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奥迪车主开久了得白血病(奥迪异味致白血病)
为什么说奥迪车主开久了得白血病(奥迪异味致白血病)据了解,苯是芳香烃类,是一种剧毒化学物质。急性重度苯中毒的结果是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猝死,慢性重度苯中毒的结果就是白血病(见国标:GBZ 68-2013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一次性吸入10毫克的苯,人会立即死亡,所以要计算的是累计吸入苯的量,接触苯的浓度和时间都要考虑在内,量变达到质变。长期低剂量地吸入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苯中毒。可以看出,奥迪车被指出的有毒物质来源,矛头指向了阻尼片;被指出的有毒物质是苯。文章中,虽然没有指出“白血病”门中涉及的是哪个汽车组件,但列举了一系列关于奥迪被曝光使用有毒材料的事件:● 2013年央视315特别节目《豪车里的怪味》、《豪车里的怪味后续:“沥青阻尼片”到底来自哪?》,揭开了奥迪车致人患白血病的缘由:奥迪车的异味来源之一是一汽大众使用了沥青充当阻尼片!一辆奥迪车中大概有20斤左右的沥青!沥青能释放苯、苯并吡等有毒气体(沥青、苯、苯并芘、甲醛被国际癌症中心列
3月11日,一篇名为“毁灭中产的中毒汽车: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也都得了白血病”的文章在朋友圈内刷屏。文章称,有6名受害者实名举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并使用了有异味的奥迪车,1至4年后患了白血病。据称,这些受害者只是冰山一角。
文中用医院的诊断证明、死亡证明,并用2013年央视3·15节目《豪车里的怪味》、2017年深圳消协的调查等等一些材料,来佐证一汽大众生产的奥迪汽车内采用的材料具有致癌物质,是车内异味的源头,是车主中毒患上白血病的元凶。
相信国内上百万的奥迪车主都会不寒而栗。为此,本文将从汽车内饰材料来理性分析异味源头。想说的是,奥迪车主大可不必因此陷入深深的担忧,想买奥迪的消费者也没必要因此决绝地掉头而去。但是国内汽车内部空气质量的问题,是各个汽车生产厂家必须正视,不容回避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消协在3月11日同日公布的《2018年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报告》也显示,投诉涉及品牌前十名榜单中,奥迪位列第五位,且有关质量的投诉榜单中最高的。
文章中,虽然没有指出“白血病”门中涉及的是哪个汽车组件,但列举了一系列关于奥迪被曝光使用有毒材料的事件:
● 2013年央视315特别节目《豪车里的怪味》、《豪车里的怪味后续:“沥青阻尼片”到底来自哪?》,揭开了奥迪车致人患白血病的缘由:奥迪车的异味来源之一是一汽大众使用了沥青充当阻尼片!一辆奥迪车中大概有20斤左右的沥青!沥青能释放苯、苯并吡等有毒气体(沥青、苯、苯并芘、甲醛被国际癌症中心列为一类致癌物)。
● 2017年深圳消协的调查证实奥迪车车内空气质量普遍不合格(此次抽检的批次均在一汽大众官网公告的异味车的年限范围内:2013年至2016年之间出厂的)。深圳消协因收到116宗关于奥迪Q5车内异味浓烈的投诉而抽检了23量奥迪Q5车,21辆车静止状态下甲醛超标,部分车检出苯、甲苯等超标。深圳消协认定异味奥迪车是缺陷产品,要求一汽大众召回!一汽大众的解决方案是哪位车主找到了4S店,就给哪位车主免费更换隔音棉。
可以看出,奥迪车被指出的有毒物质来源,矛头指向了阻尼片;被指出的有毒物质是苯。
据了解,苯是芳香烃类,是一种剧毒化学物质。急性重度苯中毒的结果是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猝死,慢性重度苯中毒的结果就是白血病(见国标:GBZ 68-2013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一次性吸入10毫克的苯,人会立即死亡,所以要计算的是累计吸入苯的量,接触苯的浓度和时间都要考虑在内,量变达到质变。长期低剂量地吸入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苯中毒。
2013年央视曝光后,奥迪方面反复对外提及,一汽-大众国产奥迪车型和奥迪在全球范围(包括德国本土)生产的车型上都使用了“改性石油沥青阻尼片”,不是含有致癌物质的“煤焦油沥青阻尼片”。
除奥迪外,大众、奔驰、宝马、斯柯达等汽车品牌也曾因“沥青阻尼片致癌”被推上风口浪尖。2013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在随机送检的北京奔驰C级车、E级车,华晨宝马3系车、5系车以及一汽奥迪的A6、Q5阻尼片样品中,检测发现都含有70号沥青,具有强烈致癌作用,属于一级致癌物。
然而,奔驰、宝马、奥迪三大豪车品牌却在回应上做起了“文章”,奔驰表示使用的是“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沥青”,而奥迪则称之为“改性石油沥青”。华晨宝马称其使用的阻尼片和进口宝马一致。
有专家指出,品牌车国产后,之所以不采用环保材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没有关于汽车零部件和辅助材料的相关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使用沥青可以降低成本。
什么是阻尼片?
