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吹牛的三种人:一文带你读懂吹牛
最会吹牛的三种人:一文带你读懂吹牛让我最觉得困惑的是:为什么我听到有些人自夸觉得反感受不了,而有些人自夸我不但能忍受,还会很崇拜他们呢?难道自夸真的有那么天差地别的分级,坎耶自夸被叫做装X,而乔治克鲁尼说什么都体现品味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自己在和他交流时那么心塞?我能有理有据地反感他说的话吗?还是说是我太脆弱敏感,像一朵雪花一碰就碎?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中回荡,像是个心理学谜题:大家应该都知道,人不喜欢和吹牛大王、爱炫耀的人打交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自己还要自夸讨人嫌呢?我的自信心犹如脱轨的火车。和他接着聊下去,我发现,只要是能做比较的方面,他都比我强。可能他还有些比我强的地方,但我愚钝,当时没有意识到。我自认对人的品味奇特,别人讨厌的类型我有时会大加赞扬。但是,这天我真聊不下去,很想就地消失。我甚至再也不想见到这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就连把它当作一场社交实验,测试一下自己的忍耐力,我都做不到。于是我离开
编者按:吹牛、自夸的行为我们都见的不少,自己也难免时不时爱炫耀。在合适和场合,自夸可以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让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如果太直白或操作有误,会适得其反。本文是一篇总结了不同自夸类型并探讨其背后原因的文章,原文中的“brag”本意吹嘘,炫耀,吹牛,自夸,自吹自擂,在中文中有细微的区别,根据语境有所取舍,如果“术语不统一”,请谅解。本文编译自less penguiny的原题为“The Best Article Ever Written About Bragging”的文章。
一、牛魔王在召唤几年前,我在德国认识了一个人,当时我们在德国都待了半年,所以作为外国人,不免会讨论到当地语言学习情况,“你的德语如何?”
“不怎么样。”我回答,感觉挫败。
嗯,但是对方在来到德国三周之后就学会了德语。还是去酒吧学的,他补充道,说罢,还故意停顿了几秒,等着看我的反应。他这么聪明,三周就学会公认难学的语言,而且还“得来全不废工夫”。
我的自信心犹如脱轨的火车。
和他接着聊下去,我发现,只要是能做比较的方面,他都比我强。可能他还有些比我强的地方,但我愚钝,当时没有意识到。
我自认对人的品味奇特,别人讨厌的类型我有时会大加赞扬。但是,这天我真聊不下去,很想就地消失。我甚至再也不想见到这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就连把它当作一场社交实验,测试一下自己的忍耐力,我都做不到。于是我离开了,走的时候,心里还在想,不知道这个人的亲妈能不能受得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自己在和他交流时那么心塞?我能有理有据地反感他说的话吗?还是说是我太脆弱敏感,像一朵雪花一碰就碎?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中回荡,像是个心理学谜题:大家应该都知道,人不喜欢和吹牛大王、爱炫耀的人打交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自己还要自夸讨人嫌呢?
让我最觉得困惑的是:为什么我听到有些人自夸觉得反感受不了,而有些人自夸我不但能忍受,还会很崇拜他们呢?难道自夸真的有那么天差地别的分级,坎耶自夸被叫做装X,而乔治克鲁尼说什么都体现品味呢?
我不听说唱乐,我家太豪华,不适合听说唱乐。
为了满足自己心里对收集例子、创建集合的渴望,我开始收集自己周围看到、听到的自夸言辞。大部分是我在社交场合中亲身体验的,有些是网上看到的,还有些是援引了流行文化中的例子。我发现,自夸的类型远远比我想的要多,有的听着扎心,有的却能鼓舞人心。吹牛、自夸的模式可能直接导致一个人在社交中得不到他人的信任,甚至招致嘲讽。然而,有些人却能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设法抬高自己的地位,在对话中显得十分自然,听者甚至根本不会认为对方是在自夸。
在学习和分辨不同的自夸类型的过程中,比如谦虚式自夸、沾光式自夸、“比不过你死不休式”自夸,我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没少自吹自擂。
二、 什么是自夸在我们直奔主题,探讨自夸(bragging)的类型之前,先得对它做个定义。这个定义必须够一刀切,能把实打实的自夸者拎出来,尤其是那些五分钟把自己吹上天的类型。这个定义也得囊括一些边缘案例,比如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或者貌似谦虚实则自夸的类型。同时,这个定义还不能太宽泛,如果概念不够清楚,那每个人说出的每句话都可以理解为自夸了。“小明不抽烟,就是暗地里在显示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强大。”这样解读他人的性格虽有几分是真的,但这和我们日常对吹牛、自夸的认知不相符合。
向他人揭示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实,自然不能算作是自夸:假如有人问你你住在纽约哪里,你恰好住在很好的地段,你诚实地回答问题,就不算是吹。不然,只要我们过的好、运气好,说的每一句话就都是炫耀了。然而,如果你一幅自满的样子,详细地告诉对方自己家的地址,等着看对方脸上羡慕的表情,还故意停下来等着听他们的赞叹,把自己住得好的事实夸张一番,以换得最大的戏剧化效果。这就是自夸无疑。如果你足够敏感细心,知道自己的回答会让人觉得高上,你也可以上点“反话”,或者说个笑话,这样做就能优雅地回答问题,同时也不让对方觉得你可能看不起他。
同样,如果你在领英上更新自己的简历,写了自己最近相关的工作成果,这也不能算是自夸,因为你只是回答了平台希望你揭露的信息,合情合理。你没有将自己的身份地位强加给看的人,是他们自己决定要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这就好比你在街上偶遇了大主教,以为他是个穷老头,然后上领英查了一下他的背景,发现履历上面写着,“罗马教宗,梵蒂冈城的领袖,罗马大主教。我的厨艺也很不错。”
所以,傲慢或者自利的世界观就不在我们对吹牛的定义里。我曾经在社交晚会上遇到过一位教养很好的女士,她的话题一直围绕着一个点,“学音乐是让大脑充分发育的关键。”听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一点很关键,因为这是在为她后面说的话做铺垫呢,不然她就不会说到自己学习小提琴十五年。虽说她这样的做法只是利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让自己显得更优秀。我也不会说这算是自夸,因为她的本意不是为了告诉我自己的头脑很发达。她只不过显现出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一面。
在我提出自夸的定义之前,想先请各位读者高抬贵手。本文不是《自然》杂志的文章,看看全文的论调,就可见一斑。我的定义如下:
自夸,就是自行将自己觉得能抬高自己身份地位的想法强加到自己的听众身上。
“强加”不用解释也很容易懂,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自夸确实有一定的强迫性。“自行”抓住了自夸一般都是由说者自行开始的,是他们的自我推销的举动。而“自己觉得”又是为什么呢?比如有人吹牛说自己喝得大醉,醉到连续失明三天,我们都会觉得这是吹牛,甚至吹牛者的地位还不升反降,但是吹牛者“自己觉得”这么说是抬高自己。吹牛,就是在某人做出有倾向性的描述,觉得自己的说法能抬举自己。但最后的结果如何,地位升还是降,倒不太重要。
III 自夸的17种类型
以下我将分别描述不同类型的吹牛和自夸,但是总结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类型实则不太好区分,要是不小心,类型之间就有很多交疊。
我会用100%科学的系统来给每种自夸类型打分,从0分到10分,分值越低,自夸水平越。
1. 直白又庸俗的自夸
在电视节目“the Apprentice”英国版上,选手罗斯在全英收视最热的直播现场说自己“从统计学角度说,非常聪明”,自己是个“官方认定的天才”,十分自豪。
