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离开了就得承认离开了。这点勇气都没有,当初急切逃走的心都去哪儿了?那个你以为是家乡的地方,现在你是它的客人。时长:90分钟我老家有句话:客人做到正月半,主人面孔像砧板。意思是,年过完了,该走就得走了。

文/周一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1)

片名:《归途列车》(Last Train Home)

导演:范立欣

首映:2009年11月

时长:90分钟

我老家有句话:客人做到正月半,主人面孔像砧板。

意思是,年过完了,该走就得走了。

那个你以为是家乡的地方,现在你是它的客人。

离开了就得承认离开了。这点勇气都没有,当初急切逃走的心都去哪儿了?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2)

那些买不到火车票,有了票还要挤得上车,上了车还要站十几个小时的回乡之旅,已经成为整个国家一年一度的新闻——同一个时间同样的故事可以讲十几年,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新闻还是旧闻。

常有人问,同样是真实记录,纪录片和新闻的区别在哪里?这部片子的春运场面会告诉你。

看联播中的候车大厅,顶多感到密集恐惧。

看纪录片里的火车站,会感到焦虑、恐慌、无力,和节日连在一起看,还有无端的悲哀。

差别在于:新闻里,那是报道对象。纪录片里,是人。

所谓人的意思,就是在那种环境中很难情绪稳定。

当然也可以倒过来想,纪录片的故事,普通到恐怕都上不了地方新闻。

父母在广东打工,一对留守儿女在四川农村。春节是唯一的团聚时刻。

16岁的女儿琴琴两个月大就跟着姥姥生活。女孩儿大了,不愿继续读书,自己跑出去到制衣厂打工,父母反对不仅没用,还伤害了彼此的关系——“你们从来没有管过我”,琴琴用这句话反抗,父亲母亲都无言以对。

几个春节,都是这个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

再严厉的中国父母,也不会在这个节日打孩子,“大过年的”。可那么老实寡言的父亲却动了手。

这是他们一年当中唯一可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爱和沟通都显得那么迫切,又那么生疏。

千辛万苦赶回去团圆,却没想到,其实经年累月积攒的情感里,不仅有思念,也有怨恨。

出去打工还不都是为了这个家——这是大人们的理由,却无法要求孩子也必然接受。

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很多人这么评价女儿,但这只是你们成年人的角度。

看到打工父母挤在一个昏暗角落的上下铺,只有一条单薄的布帘子飘在门框上,你无法责怪他们为什么抛下孩子。

看到16岁的女儿只能向姥爷的坟头倾诉,你无法责怪她为什么变得乖戾任性。

影片的最后,是琴琴在又一个春节后的再次离乡。

那个乡村里的家,是这对身在异乡的父母16年中最大的牵挂寄托,甚至是精神信仰。然而,16年间,他们一点点失去了这个家。

这是一个外出务工家庭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无数个失去故土的故事之一。

春节过后,看到很多回乡偶得,各种忧心怅惘。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但霓虹灯早已亮彻家乡。有人说熟悉的样子不见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回不去的是故乡。有人感叹物是人非身是客。

是的,没有了家的地方,就不能叫家乡,只能改称故乡。

可是看多了,我又有点害怕,害怕故乡成为一个至高无上的传说,害怕传统包治现代病的药方,害怕因为要记住乡愁,所以要回到过去。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3)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4)

很多年前听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讲到《乡音》。美丽善良的陶春姑娘,从来对丈夫都只说三个字“我随你”,过着完全没有自我但却非常满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患上绝症,她提出要去看看山那边正在修建的铁路。

电影非常矛盾,它从理性上反对旧的伦理道德对人的戕害,在情感上却饱含对古老中国特有的人情韵味的眷恋。

铁路,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宁静有序的传统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淳朴的乡村从那时起,就是一个犹豫不决的背影了。

被时代大潮席卷的人们,主动或者被动地离开乡土。

向山那边眺望铁路和火车时,你正在失去它。

渴望知识改变命运长夜苦读时,你正在失去它。

打好背囊跟着邻居大哥闯南方时,你正在失去它。

衣锦还乡想过个记忆中的春节时,你知道你真的失去了它。

这个时候你开始感到遗憾。

但是,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是不是还会选择——宁可“失去”它?

“失去”两个字,是你现在的定义。必须承认,那些都是之前你想要“抛弃”的,比如贫穷、封闭、愚昧。

不能因为一些美好的东西同时消失了,就忘记最初想要改变的动因。

纪录片里的那对父母,因为想让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选择抛下孩子去打工,结果家庭出现了裂痕。

贫困是第一矛盾时,当初的选择并没有理由去后悔。

亲情成为新的矛盾时,也不是回到过去的生活就可以解决。

因和果,简单又复杂。

“如果当初没出来……”,后面跟着的绝不是“就好了”,大多数情况都是“就完了。”

琴琴到制衣厂打工时,在一家杀马特理发店烫了头长卷发。小姑娘美滋滋地顶着老气了十岁的发型,飘飘洒洒走在小城市的街道上,心花盛开得直往外冒。

看得人心里那个惋惜啊:琴琴你不知道这是在糟蹋自己大好的青春和美吗!

可是转念想起女孩子出场时穿着短衣短裤打猪草的画面,不由得又想:难道保持那个样子,就是对的吗?

我们逃离的生活,凭什么她就要固守?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5)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6)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7)

异乡游子回不去的故乡(归途列车归去哪)(8)

然而时过境迁。从陶春心心念念要去看山那边的火车,到今天我们心心念念想要挤上《归途列车》,一晃已过了三十多年。

出去,回去。你觉得可以选择,但其实没有选择。

通常只是,你手握一张单程车票,看正好哪一趟列车开过来,而正好你赶上。

在失乡这个话题面前,我们并不比那对打工父母更轻松。

当年向往海阔天空,现在想要回归田园。从来没有为故乡做过什么,却要求故乡按照你的想象等着你回来,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

你有什么资格对故乡的变迁指手画脚,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它保持美德供你怀缅。

一生中不可选择的众多事物中,第一是父母,第二就是故乡。仿佛有一根精神脐带连接着,行到千里外,度过卅年后,倒好像走得越远,离得越近。

所以,故乡才会成为如此重要而永恒的母题。

但是很多对于故乡和童年的怀恋赞美,我也始终心存疑惑。

在城里受了委屈,就把乡村的残酷过滤掉;需要一个与现实对抗的家园,就把过去虚构成山水画卷;为了治愈在他乡的种种隐疾,故乡就被隐去了所有曾让人厌弃的特征。

回忆产生的美感修饰了真实历史,所谓失去的感叹更加重了审美色彩。

而少年时渴望挣脱束缚远走高飞的情由,大约都已经湮没在岁月里了。

但至少记得,你主动放弃的事物,不能叫做失去。比如家乡。

还有,如果没有他乡,故乡又有什么意义呢?

高铁修通了,回家更方便了——不,离开家更快了。

内心的声音从来就不只有一个,如果你认真听的话。

三六九,往外走。

走吧。无论是村路带我回家,还是铁轨带我进城。

那些重重叠叠的心事,躲得过摩天大厦,躲不过田园将芜。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他乡故乡两不辨,何不委心任去留。


>>更多剧评,请关注“周一周二”

微信搜索:“zhouyizhou2”或“周一周二”

欢迎转发~如转载请微信留言,合作联系邮箱:yin_zhou@163

猜您喜欢: