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口头禅(车轮滚滚文张发良)
车轮滚滚口头禅(车轮滚滚文张发良)西安还有一种公交车,现在也看不见了,它是功不可没的无轨电车。现在从火车站通往西郊的102路和103路都曾经是无轨电车。无轨电车有两节车厢,车身连着车身,中间加一个转盘。跑着跑着车上的受电杆就脱线了,司机不得不停车下去重新接线。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安大街上的自行车越来越多,好像一夜之间,家家都有了自行车。大街上溢满了自行车,涨潮一般,一辆紧跟一辆,一排挤着一排,十字路口上遇见红绿灯的时候,车流就挤成了疙瘩,或像潮水般放行。再看看西郊西电公司几个大工厂门口,庆安公司门口,东郊东方厂门口,霸桥几个纺织厂门口,西郊三桥几个工厂门口,南郊东仪路上……那是车的海洋。每逢下班的时候,大街小巷的自行车一片一片,把路占得严严实实。据说当时全国平均两个人就有一辆自行车,外国人称中国是自行车王国。自行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解放后,西安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架子车。架子车在当时是对劳动力的一次大解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车。
解放前,西安的有钱人出门都兴坐洋车,晚上,三意社、易俗社等各大戏园子门口就放满了洋车。解放后,洋车变成了三轮车,省力了,进步了,车夫也不用双脚在地上快步奔跑了。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逃荒的难民推着一种木制独轮车来到西安。这种车很古老,全身部件包括车轮都是木制的,乡下人称蚂蚱车,行动起来木轮发出吱吱咛咛的摩擦声,当年下苦的人们常常结伴而行用蚂蚱车搞运输。这种车中间高,两边低,载重量四百斤左右。推这种车的人都是些能吃大苦的汉子,背上横一根背带,肩上搭一条擦汗的毛巾,弓着晒得又黑又红的脊背,爬大山一样,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他们把炭推进西安,把小米推进西安,把红苕推进西安,把乡下的土特产一样一样推进西安。那时,出了西安城门就是疙瘩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下苦人家能拥有这么一辆独轮车维持生计就算不错了,起码可以养家糊口,相当于现代人拥有一辆能跑长途运输的卡车。
我们家穷,没有独轮车,从河南逃荒来陕西时,父亲的肩上只横着一条扁担,这条扁担上挑着全部家产。经过几年勤奋努力,有一年我家“发达”了,终于有了一辆牛车。这车比蚂蚱车厉害多了,是能用牛马拉动的车,当时可以炫耀地叫大马车。这辆车给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平时给地里运肥,往家拉土,运粮食,冬闲时,与邻家合伙往西安拉炭卖,白天黑夜在路上跑。
解放后,西安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架子车。架子车在当时是对劳动力的一次大解放。一个好劳力加上一辆架子车,能拉上千斤东西,相当于一辆中型马车的运量。我的内弟身体壮实,是拉架子车的好手,常常因为装载过重,把车轴几乎都压弯了。那时我大舅、四舅在西安,他们每人拉一辆架子车,从东郊的一个砖瓦厂给新城一个建筑工地运砖。这些砖拉来以后,不计数量,只称重量,工地门前设了个地磅,过秤计费。他们拉砖进入东城门以后,那里有一个公用自来水管子,歇脚的时候,就用桶将水一桶一桶浇在砖上,能增加百多斤重量,多挣几个运费。工地上也不计较,因为施工前砖本来都要浇水。那时我们家买蜂窝煤买面,都经常用架子车。单位有一辆架子车,大家都来借着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曾在西安大街上跑运输的车,如今也看不到了。这是一种老太太驾驶的柴油车,像拖拉机一样,响声大,屁股后面冒着浓浓的黑烟。这种车黑烟污染环境非常厉害,没过几年就被淘汰掉了。
儿时,我看见自行车就羡慕得不得了,跟随母亲走在乡间小路上,听见身后有自行车铃响,就赶快站在路旁让道,眼睛瞪直了看。有一天,三舅家来了一位客人,骑了一辆破旧自行车,放在大门外,我偷偷把它推到打麦场去骑,但刚一上去便跌倒在地,将车中轴弄断了,我吓得不敢回家,后来害得家里给人家赔了二斗麦。我那时整天想着将来能骑一辆自行车。一九五一年,我参军来到西安,在西北公安部队司令部给一位首长当警卫员,这位首长是个师级干部,配备有一辆自行车。我们司令部是个军级单位,仅仅配了一辆小轿车和一辆美式中吉普,师、团、营级以上的干部才能分配到一辆自行车。那时,西安市大街上很少有汽车,小轿车更是少之又少,骑自行车的人也不多。我就是这个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能有一辆自行车骑,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一九五二年初,从陕北调入西安一个团,驻扎在后村。后村离大雁塔很近,我跟随首长来到这个团开展三反运动,没事的时候,我不是上大雁塔玩,就是骑着自行车进西安城。后村和西安城之间,路上要走两个多小时,一条路是出了东梢门往南,另一条是出南门朝东南。两条路都是田间小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曲曲弯弯,但我年轻火盛,车子骑得飞快,非常得意,路上也少不了跌跤。后来,弟弟考进了中学,离家远,来回吃饭不方便,我从部队探家回来,给弟弟买了一辆二手“白山”牌自行车,把弟弟乐坏了。又过了几年,给弟弟订婚,女方提出要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把全家人都难住了,那时名牌“飞鸽”、“永久”自行车金贵得很,只好东借西借,凑钱买车,不买车就可能订不了婚。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安大街上的自行车越来越多,好像一夜之间,家家都有了自行车。大街上溢满了自行车,涨潮一般,一辆紧跟一辆,一排挤着一排,十字路口上遇见红绿灯的时候,车流就挤成了疙瘩,或像潮水般放行。再看看西郊西电公司几个大工厂门口,庆安公司门口,东郊东方厂门口,霸桥几个纺织厂门口,西郊三桥几个工厂门口,南郊东仪路上……那是车的海洋。每逢下班的时候,大街小巷的自行车一片一片,把路占得严严实实。据说当时全国平均两个人就有一辆自行车,外国人称中国是自行车王国。自行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西安还有一种公交车,现在也看不见了,它是功不可没的无轨电车。现在从火车站通往西郊的102路和103路都曾经是无轨电车。无轨电车有两节车厢,车身连着车身,中间加一个转盘。跑着跑着车上的受电杆就脱线了,司机不得不停车下去重新接线。
如今,时代不同了,西安市街头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车遍地跑,当年在人们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那些老车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