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交易十大陷阱(二手车交易距离信息共享还有多远)
二手车交易十大陷阱(二手车交易距离信息共享还有多远)李国利直言,二手车商是弱势群体,由于卖家隐瞒车况造成交易纠纷,车商也会被起诉,官司一打就是两三年。企业规模做大了不好控制,规模小了又不赚钱。“我非常期待,通过政府层面来搭建合法查询车况历史信息的平台,为行业提供权威、全面、准确的车况信息,切实保护车商和消费者的权益。”他说。在他看来,隐私问题成了一些不诚信车主的挡箭牌。一些车主想卖掉手里的事故车,又怕告知真实车况后造成车辆严重贬值,于是刻意隐瞒维修记录或者是出险记录,给车商判断车况造成极大困难。车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促成交易,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车商与消费者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所有二手车都需要有信誉的第三方平台提供历史车况记录。有了这些信息,客观上有助于推动国内车商的诚信经营。而且具有一定公信力的透明信息展现在卖方和买方面前,还能降低交易风险、避免交易纠纷。”沈阳奥驰二手车展厅总经理李国利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起二手车车况信息公开
【高质量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我国二手车年交易量虽已连续5年突破千万辆大关,但车况历史信息共享渠道尚未打通,且从目前来看此事进展缓慢、难度不小。在限迁逐渐破除后,二手车信息共享已成为全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提升二手车车况透明度、打造二手车历史信息查询系统等建议。
无独有偶。近日,二手车行业内知名车况查询服务提供商“查博士”被传高管应邀协助警方调查。查博士随即发表声明称,这次事件的起因系警方“发现有我司离职员工涉嫌从事非法数据买卖活动”。一时间,众多提供车况查询服务的第三方企业惶恐不安,同时也给畅通二手车信息渠道蒙上一层阴影。
可以说,没有车况透明,二手车行业的畅通交易就无从谈起。一方面,不了解车况,车商无法精准地评估车价,另一方面,没有专业机构对车况背书,消费者就不敢买。当前,二手车鉴定评估更多还是依靠简单的设备和评估师的经验,过于依赖人为因素的鉴定难免出现差错,因此需要历史车况信息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为更贴近真实车况再上一道保险。
♦车商与消费者的共同期待
“在我看来,所有二手车都需要有信誉的第三方平台提供历史车况记录。有了这些信息,客观上有助于推动国内车商的诚信经营。而且具有一定公信力的透明信息展现在卖方和买方面前,还能降低交易风险、避免交易纠纷。”沈阳奥驰二手车展厅总经理李国利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起二手车车况信息公开时说。
在李国利的规划中,他的二手车展厅内所有待售车辆的车况信息都应该打印出来,贴在每辆车的前风挡玻璃上,然而这个设想并没能完全实现。他表示,现在行业就卡在缺少政策允许的正规手段来获取车况信息上。一方面,要保证车主隐私,很多信息非车主是查不到的,另一方面,从第三方查询车况都要付费,车价越高平台收费越高,查询一辆宾利车况的费用会达到300元左右,平均下来单车的车况信息查询费用约为40元。
在他看来,隐私问题成了一些不诚信车主的挡箭牌。一些车主想卖掉手里的事故车,又怕告知真实车况后造成车辆严重贬值,于是刻意隐瞒维修记录或者是出险记录,给车商判断车况造成极大困难。车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促成交易,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
李国利直言,二手车商是弱势群体,由于卖家隐瞒车况造成交易纠纷,车商也会被起诉,官司一打就是两三年。企业规模做大了不好控制,规模小了又不赚钱。“我非常期待,通过政府层面来搭建合法查询车况历史信息的平台,为行业提供权威、全面、准确的车况信息,切实保护车商和消费者的权益。”他说。
最近放弃购买二手车转而选择新车的李先生就向记者直言,如果在购买二手车时,车商能够为其提供权威的车况历史信息,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品牌、性价比都更高的二手车。
记者了解到,在以往不少消费者维权案例中,车况历史信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被法院采纳为关键证据。比如,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显示,某4S店在二手车网站上发布了一辆2012款斯柯达昊锐汽车的销售信息,基础信息栏中第一项载明表显里程为8.8万公里,2016年12月9日,李某与该4S店签订了《旧机动车转让合同》,合同载明购车价款11.55万元,里程表当时显示88250公里。当日,李某向4S店支付预付款1万元。
次日,李某通过第三方平台查询得知该车实际里程数超过14万公里,与4S店宣传的里程数及车辆里程表显示的里程数完全不符。后李某将该4S店诉至新吴区法院,要求撤销合同,返还购车预付款,并以一倍车辆价款进行赔偿。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案涉车辆的行驶里程与表显里程确实不一致,且存在先多后少的情形。4S店作为专业汽车经销商,未对案涉车辆里程数是否准确进行检查,明知里程表异常也未向李某披露真实情况,该行为构成欺诈。故判决4S店赔偿李某一倍车辆价款11.55万元。
♦“被协助调查”背后的蛛丝马迹
近年来,随着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长,查博士等第三方车况查询平台相继涌现,并获得市场和资本的双重青睐。但与此同时,这类平台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存在灰色地带,一直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成立的查博士专注于车辆历史车况记录查询,通过车辆ID信息(VIN码)、历史维修保养等数据的解析,可为经销商和电商、金融平台客户提供车辆维修保养、保险出险、估价等数据查询服务,并出具包含车况综合评级、维修保养、历史碰撞等内容的专业历史车况报告,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二手车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可以防范交易诈骗、规避交易风险。