快进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做法对年轻的罗斯没什么好处,不管是在评委苏葛(Lord Alan Sugar)还是大批观众眼里,罗斯都没给他们留下什么好印象。甚至有人评论说,“这个家伙估计还住在妈妈家吧”,“从统计学角度说,是个混蛋。”
直白又庸俗的自夸,就是直接在听者面前自夸,说自己很棒,很有钱,很聪明之类的。这类自夸的特点是毫不掩饰,听者几乎没有反驳的机会,自吹自擂,吹牛吹得赤裸裸,听者无需任何揣测就能明了。
直接自夸,如果有第三者介入,作为自己身份地位的“判断”,可信度会稍微高一点,比如“我的上司说我很擅长做演示。”斯皮尔(Susan Speer)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说法:在自夸(或者如研究中所说的“自我推销”)的时候,如果引用别人的观点,会让吹嘘的话显得更可信。不过也要注意应用研究理论的场景:十年来我的情感生活不太顺利,和我常跟约会对象说“我妈妈觉得我很帅。”应该不无关系。
另外,比较聪明的自夸者一般不会直接放话说自己的智商高,就像罗斯一样,适得其反,而是会不经意似的提到自己上周末见到了剑桥的朋友,让听者自己联想推断,有时也会弄巧成拙,“噢,你是说你开的公交车会经过那里吗?”
评分:8分
2. “永远比你高一茬儿”式自夸
我:我最近吃到了很棒的印度菜。
“高”先生:哪家餐厅?说句实话,美国没有正宗的印度菜,你得到印度去才能吃到当地的美味。
我:说的对,我就是在印度吃的,昨晚我刚飞回来。
“高”先生:啊,你是在Peep Kitchen吃的吗?要三周才能预定到位置,但是确实很棒。
我:天哪,他们的烤印度起司马沙拉实在是太好吃了!
“高”先生(激动地说):是吗?!帕特儿先生有在给你们上印度薄饼的时候给你们唱上一整首狮子王吗?!
“永远比你高一茬儿”式自夸的“听者体验”真的很差。它的特征在于其触发点——涉及到他人身份地位相关的信息时立刻做出的反应。至于开启话题的人是不是在吹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你一头”先生将自己抬到与听者相当的地位上(另有“回应式”自夸,见下文)。
“高你一茬儿”的自夸者最可恨之处,在于抢走了原先起话头人的风头,让对方得意不起来。
既然谈到了,我们延伸一下,讲讲“高你一茬儿”自夸者中最奇葩的一类——他们不仅仅是非要和先开始炫耀的说者较出个高下,还能把天聊死,这样对方就无法撼动他们“高你一茬儿”的地位。学着点:
我:我累死了,昨晚只睡了两小时。
“高”先生:你还没有孩子,哪知道什么叫真的累?
这个例子也会用于后续的“比死人不偿命”式自夸,这个接下来会细说。
评分:10
3. “来而不往非礼也”:回应式自夸
在美剧《How I Met Your Mother》中有一集“媒人(matchmaker)”,主角泰德 莫斯比邂逅了一名医生,对人家有好感,
医生:“你好,我是欧布莱恩医生。”
泰德:“你好,我是莫斯比建筑师...不好意思,我也想告诉你我的职业。”
我喜欢这个场景,通常泰德说话做事都傻乎乎的,但是在这个例子中,他只是在对方表明自己职业的时候做出同类型的回应,是医生先提的职称。他的回应还算比较幽默,所以例子中的“回应式自夸”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回应式自夸和更为人不齿的 “高你一茬儿”式自夸还是有区别的。两者都是自夸者在对方提到自己身份地位时做出的回应,但是回应式自夸的目标不是要和别人比个高低,不在于证明你比别人强,而是为了拉近和他人的距离,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他们相当。同样,假如对方对揭露自己的地位觉得不自在,听到回应之后,也会比较轻松。所以结果是积极的。
评分:3分
4. Bullshit Brag 24K纯吹牛——胡说式自夸
我有一次独自参加技能分享会,心里七上八下,自惭行秽。和一些英国程序员聊天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开始吹牛说自己用的是一些很牛的编程语言,没几个人会的那种。我声称自己用的编程语言是 Haskell和Lisp, 相当于说自己是个另类音乐迷。英国来的程序员一副很心悦诚服的样子,但我知道,这只是他们礼貌的回应罢了。因为在技术界,听到有人编程用 Haskell或者Lisp,不表示一下敬意是不合规矩的。所以,我暂时沉浸在靠吹牛得到的崇拜里,但是后来后悔了好几周,我甚至有想过去学习那两门语言,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为了别人看得起自己而吹牛,跟猴子耍花招以换香蕉没什么两样。
胡说式自夸不需要到没脸没皮、胡编乱造的程度,有意误导听者或者遗漏细节也算在此范围内。如果自夸者的薪水正好是100000美元,他们可以模糊地说自己收入是六位数,说来也不算撒谎,但是听者想象中的六位数应该不止这个数。但是,如果自夸者的收入是99999 你猜他会说五位数还是99k?
