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陈嘉庚国际机场(探索之厦嘉庚辉耀)
厦门陈嘉庚国际机场(探索之厦嘉庚辉耀)在任镜波看来,“嘉庚精神”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爱国”和“报国”。陈嘉庚43岁的时候,曾经说过:“久居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先生的一生都是为此而奋斗,没有半途而废,坚持到底!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那个年代,集美学校聘老师都是“礼聘”,对老师的工资一不拖欠,二比外地高。“所以当时有很多名师是从大地方聘来的。有文学家吴文祺、许钦文、王鲁彦,诗人潘训、汪静之、方玮徳,等等。”陈嘉庚为厦门营造了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使厦门市成为闻名遐迩的教育城。陈嘉庚的根在厦门,即使是一些关系到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事,先生都能想得非常的全面和久远。任镜波回忆,五十年代,陈嘉庚就撰写了《厦门的将来》一文,为厦门绘出了一张美好的发展蓝图。他考虑到厦门将来一定能发展到几百万,水源的问题怎么解决?陈嘉庚先生提议,水可以从九龙江那里调动和开发。“而且九龙江沿岸不能建工
前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厦门市委网信办主办《梦想列车——驶过七十年》网上重大主题活动,讲述厦门70年追梦故事,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人物:任镜波,1934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从1981年起,一直参加集美校友总会工作。是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
一座城,一个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于厦门而言,是城市名片,更是精神之源。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去世,灵柩辗转南下回到厦门,安葬于集美海滨的鳌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陈嘉庚就为厦门的建设提供了各种支持,并提出了很多长远的构想,而陈嘉庚所创办的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更是为经济特区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才动力。
“陈嘉庚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有两方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非物质的。最主要的是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世人共仰、万世师表的‘嘉庚精神’,民族之魂。他一生利国利民,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中国人应该这样做的。”忆起校主,任镜波分外动情。
陈嘉庚的根在厦门,即使是一些关系到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事,先生都能想得非常的全面和久远。任镜波回忆,五十年代,陈嘉庚就撰写了《厦门的将来》一文,为厦门绘出了一张美好的发展蓝图。他考虑到厦门将来一定能发展到几百万,水源的问题怎么解决?陈嘉庚先生提议,水可以从九龙江那里调动和开发。“而且九龙江沿岸不能建工厂,因为这样会污染到水源。”
“陈嘉庚给我们留下的很多,包括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各级各类学校。”这些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100多万高、中级人才。现在每年为社会输送的高级人才都在3万人左右。厦门特区的起点和起飞,以及将来的发展,都包含着陈嘉庚的巨大贡献。
陈嘉庚坚持办教育事业的初心非常明确。“他不是盲目地办教育,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办。比如说需要优秀的师资,就创办厦大;国家的港口和船舶这么多,需要有人才,就办航海;说国家的海岸线这么长,渔业资源这么丰富,就办水产;过去我们做生意的人才在世界范围缺乏竞争力,就培养财经类的人才……”
在那个年代,集美学校聘老师都是“礼聘”,对老师的工资一不拖欠,二比外地高。“所以当时有很多名师是从大地方聘来的。有文学家吴文祺、许钦文、王鲁彦,诗人潘训、汪静之、方玮徳,等等。”陈嘉庚为厦门营造了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使厦门市成为闻名遐迩的教育城。
在任镜波看来,“嘉庚精神”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爱国”和“报国”。陈嘉庚43岁的时候,曾经说过:“久居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先生的一生都是为此而奋斗,没有半途而废,坚持到底!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嘉庚精神已经成为厦门城市的名片。2014年,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说:“他(陈嘉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文/陈雪晶 蔡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