查博士在针对“协助调查事件”发表的声明中提到,该公司自创立以来,着力解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等行业痛点、难点问题,致力于打造公正、公平、透明的二手车市场环境,为广大消费者、二手车车商和电商、车辆估价和金融风控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手车交易难的现状,促进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建设,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二手车市场体系贡献了力量。
此外,查博士还强调,“广州互联网法院近期作出的“(2021)粤0192民初928号”民事判决认定,历史车况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或个人隐私。我司提供历史车况查询服务不违反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性基础”。然而,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和广州互联网法院官网检索,并未搜索到上述判决书。随后记者联系查博士方面,对方没有提供判决书原文,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未予以回复。反倒是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一份疑似事件相关案件的判决文书引起了记者注意。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法院“(2020)苏1102刑初322号”关于吴世斌、皮冠铮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2018年3、4月,被告人吴世斌、皮冠铮与李某某(另案处理)共谋,成立北京车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车辆维修、保养信息查询业务。被告人吴世斌具体负责公司日常经营事务,并在未经大众、雪佛兰等多家经销商允许的情况下,私下通过每月给付费用的形式买通在上述4S店工作的被告人邢某、李某某、刘某某等人,获取上述4S店车辆维修保养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并通过上述4S店工作人员在店内工作电脑中植入安装“PP透”软件,用于突破网络限制。被告人皮冠铮召集被告人苏某某、梅某某、王某1、徐某某等人制作、使用“爬虫”、“订单”、“调度”等程序,利用被告人吴世斌非法获取的上述经销商的账号和密码,通过远程控制、自动抓取等方式,非法获取上述汽车商家专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客户汽车维修和保养记录数据,并将上述信息数据爬取至被告人李某某及徐某某(另案处理)维护的公司服务器内,后再以向下游客户开设服务器接口的方式,将相关品牌车辆维修保养信息数据提供给被告人夏某及范江某(另案处理)负责联系对接的北京酷车易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即“查博士”)等下游客户进行查询,被告人刘某负责每月与下游客户进行对账、结算。至2020年5月底,北京车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车辆维修保养信息数据1000余万组,并向下游客户提供查询业务,非法获利人民币655.45万元。
记者发现,在媒体对此案进行报道以后,不少网友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网友启程直言:“人家干的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仗义事,不该被抓。”网友小小猴子说:“车况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才是趋势,个人感觉这种事情被认定为非法,或者被作为非法牟利的手段是国内二手车行业发展落后所致。”
♦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据我们了解,各大汽车品牌4S店与工作人员都有签订‘保密协议’,车辆维保信息作为客户隐私,属于不得公开泄露的内容。从此案来看,非法窃取车辆维保信息,这无疑是犯罪行为。但是,如何为二手车交易提供公开透明的车辆维保信息,更值得关注。”上述案件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下行业的痛点。
实际上,国家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二手车信息披露与共享问题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今年2月9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就指出要推动二手车信息开放共享。各地可先行先试,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二手车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运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鼓励有关机构和行业组织向二手车市场相关方,提供保险理赔、维修保养等车况信息查询服务,推进二手车信息透明化。
此外,在2016年3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要加快完善二手车流通信息平台。建立二手车流通信息工作机制,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快建立覆盖生产、销售、登记、检验、保养、维修、保险、报废等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体系。非保密、非隐私性信息应向社会开放,便于查询,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信息服务可以市场化运作,已经具备条件的行业信息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该意见还特别指出,这项工作交由商务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银保监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记者了解到,其实在二手车交易相对发达的市场,人们更看重车辆的工具属性,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很高,对车辆使用信息公开的态度也更加开放,因此不乏成熟的第三方车况信息查询服务企业。以美国为例,Carfax是美国领先的车辆历史信息提供商,拥有超过60亿条历史数据记录。通过输入汽车VIN码可以查到该车的历史记录,有无交通事故,里程数以及经手情况。Carfax收集数据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重大事故、是否私调里程表、车主数量、车辆保养记录、车辆使用性质、气囊是否有过弹出历史、最近一次记录时的表显里程、原厂保修期限等。