另外一个虽然略显奇怪,但是很常见的误导人的例子就是“表演性进食”。阿比盖尔很瘦,虽然还没有厌食症,不过估计也快了。每次和她出去吃饭,她都会点正常人吃的分量,却总是过分强调自己的胃口有多大,甚至说其他食客点了吃不完“弱爆了”。她最喜欢的话题就是谈论自己惊人的食量。但是,阿比,说实话,你吃得根本就不多,要是真吞下去了,能瘦成这样吗?再说了,你的“健康饮食”是每天只吃一顿晚饭,其他时间只喝黑咖啡、抽烟,也算不得什么大胃王。
表演性进食,上:你在别人面前才吃的食物; 下:你在身边没人的时候吃的食物。
阿比盖尔的做法有点怪,也算是胡说,因为她知道自己在误导听者。先不说她吹嘘的一面,她传递的信息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力。她到底想说些什么?请听下回分解,因为我最爱卖关子。
社交媒体上很多炫耀型的帖子、消息都算是胡说式自夸,因为发布者通常只说事情好的一面,坏的一律忽略。有些生活方式(比如出差)就是如此,他们看起来很自在,在美丽的异国城市里欣赏风景,但是出差也有很多苦处,比如早上3点起床,就为了9点准时和客户见面,见面的工业园可能离朋友圈里美丽的风景十万八千里远。但是他们只发了这些美好的瞬间,看的人常常被误导,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很潇洒。这几乎成了社交媒体的通病。
评分:8分(减去2分,因为我觉得这类型自夸者也很可怜。)
5. “冷不丁”自夸
我:...所以,我就不喜欢油炸鹰嘴豆饼就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
冷不丁自夸者:“我一想到自己最近生意旺,就高兴的不得了。这个季度销售量达到40万美元!哈!”
我:“我为你感到高兴,不过我没问你...”
冷不丁自夸者有时候会完全脱离语境,隔空打牛似的开始抛出一些跟当前话题毫不相关的话,让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冷不丁自夸者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这种“晴空霹雳”式的自夸,都是在自夸者迫切地需要得到别人的崇拜、认可带来的多巴胺刺激时,按捺不住要分享,根本等不及到合适的时机再说。冷不丁自夸者的问题在于,因为自己吹的牛完全和当前的话题不相关,更是让别人觉得他们是在表扬自己,所以他们在所有爱炫耀的人中都算是鹤立鸡群了。
Facebook和相关的社交媒体差不多就是为了这些冷不丁自夸者打造的天堂。不管你发的状态是什么主题,什么内容,每次发了东西,你就开启了新的对话。对某些人来说(你心里估计也知道是谁),发布内容的功能简直就是他们炫耀自己生活方式,让看的人觉得羡慕的不二法门。
我本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老早就把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别人发布的内容都设置为不可见了。这个决定是我这几年在保持自信上最正确的举动。此前,我每天都收到下面这些内容的“洗礼”: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新家这么美!#自然 #光线好 #高高的天花板 #分期建筑 #私家花园 #诺丁山 #感恩 #激动人心 #正式搬家
可能会有人质疑说,这不算是自夸吧。在社交媒体上,别人发布的内容是不是炫耀,其实很难界定。我将在“激情自夸 ”做进一步介绍。
评分:9分
6. “行动派”自夸
有一次,为了帮朋友的忙,我在德国时有一天晚上见到了一个罗德学者(获得罗德奖学金的牛津大学博士后)。那天晚上,每次聊天有空白的时候,他就会用德语自言自语(“Ach so meine Nase ist aber JAHRHUNDERTEALT” 我的鼻子简直有一百岁这么老!),但旁边的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旅客,包括我都根本听不懂他讲的半个字。他的这种行为正是“行动派”自夸的最好的例子。我觉得,他肯定以为自己找到了炫耀自己聪明的绝妙方法,在无需直白地宣称“我的头脑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摧毁以来最特别最伟大的知识宝库”的同时,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他的学识多么渊博。
这种自夸类型和其他类型的不同之处在于,炫耀者采取了实际行动,不是光动嘴皮子。这么做有个好处,对于自夸者来说,他们可信度更高了,因为行动不像动嘴皮子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伪装。如果我不管不顾,突然唱起歌来,而且唱的很好听的话,你可能讨厌我惺惺作态,但是不能说我水平和技巧在那儿,很难否认。
有时候, 行动派自夸者的表演甚至对周围的人都有好处,要是你的朋友厨艺很好,又很爱炫耀,你就有口福了。不像罗德学者这种自利的炫耀,如果你炫耀的是自己的厨艺,你的朋友估计都没什么怨言。
行动派式的炫耀在跟钱有关的场合常常出现。比如你和3个朋友一起打的,你到达目的地了,米表读数27.5美元,你拿出30美元,然后大摇大摆地要走,没打算要零钱。另外3个人都“抗议”说你给的钱太多,超过自己该给的份子。你却说“哎呀,没关系”,说的时候心里自豪的很,觉得自己富裕又大方。这就是典型的行动派炫耀。你身边应该有不少这种例子,看看餐馆里争着吵着抢着买单的中年人就知道了(除非他们是德国人)。
评分:4分
7. Undercover Brag 明修栈道 暗地自夸
暗地自夸这个分类是社会上接受度较高的一类。其中比较普遍的就是貌似抱怨、祝贺、建议或感谢,但实则为了表现自己优越的吹嘘。
7a. 谦虚式自夸
XX 心情低落——刚刚拿到96分的考试结果,毁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完美记录。
看看图片中的内容,注意其措辞:“心碎”,属于双重吹嘘,因为TA不但最近一次考试拿了96分,而且一直以来成绩都非常好,接近完美。
谦虚式自夸的实质,就是将能抬高自己身份地位的话伪装成抱怨或者谦虚的言辞,比如,“我不喜欢这款游戏,太简单了,玩着无聊。”我们所有人都吹过谦虚牛,我觉得这和亘古不变的面试问题“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有关,标准答案一般是,“我工作太努力,个人生活有时候顾不上”,最好同时你还“不喜欢孩子”。
比起直截了当地炫耀,谦虚式自夸的接受度是较高还是较低呢?根据这项研究显示,故作谦虚实则炫耀的自我营销并不是很有效。研究有一个分组,让实验助手在大学校园里让学生帮忙在请愿书上签名,助手在和学生聊天时候说,“你今年暑假有什么计划?”等学生回答之后,助手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一是直接炫耀说,“听起来不错,我也找到了理想的实习机会,还拿到了去巴黎的补助!”二是谦虚地炫耀说,“听起来不错,我也找到了理想的实习机会,还拿到了去巴黎的补助!唉,真不知道该选哪一个!”如果助手说的是后者,签名的学生比例是64.9%(37/57),而前者要高很多,85.7%(48/57)。
7b. 祝贺式自夸
塔维斯是个连续创业者,13年来创业都没成功过。他在Facebook上有4000个好友,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他发布的内容,没有一次不是在自夸。有时候,他发布的内容第一眼看上去不像炫耀,但是我都会把它当作数独来思考一下,看看他是怎么布局筹划,从而美化自己。毕竟,这家伙就连别人的哀悼词都能拿来拐弯抹角赞扬自己。
有一天下午,我正刷Facebook 发现Travis 发了一条祝愿某某明天参加奥运乒乓球赛成功的消息,多么无私又真诚的祝愿啊。仔细一看,塔维斯后面接着写道,自己和这个奥运选手小时候在澳大利亚决赛也交手过,他们那时候8岁。你猜谁赢了?当然是塔维斯。
看啊,果不其然!
塔维斯有个绰号,我们在他背后管他叫“塔维斯大人”,理由很充分。他的自夸有点类似“高你一茬儿”式自夸,不过“矮他一头”的对象并不知道他的炫耀。最让我觉得扎心的地方就是塔维斯觉得自己的炫耀掩饰得很好,不露痕迹。好像看到的人会天真到看不出他在炫耀,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大家都能看出他多么虚伪。
7c. 行善式自夸
在超市里,有个妈妈推着婴儿车,车里有个十一个月大的宝宝。突然有个傲慢自大的女士上前来,对着妈妈说,“你的孩子不会走路,就是因为你让他躺在车里。我的孩子7个月大时, 就会走路了。”这个女士可能这样想:
我向你提出建议的时候,就意味着我是方面的专家,你什么也不是。那么,两者关系中的权力天平完全向一方倾斜,另一方自然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尤其是在自己完全没要求对方给出建议的时候。如果这个建议中炫耀的意味很浓厚的话,另一方的体验就更差了。
7d. 对着全世界发“私人”致谢
Facebook上有个熟人为了让自己显得更高大上,发了一条感谢信息:
“我和朋友们(没错就是你们 @Singularity Team)在国际空间大学 @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 (ISU)创造的美好回忆 (@J Aldwin) 是无价的。很高兴能够加入。感谢@Douglas 和其他团队成员组织这一切,感谢@Saturn Capital 的奖学金,感谢@Elon Musk百忙之中抽空和我们贱民啊。你们都是传奇人物。现在我的心都化了。”
这种以感谢信形式出现的炫耀一般都是公开发,而不是私下一个个发。如果我怀着最刻薄的心(我的个人特征)来揣测这则内容背后的意图,我觉得他可能是这么想的:向他人致谢,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是崇高的,没人能指指点点。只要我找准要哪个环节为什么要谢谁,我就可以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荣光”。这个策略更高明之处就在于,如果我艾特了这些人,他们会处于社交规则带来的压力而回复我,这么一来,我的信息涉及范围就更大更广了,我受到全球人民的瞩目。
评分: 9分
8. 把“自夸”外包出去
举个例子,我要通过邮件或者在派对上把你介绍给别人认识,我可以说,“这是爱丽丝,她在所有主要期刊上都发表过文章,都是关于她在草莓薄荷果酱方面的大胆实验。她最新的研究论文光是在今年就有上百万人引用。可今天才一月二号耶!”我这么一说,你就能不用自己动手,却得到吹嘘带来的所有好处,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而且,这种介绍他人的形式,在身份地位和职业成就很有分量的场合里,是很好的破冰方式。
所以,如果说时常炫耀自己是自吹自擂,那把“自夸”外包出去,就是让别人代你敲锣打鼓。这种建立自己地位的方式最好之处在于你不用自己做,有别人帮你做,让人有“久仰大名,如雷贯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圣经中的箴言27:2提到“要别人夸奖你, 不可用口自夸; 等外人称赞你, 不可用嘴自称。” “自夸”外包带来的好处不是只有名人才能享受到。同样的外包效果,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有所体会,只是规模和效应比较小,
