“吃”就多了意境,美味更会不同。
吃,也能长学问,就是这么确定。亲们,可别说,你只是要做个单纯的“吃货”哦。
龙 凤 面
在山西南端的临晋镇,流传着一种从宫廷里传出的“龙凤面”,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明朝天启四年,熹宗皇帝朱由校外出私访归来,途经潼关合阳渡过河,在河东吴王渡上岸。主仆二人行至中午,感觉到饥肠辘辘,抬脚迈步都很艰难。在外不比在宫里,二人也顾不得多做讲究,便找了户人家讨口饭吃。
相 思 拉 面
很多人说,山西人爱守家,其实不然,先不说现在走出家门闯天下的山西人有多少,早在明清时期,外出谋生的山西人就已不在少数。
那会儿,人们离家,总要三年五载才能返乡,长期两地分居,只留妻儿在家苦候。晋中商人乔某就是其中一员。终于在一年冬天,他小富返乡,妻子见了,忍不住嗔怨:“俺还不如天上的织女呢,人家每年七月初七还能和牛郎见面,俺却等了你几载。”乔某指着妻子纺的线说:“为夫最爱吃面条,如果你能把面条做成像你纺的线这么细长,我就年年回来。”
于是,妻子一改往日的做法,细添水、巧和面、加盐、加碱、轧面、醒面,反复多次,直到面团油光发亮、柔韧无比,然后将面条切成小条,两手一拽、案上三甩,打扣再拉,反复几扣,再拉再拽再甩,果然,一把如细线般的面条出现了。妻子把面煮好捞入碗中,浇上香喷喷的肉汁,捧给丈夫。乔某拿筷挑动,大喜过望、狼吞虎咽,连吃三大碗,瞅着妻子问道:“娘子手艺非凡,不知此面何名?”妻子笑曰:“长相思长拉面。”
怎么样,这碗拉面不简单吧,有多少爱、多少心思、多少手法融汇其中啊,牛,实在牛!
飞 刀 面
相传,农历七月初二是晋祠圣母的生日。每逢这一天,人们都要赶庙会,七乡八里的乡民都来晋祠赶会、为圣母烧香祭祀,同时也售出自己的农副产品、购买日用杂货。
正事都办完了,也该犒劳一下自己了,吃点啥吧,很多人便会在庙会的饭摊上吃顿刀削面。嘿,千万别以为只是“吃”这么简单,那可是鉴赏“技艺”的好机会——
面摊子星罗棋布,场景热闹非凡,但见通红的炭火支着一口口大锅,锅中开水翻滚、热气腾腾;削面的师傅一个个身强力壮、英姿飒爽,左手托着尺把长的面团、右手持瓦状削刀,只听“唰唰唰”声响,三棱形、柳叶状面条随刀而出,如鱼跃般华美入锅,一条落下,一条飞起,每分钟可达108刀,围观者只看得眼花缭乱,喝彩不断。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飞刀削面,既是一款庙会美食,又是一道耀眼的风景;既含技术性,又兼艺术性,成就了山西面食特有的风采神韵。
栲 栳( 犒 劳 )三 军
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是人人皆知的一代明君。可是,俺还是没想到,地方名吃“莜面栲栳栳”,居然跟他老人家有极大的关系,真是太神奇了。
据传,唐国公第一次吃到这款美食的时候,它叫莜面窝窝,因为其形状如柳条编成的笆斗,才得此雅号。
当年,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任重道远,可苦了一帮将士。要不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呢,李世民颇具帅才,又极为仁爱,将士们的温饱,他也时时放心上。为了让将士吃饱、有营养,遂用山西特产的莜麦蒸制成一种卷形面食,再浇以羊肉食用。结果,这种食品一经面世,便因其营养丰富、筋力爽口,而深受官兵喜爱。
后来,“莜面窝窝”传入民间,流传至今。人们为纪念李世民,特意取名“栲栳”,寓意犒劳三军。吃,原来可以如此有文化境界?俺决定了,以后再也不稀里糊涂地吃了,一定要吃出水平,吃出意境和文学素养来!山西青年报: 沈新华 /文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山西青年报根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