阻尼片是贴在车身内表面的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着车身的钢板壁上,主要是为了起到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即起到阻尼作用。其次,沥青阻尼板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补强”,也就是增加强度,因为车辆钢板都很薄,如果大面积使用的话非常容易变形(非结构支撑件),在铁皮上面附上沥青实际上可以显著增加铁板的强度。
中国市场上,大部分国产车型,以及相当比例的进口车型,都是用了沥青或沥青基的阻尼片材料。欧盟并未有任何法规,明令禁止沥青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中国针对沥青阻尼片也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所以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允许沥青阻尼片在汽车中的使用。
据悉,一辆车中需要贴这种阻尼片的部位有8到12处,其中大多位于封闭的汽车驾驶室内,总面积约3平方米,沥青的总用量大约为20斤。
沥青按照来源主要可分为煤焦油沥青和石油沥青,前者是毫无疑问的严重有毒有害物质,而后者的毒性相对有限(致癌性与汽油一个等级)。换言之,汽车使用沥青阻尼片这一事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使用不达标甚至煤焦油沥青材质的阻尼片。
沥青是剧毒物质吗?
沥青材料在汽车行业存在了很多年,可以算的上是汽车制造的“传统工艺”。
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即焦油蒸馏后残留在蒸馏釜内的黑色物质。煤焦沥青中主要含有难挥发的蒽、菲、芘、等,这些物质具有毒性,如果长期与人体接触,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
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根据提炼程度的不同,在常温下成液体、半固体或固体,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曾经蒸馏至400℃以上,因而所含挥发成分甚少,经过合适的处理后,常温下毒性显著减弱。
煤焦沥青显然不可能达到车辆生产的需求,国内主要的阻尼片企业也都是使用石油沥青。石油沥青也有一定毒性,但相对轻微。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致癌物质分类中显示,煤焦油沥青属于1类致癌物。但气化沥青提取物,以及工人在铺路等工作中直接暴露在沥青及其挥发物等情况,都被归类于2B类,就是“可能致癌但没有明确证据”。实际上,汽油、印刷工艺、干洗等也在2B分类。
为何出现不合格的沥青阻尼片?
沥青通过符合标准的提炼方法,可以让污染达到最小甚至可以忽略。但不合格沥青阻尼片的现象仍很普遍。
由于汽车厂商经常压低采购成本,配套厂商有可能在原料中掺假掺劣(但不一定是煤焦油沥青)。因为国内不少厂商在供应链监管方面并不严格,甚至牵涉到内部各部门间的利益,因此会有汽车厂商有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
目前,没有相关的检测论证合规的沥青阻尼片是否还存在污染风险。但除了潜在的风险外,沥青材料在性能上也有先天的不足,如冬季发硬、容易老化。
阻尼片是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吗?
不同车型的情况不一致,总体来看,阻尼片是车内污染源之一,约占车内污染贡献的6% 。它不是车内污染的主要来源,更大的污染可能源于座椅泡沫、人造革等内饰。
沥青阻尼片的替代材料
市面上常见的阻尼片以改性沥青、丁基橡胶、聚氨酯等为基础材料加工而成。
丁基橡胶和聚氨酯材料几乎没有污染,丁基橡胶甚至可以直接嚼,口香糖里就是这种成分。从成本来看,丁基橡胶阻尼片要比沥青阻尼片贵几十倍,聚氨酯材料价格更高。
根据车辆的部位和震动频率,每个地方的阻尼片材质往往不同,丁基橡胶和聚氨酯在某些部位是沥青很好的替代材料。那么,为什么不在车辆出厂时就用这些材料呢?成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车辆制造工艺有关。丁基橡胶的质地是软的,汽车制造设备在铺装时有一定困难,硬质地的沥青安装更加方便。
在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有用到丁基橡胶和聚氨酯材料。但这些都出于汽车厂商的自主行为,没有法规上的强制约束。
单从文章来看,患上白血病的车主固然值得同情,但文中列举的材料,稍微有些理智的人冷静分析,仅仅凭着患者为奥迪车主这点相关性,无法片面得出“白血病=奥迪”这样一个结论,在逻辑上这样的等式并不成立。正如网友评论说“白血病患者每天都在饮用白开水”,这句话与“白血病患者都开奥迪车”一样,都是断章取义。
在3.15前夕的敏感时刻,这样“贩卖焦虑”的文章轻而易举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没有逻辑性的内容,并不会长久。
然而,不可否认,汽车内饰材料的异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止奥迪,像宝马、奔驰等大品牌和国内许多汽车企业,都曾受到过车主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投诉,这种状况在过去几年内,从未消停过。
车内空气污染,始于汽车的生产过程。这些污染大多来自汽车的内饰,如皮革座椅、仪表盘、地胶、密封条等,或来自汽车生产所需的稀释剂、胶水、油漆及涂料。这些材料,使得车内出现异味,是甲醛、甲苯、二甲苯、甲醇等化学污染物的来源。
溶剂型胶粘剂用于内饰复合
汽车内VOC的主要原因是溶剂的使用,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溶剂呢?
一是材料生产过程中,比如皮革的鞣制和织物的复合等;二是汽车内饰复合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胶水。第二点是最主要的,内饰复合是为了造型、美观和安全。我们尝尝我们常常把织物或者皮革或者人造皮革,粘结到塑料件上,或者它们之间自己进行粘接,这一过程,我们叫做内饰复合。几乎所有的内饰涉及到复合应用,比如仪表板、门护板、座椅、地毯、顶棚、衣帽架、轮胎盖板等等。
在复合过程中,有很多胶粘剂可供选择。包括了对环境极其不友好的溶剂型胶粘剂,也有环保的热熔胶和水性胶。但是出于成本和工艺的考虑,溶剂型胶粘剂的出场频率很高。
检测过程存在漏洞
汽车行业内一般认为1-2周的时间,可能使溶剂完全挥发掉,因此,他们常常在2周以后再去做试验,这是胶水完全固化需要的时间,也恰恰是送样产品溶剂很难再检测得到的时间。那么,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了吗?显然没有。
从汽车内饰复合工艺来看,胶粘剂和油漆不同的是:油漆是裸露在表面的,而胶粘剂是隐藏起来的。由于胶粘剂被层层包裹起来,其完全挥发的速度远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快,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常感觉到,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常常感觉到汽车里面的气味难闻,无法忍受的直接原因。也恰恰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有机溶剂终将挥发出去。这可能也是人们最终放弃争取权益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他们也慢慢丧失了证据。
替代趋势一:热熔胶
热熔胶是一种可塑性的胶粘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化学特性不变,无毒无味,属环保型化学产品。因热熔胶本身系固体,便于包装、运输、存储、无溶剂、无污染、无毒型;以及生产工艺简单,高附加值,黏合强度大、速度快等优点而备受青睐。随着环境环保和消费者对汽车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加上热熔胶具有快速固化的特点,作为环保型热熔胶被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中的汽车顶棚、汽车门板、汽车地毯、汽车线束、轮胎保护、汽车标签、汽车滤芯器、车灯、驾驶台仪表板等部件的粘接上。传统溶剂型胶粘剂正逐渐被热熔胶等环保材料替代,大大降低了胶粘剂对车内VOC排放的影响,同时可以保证可靠的粘接质量。
替代趋势二:水性胶粘剂