湖南省二手车流通协会诚信车商学院院长潘国强向记者介绍,国外修理厂会主动将车辆维修数据上传,消费者付费后,不仅可查车辆信息,还能联系到原车主。但是在国内,二手车交易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中介方式销售的,个人信息无法公布,一旦信息泄露可能引来无数车商的收车电话。
蚂蚁商用车联合创始人邵锋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对于车辆维保、出险等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有着不同界定。客观说,二手车信息中包含了大量原车主个人信息,因此处理不当是很容易泄露的,国外C2C市场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个人不愿意泄露信息,其次是因为来源不明的信息也未必准确,来源确定的信息也未必全面。而车辆信息能够商业化的主要场景是在B2B市场,在拍卖平台将车辆拍给二手车经营者的过程中,双方都需要以历史车况信息作为参考。这种B2B的二手车交易量大,且车品牌多,需要明确评估车辆价格。
在邵锋看来,当前国内二手车行业在车辆信息公开方面遇到困难,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车况信息作为辅助,将改善市场环境的重点放在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上,比如对主观故意实施欺诈的商家加大惩戒力度,控制好B端的交易行为。
就车况历史数据是否会涉及车主个人隐私问题,瓜子二手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晓宇表示,车况历史数据涉及的是车辆事故、维修保养及保险等数据,对于车主个人来说,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车辆VIN码加密实现脱敏和共享,同时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可设置严格的权限控制及数据管理,不涉及车主个人信息等隐私内容的泄露。关于事故、维修保养及保险等相关数据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可根据国情及市场需要,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规定后,企业依规进行数据的获取和信息的交互。
♦信息提供方各有小算盘
潘国强告诉记者,如今车商在收购车源时都会有意识地去查询车况记录,避免买到问题车。因为一旦因非主观原因造成买家买到问题车,车商也会面临法律风险,甚至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二手车非标准化特点显著,车商是二手车流通环节中重要的角色,其中大部分是做了10年以上的老车商,年轻车商也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赚了钱就跑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大家都明白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不诚信的车商生存会越来越难。而且,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退一赔三条款,也对商家形成较强的威慑力。如今,一辆二手车的利润才5%,一旦车商被判退一赔三,就意味着半年甚至一年都白干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业内通常的做法是车商在收购价格超过10万元的二手车时,才会付费查询车辆的维保记录和出险理赔记录。但这些记录也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车况。潘国强表示,因为只有在4S店做维保才有记录,如果车辆从4S店脱保后,到第三方维保机构进行维修,就很难查到记录。即便是在4S店维保,也可能存在4S店上传数据不及时或有误的情况。
另外,有些品牌车辆记录更是无从查询,比如奔驰、丰田等。首先,因为公布车辆信息对车企来说,不仅不能带来商业利益,反而还有可能泄露自己的客户资源。其次,车企也会对数据采集平台的公信力心存疑虑,因为这种合作是不对等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可能无法保证数据安全,所以车企不愿意提供数据。
邵锋介绍,即便是在国外,例如出险记录、车险金额、维修记录等信息也只是在某些行业体系内才能看到。比如在日本三菱、日产等企业,他们考虑到车辆维修信息数据可能涉及到车辆自身易发故障,如果信息公开,有可能招致竞争对手攻击,同时也会给自身品牌造成很大压力。保险公司则担心自己的数据一旦泄露,客户资源会被竞争对手抢走。
潘国强说,车辆信息共享应是行业的大势所趋,车况透明不仅能保证二手车交易顺畅,还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优化市场交易环境。在他看来,如果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背书收集车辆数据为行业提供服务,会更具公信力。
邵锋认为,在诸多信息中,卖方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必须保护,而籍贯、驾照年限、年龄、婚姻状况、历年违法违章信息、是否报过案、是否有违法犯罪记录、车辆抵押状况等信息应该是可查询的。他直言,车商其实是弱势群体,大家总说二手车行业水深、风险大,归根结底在于卖家信息的不透明。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从业者规范经营的意识已觉醒,行业诚信度在逐渐提高,这和城市发展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是同步的。未来二手车展厅的规格可能会超过新车4S店,向品牌展厅、诚信经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客户购车增加信心。”潘国强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 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