本段第一个例子是比较正式的介绍,但是不正式的场合,比如靠“兄弟”,同样能起到作用,虽说不那么有品味,效果也没那么好。大学时我在派对上认识了杰夫,我心里管他叫“仗义杰夫”。只要你是仗义杰夫的朋友,他就一定会在你认识新朋友的时候帮你说好话,特别是在你有好感的对象面前。只要是杰夫圈子里的朋友,他都会捧上天,说些非常夸张的赞美之词。“这个家伙可谓是音乐天才。你可别错过他的演奏啊!”通常这些好话的作用会超出你的想象,让新来的人感兴趣,对话里基本一直说自己圈子里的人多么多么牛。我不知道杰夫朋友圈有没有指定某人专门负责整个团体的公关,还是内部另有战略性分工。我只知道一开始他们谈到的是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可能有注意到,本段中写的是”自夸“外包中,“自夸”都加了引号。这是因为,如果有人愿意替你表扬自己,那不能算是你在自夸,因为这种类型不符合我们前面给出的定义中的“自行”成分。不管这场公关活动是不是经过策划的,都不是你自行做出的举动。然而,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考虑到下一类型的炫耀,“沾光式自夸”,而此处界限就开始模糊了。
9. 沾光式自夸
我深深地怀疑,上一类型中提到的“仗义杰夫”之所以一直帮兄弟们说好话,背后是另有所图。他的所图,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仗义杰夫”的幻想就是自己所在的圈子都是精英,正如上世纪20年的海明威或40年代的费曼一样,身边都是很有才的人。所以说,虽然“仗义杰夫”一直是在捧自己的朋友,但实际上他是在捧自己。他的逻辑是,“我和这么厉害的人交朋友,也就是说,既然这样强的人愿意和我为伍,那我也就和他们地位相当。”所以,沾光式自夸捧的虽然是别人,但是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受益,因为自己和被捧的人是有关联的。
校长说我家小天使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
沾光式自夸最典型的就是父母晒自家孩子,他们通过孩子的成就来感受自己的成功。“我的女儿觉得上学很无聊,虽然她才一年级,阅读水平已经到五年级水平。她还会用日语数数,能数到四呢!(我们只要每天花400小时给她灌输知识就行了!)”或者“我家儿子的Facebook头像帅呆了,简直是少女杀手(这孩子可能是“少女杀手”,但是不是好的那种)”
祝贺式自夸通常也离不开沾光式自夸。我的朋友有个姑姑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发祝贺他人的图片,照片千篇一律, 每次都是和获得成功和认可的人并肩站的合照。
评分:5分
10. 过度透露细节式自夸
贝蒂最近刚升职当了大公司的高管,生活很光鲜。我们见面叙叙旧,谈及她在不同城市的见闻。她提到了里约的一个会议,我问她要不要参加,她说,“我也不知道。我昨天刚看了自己的开销,上个月掉两万五美元。我觉得还是别这么铺张了。”听到她这么说,我觉得她是特地把具体的数字“两万五”说出来,而不是说“花太多了”,也就是说,她没有选择后者这个炫耀意味比较淡的,而选了前者。另外,贝蒂哪里来的这么多钱?他们公司买iPad来当苍蝇拍用吗?
如果谈话中的抬高了自己身份地位的细节是在直接回答问题,或者对问题背景做必要的说明时自然提及的,那在很多人眼里就不算是吹嘘炫耀。在这种情况下,说者无意将自己的地位强加到对话中来,所以对话仍然是有序的。而过度暴露细节式自夸正是利用了这样例外的情况,在合适的时机,透露不必要的细节。因为这种炫耀属于灰色地带,说者可以否认自己在炫耀。事实上,有时候也很难判断说者是不是在炫耀。
评分:4分
未完待续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