水性胶粘剂按原料来源主要分为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水性聚丙烯酸酯胶粘剂、聚醋酸乙烯类乳液胶、氯丁乳胶、水性环氧树脂胶等。其中用作汽车内部装饰的主要是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和水性聚丙烯酸酯胶粘剂。
在汽车工业上,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正在取代传统的溶剂型粘合剂,开始用于汽车某些部件,如汽车内饰件PVC人造革、仪表板、挡泥板、门板、地毯和顶棚上,汽车顶蓬有聚氨酯软泡沫或其与PVC膜或纤维布复合的材料、塑料壁纸、乳胶海绵、布、丝绒和木材等,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对这些材料都有较强的粘结性。
然而,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缺点在于,成本较高。
为了降低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成本,或结合2种、2种以上聚合物的性能优点,取长补短,可使聚氨酯乳液与许多其他类型的乳液胶如氯丁胶乳、丙烯酸酯类乳液、EVA乳液、环氧树脂乳液等共混,组成新的高性能、低成本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我国在车内空气质量方面没有出台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标准,只有2011年出台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列出了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的一个参考性的浓度指标。
在该《指南》出台前,车主唯一能参考的空气质量评定标准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指南》涉及的部分指标浓度均比室内空气标准略为宽松。就如对于甲苯的浓度,室内标准是不超过0.2毫克/立方米,车内标准是不超过1.1毫克/立方米。
一般来说,国内车企生产的产品基本能达到《指南》的指标要求。但是,出于成本控制的原因,许多厂家还无法贸然对室内空气质量做出承诺,现在车辆价格在降,人力成本在上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完全达到能够有效控制车内污染气体的指标也很难,所以现阶段无论是整车厂还是供应商在控制产品质量以及使用材料上,还有许多方面要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累积过程,短时间难以奏效。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人们的购车热情始终高涨,车内空气等细节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愈来愈关注与重视,汽车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这些之前被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目前,车内有害气体达到怎样的程度会导致人产生不适应反应或称为致癌诱因难以评判。车主的用车习惯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经常保持通风环境,受到的伤害会小很多。从消费者健康角度和汽车行业发展考虑,强制性法规的执行非常必要。
据悉,2019年1月1日起,强制性的车内空气质量新国标,和新的“国六”排放标准一起实施,标准在原来《指南》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严苛。
结语:
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设立了车内VOC的检测标准,而中国的强制性标准直至今年初才正式执行。无论是对寻求维权的消费者,还是对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而言,都是不利的。
实际上,国内已经有一些车企设置了控制车内空气质量的体系,作为营销卖点。相信有更多的厂家效仿,随着强制法规落地后,会倒逼整车企业建立一套新的材料采购体系。
迎合3.15的到来,网上这篇文章虽然赚足了眼球,却有大量偏激的言论。我们没有必要患上“奥迪恐惧症”,但车内空气质量,是车企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使新国标正式落地,还是会有车企使用非环保材料。对于新车内空气质量的监管和监测,涉及了太多的材料,胶粘剂只是其中一种较大的污染来源。单从一个数值指标来评定车内空气质量情况,仍有很多空子可钻,一切需要整车厂商的自觉性。然而,强制性标准的落实是有必要的,这让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有法可依。如果汽车厂商坚持使用不环保的廉价材料,无论是在品牌名誉、还是在企业发展上,必将受到一次重创。来源:率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